人生感悟:心有准则不迷途

贯明
font print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无为人准则,就非常容易随着外在环境与自身欲望的无形诱惑而随波逐流,难以做到胸怀大志,荣辱不惊。即使外表看似刚强,事实上内心的世界却很脆弱。人世间具有大智慧的人都是心有准则,在逆境中仍然坚守着内心的良知道德,在人生的路途上有为有守,呈现出壮丽的生命格调。心有准则,就活得有力量。

元代学者和名臣许衡,小时候曾经跟着一群小朋友到荒郊野外去追逐、游玩。由于正值大热天气,大家又玩得很疯狂,不久就觉得非常口渴。此时刚好路边有一棵梨树,于是大家都争相前去抢食梨子。只有许衡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在梨树下坐着不动,没有参加抢梨大战。很多人吃得口水直流,就很纳闷的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梨子,他却淡淡的回答说:“不是自家的东西,不能随便摘。”

许衡这么回答,大家都不以为然,直觉得扫兴。有人回嘴说:“现在是什么时候?兵荒马乱,很多人家死的死、逃的逃,这只不过是一棵没有主人的梨树而已,为什么不能摘来吃?不吃白不吃,未免太傻了吧!”许衡却一本正经的回答说:“这棵梨树或许真的没有主人,可是我们的心中,难道也没有个主吗?一定要随心所欲偷吃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吗?”许衡小小年纪就心有准则,讲出这番深有哲理的话,不仅那班小朋友听得莫名其妙,即使成年人听到了也很难理解。然而,心有准则的许衡不受世俗所惑,一心勤奋向学,在长大成人之后终于成为一代理学大师。

准则来自自身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与定调,如何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如何为人生的轨迹定下坐标,对自己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要什么,不要什么?都有正确的看法。这样的人生,即使不能名留青史,也容易显现出非凡的特色。“心有准则”是拥有一个正的人生格调的一项很重要的因素。

【正见网2005年10月24日】(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青春健康本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美,再多的化妆品也掩不住皱纹与病态。其实,衰老并不可怕,很多人只是不能忍受过早衰老而导致容颜憔悴。30岁的女人开始遭遇岁月无情带来的尴尬。
  • 从小就曾经想过人死后会去那里?是传说中有天使的天堂?还是目莲救母电影中那个恐怖的地狱?人死后还会爬起来呼吸吃饭吗?
    也在大法的书中找到了我要的答案,更真实的感受到书中所讲的,要改变人生的路唯有修炼,才能踏上一条真正永恒的路。

  • 自由时报编译张沛元╱特译纳森‧赫克特是在农场长大的乡村男孩,哈莉特‧麦尔丝是高中网球队的都会女孩,一九七○年代初,这对原本宛若两条平行线的年轻人的人生,在皆取得德州达拉斯南方卫理会大学的法律学位后逐渐紧密交织。身为同一家法律事务所的明日之星,同样积极、有干劲的赫克特与麦尔丝相当匹配且互有情愫,朋友都认为他俩一定会步上红毯。
  • 【大纪元10月23日报导】(中央社二十三日电)北京某大学一名攻读博士的女学生,结婚怀孕三个月,却因为学生身份拿不到“准生证”,四处奔走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小孩一出生就可能成为“黑户”。    中国大部分的地区规定,育龄夫妇生育第一胎,必须办理“生育证”,因为需要有关部门的批准,而且批准还不太容易,故不少地方的人都称此为“准生证”。申领准生证要交费用,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怀孕,如果没有按时怀孕,准生证作废。
  • 在这里,成功的积极语言思维就大有可为的。一个人进行积极语言思维训练后,自知能力可以明显提高。例如,朱建军先生的“意象对话”技术就能提高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敏感性。自己在一篇拙作篇名【优秀是一种习惯】,如果以一般的逻辑推理而言,“优秀”比“不优秀”的人生更为精彩丰富,你想当哪一种呢?
  • 西方人常说“人如其食”( You are what you eat),大致是说饮食习惯反映人的个性和生活环境,今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选择的食物会泄露其心情,饮食习惯忠实地反应个人性格与生活环境。例如压力大的人会想吃咸的,寂寞的人往往将肚子吃到撑才罢休。
  • 〔自由时报记者陈维仁╱竹市报导〕“因为你,我存在”,“谢谢你,因为你让我的人生不孤单”,这些话说起来可能肉麻了些,却是脊髓损伤者对“推手”或“牵手”的肺腑之言。
  • 自由时报记者翁家祥╱专题报导“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韩国编剧常常神来之笔将男女主角送作堆,不论是订婚、拍婚纱照、甚至契约结婚,总喜欢搞得像世纪婚礼一样豪华,几乎每部韩剧男女主角,最后都得走入礼堂。
  • 【大纪元10月24日报导】(中央社奈及利亚利沙二十三日法新电)搜救人员今天说,昨天晚间失事坠毁的尼日利亚客机上的全部一百一十七名乘客无人生还,他们正在冒烟的飞机残骸间,努力收集和辨识数以百计散落的罹难乘客断肢残躯。
  • 每年更换人工关节的病人何其多,疼痛外加适应期,处处降低病人生活品质,在苗栗头份长大的李万柱在美国默默研究再生组织医学工程,早已利用干细胞和奈米技术研发出“人工软骨”组织,造福这类病人;不忘本的他,正打算将技术带回台湾照顾乡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