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醍醐灌顶

宇文龙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282
【字号】    
   标签: tags:

成语“ 醍醐灌顶”源于佛教用语,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悟。

“醍醐”是指从牛乳中反复提炼出的精华。在涅槃经中,把它比喻佛性,是五味之一,并将它视为“世间第一上味”。而且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佛教常用“醒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佛性”等。

“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舍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

唐诗中就有引用“醍醐灌顶”的。像顾况的《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白居易的《嗟落发》:“有如醒醐灌,坐受清凉乐。”又有《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醒醐灌顶,甘露滋心。”

【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愚公以九十岁的高龄都还有向不可能挑战的雄心和毅力,现在人们在鼓励人家要勇于面对困难的挑战,要有恒心、有毅力的时候,都会说,要效法愚公移山的精神。
  • “道不拾遗”的句子下面往往会接“夜不闭户”这句话。这两句成语的意思是用来形容社会的良善风气。也就是说财物要是遗失在路上,谁看见了都不会有人将它占为己有的;晚上不须要关紧门窗也不会遭小偷的,人民安居乐业的过日子。
  • 有一次禹乘车出外巡视,见到有个犯罪的人被押着走过。禹吩咐把车停下,问道:“这人犯了什么罪?”
  •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大军到咸阳后,进入秦宫探看。但见宫室华丽,各处宝物不计其数,都是他从未见过的。每到一处,许多美丽的宫人向他跪拜。刘邦越看越感到新奇,兴味也越来越浓。于是,他打算就住在宫内享受一番。
  •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够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的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能想出好办法。
  • 唐武宗初年,朱崖的李太尉有一位叫廉郊的乐吏,廉郊从师于当时的著名琵琶演奏家曹钢,尽得曹钢之传。曹钢常说:“我教过很多人,从未有如此性灵的弟子。”
  • 图中人物是汉代的江革。当时天下大乱,盗贼群起,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历经重重险阻。吃的都是路边野菜,过的非常艰苦。就在这时,竟遇上盗贼,这伙盗贼们想要杀他们母子两个,江革哭泣着哀求盗贼,贼为其孝心感动,遂免他们一死。
  • 据《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少年时就与鲍叔牙交好,鲍叔非常了解他的贤能。管仲家境贫困,还常常欺负鲍叔,鲍叔始终善待他,不曾有怨言。
  • 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故事来自公元前六百多年的春秋时代,讲了两个关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国家,如何双双走向灭亡的故事,它们灭亡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性的弱点被敌人攻入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