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物质不丰厚的古代,人们道德水准高,自我约束力强,思想单纯,胸襟开阔,大家都是性情中人,一旦成为知己,则义重情深,纵使中途分离,因着山川阻隔,往来不易而造成了连系困难,再难聚首,但美好的短暂相聚时光,永留心底,那股温馨的回忆、坚定的情谊,总是隽永而绵长:那伯牙为钟子期碎琴,只因知音难觅;甚者为一句承诺,可以牺牲性命,肝胆相照。
其实那时候的人,乐天知命,不做什么非分之想,聚时珍惜,离时旷达。既然人生如飘蓬,长相聚首无法掌控在能力有限的人们手中,那么就让所有天下人间重情知义的人,不要太在意别离。相聚固然值得相惜,在不能时,就用一份最最诚挚的情,化万里天涯成比邻而居吧!王勃与杜少府之间的男儿豪情,拓展出一种天远地阔的襟怀,让人为之撼动!时空虽阻隔了知交的形体,而心、而情、而意,它不仅能跋山涉水、经霜历雪,甚且幽冥路也阻挡不了!
仔细咀嚼品味这两句诗,总让人向往古人那种朋友之间相知相契的至情,和面对离别时所表现出的一番内心情境的豁达与洒脱!
反观今日资讯发达,交通便捷:一封电邮、一通电话,甚或搭上飞机朝飞暮至,立刻可以与地球另一端的友人连系,那真是天各一方的知心朋友,宛如近在咫尺的芳邻一般,是体会不到古代那种时空的冷酷阻隔所造成的别绪离愁的憾事。而手机的普及,更能随时掌控知交的一举一动,时刻得知对方的一言一行,而这些科技物质的烘托所建立的友谊基础,反而脆弱已极,在切身利益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经常好友反目成仇,那是因为相处机会的增多,对方的短处昭然若揭,心态暴露无遗,因而成为生死之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连新婚夫妇、恩爱夫妻都难长久,何况朋友?
今古相对比,似乎这两句诗都适用:一方面凸显今日尖端科技的进步,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到如此的地步!只是频繁的接触,发展出多采多姿、多面性的友谊,而什么东西多了,人就不重视、不珍惜,久而久之即显得平淡无奇,关键时刻,哪顾及情义?立即分道扬镳,或者恶言相向、互揭疮疤。反不如古人的聚少离多,美好的印象,历久弥新,深厚的情谊,珍贵无比!形体的隔离怎能阻挡精神的连系?这一点可能是出生在今日的年轻人所体会不了的。当然这只是自己的一愚之见罢了!@*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