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 相声撂地开场剧》﹙上﹚

各式说法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相声“撂地”作艺,招徕观众的开场极为重要。在这方面,相声艺人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创造了多种多样,摇曳多姿的开头方式。

*有时是一个人说,另外的人跟着起哄;有时是对口相声,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唱。
例如︰
“乙︰这回啊,我说一段…
甲︰﹙唱﹚哦…哦…开书咧,﹙音﹚匡另歹另匡一个另匡…。
乙︰这位唱上啦!
甲︰﹙唱﹚说了一回,唱了一回,演了一回,我没准说哪回…。
乙︰没准谱儿。
甲︰我就说这回。
乙︰说吧!
甲︰﹙唱﹚闲来没事出趟城西,见啯啯、蛐蛐在那儿吹牛皮。蛐蛐说︰‘我吃了六棵大柳树。’啯啯说︰‘我吞了八条大叫驴。’他们俩正在说大话,由西南来了一只大公鸡。这只公鸡可真愣,嘴一嘬把啯啯吞在肚子里,蛐蛐一见生了气,骂一声︰‘无情无义的大公鸡,四两棉花访一访﹙纺一纺﹚,姓蛐的不是好惹的!’蛐蛐愈说愈恼愈有气,摩磨牙,捋捋须,‘本儿巴姑叽’…也喂了大公鸡。
乙︰﹙不耐烦状﹚走!
甲︰我一唱还不请上几位来啦!…”

*有时学唱西河大鼓。
例如︰
甲︰“…﹙学三弦﹚嘟…愣咚,愣不愣咚崩。
﹙唱﹚列位明公,慢慢地听,压住鼓板,开了正风。
适方才表的那家何人等,
接回来再表表能征惯战、惯战能征、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东挡西杀、南北驰名的老胜英。
带领着小兄弟遘奔花果山上,他一心大战孙悟空。
大战疆场三百回合,也没有分出谁输共谁赢。
猛听得吧搭啦一声响啊,跑出来一披战马似飞龙。
在马上端坐着一员小将,英勇无敌甚威风,他就是银枪小罗成。
你看他抡刀往上闯,一刀砍倒豹子头林冲。
多亏了岳飞搬来了人马,请来了他的师傅老济公。
二武松端着机枪朝外打,一枪打死赵子龙。
众明公要问这叫什么段?连我这说书的摸也摸不清。…”

*有时是三、四个人一起唱“什不闲”︰
“福自天来喜冲冲,福缘善庆降玉瓶。福如东海长流水呀,恨福来迟身穿大红啊!”

*有时甲、乙互猜谜语。
例如乙先说谜语︰“千里随身不恋家,不贪酒饭不贪茶。水火刀枪全不怕,日落西山不见它。”
甲故意牵强附会,一再猜错,最后乙宣布谜底是“人影儿”!接着再猜另一个谜语。…

这种开场白式的对话,艺人称之为“铺网”,后来发展为“相声”中的“垫话”。

*有时开场说五言诗、七言诗﹙定场诗﹚,要求诗句里有笑料。
以雪景为例;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吟诵的<梁父吟>说的就是雪景︰
“一夜北风紧,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麟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但是相声的咏雪诗跟这首诗不一样,是“咏雪”而不“露雪”,诗句中一个“雪”字都没有,结果您仔细一琢磨,哎,还就是下雪哪!我说说,您听听︰
“天上一阵黑咕咚,好比白面往下扔,倒比绵花来的冲,如柳扬花一般同。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坟头倒比馒头大,井口是个大窟窿。”

您听,这不下雪吗?!就是下雪哪!“黑狗身上白”黑狗身上落上层霜,能不白嘛!“白狗身上肿”,白狗本身就是白的,又落一层雪,显得个儿大啦,就跟肿起来一样了。我们说“定场诗”啊,里边就得有笑料。

﹙待续﹚(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相声继承了“乔合生”“指物题咏”,“应命辄成”,“滑稽而含玩讽”的传统,更有创新和发展。如传统相声《兄妹联句》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合生”又做“合笙”,历史渊源较为久远,是介乎“杂剧”、“说书”与“商谜”之间的技艺。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戏的合生,以两人演奏对话,有时舞蹈唱歌,有时指物题咏,滑稽含讽闻名。
    “商谜”,就是猜谜,属于语言文字游戏,古已有之。古代“俳优”的“隐语"其实就是猜谜活动。
  • 关于“相声”一词的由来,必须从“像生”—“象声”—“相声”的发展线索来看,在相声的具体成长阶段,就是从“象声”往“相声”过度而最后定名为“相声”的过程。
  • 作为行业,相声肇始于1870年前后,早期的相声艺人把相声作为经营性的行业,正式建立三派﹙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自立门户,授徒传艺,并制定行规、行话以形成惯例,并严禁未入门的人以假乱真,具有明显的垄断性。故自清咸丰、同治年间的这一代相声艺人开始,行业上正式有了相声这一行当,以及师徒、行会的观念,从而也有了相声宗谱。
  • 朱绍文即为当时一派之祖,他生于1829年,卒于1903年,汉军旗人,幼年学唱京剧丑角,后来改为架子花脸,擅长编写武戏、演戏、教戏,学识渊博但不热衷科举。1862年咸丰皇帝去世,同治元年要求老百姓戴孝,勒令百日内不准演戏、动乐,戏园子被迫关闭。家无隔宿之粮的朱绍文为了要养家糊口,只得流落“天桥”一带,靠说笑话、唱小曲,讨几文铜板,维持生活。
  • 据说,“戏曲”的祖师爷是唐明皇;“说书”的祖师爷是周庄王;“数来宝”的祖师爷是范丹;“相声”的祖师爷是东方朔。
  • 相声建立行业以后,也逐渐有了正式的拜师仪式。相声艺人的世代传承,主要不是依据家族因素,而是另立师承线路;在过去壆相声必须正式拜师,没有师承门户不算艺人,不准参加演出。而相声界拜师必须要有“引师”——推荐师父的介绍人;“保师”——师徒双方的保证人;还有“代师”——必须是艺人。徒弟又分为两种,其中“拜门”生——是指“带艺投师”,只是为了入门后取得艺人资格,能够公开演出,其实本身已经具有演出本领,这样的一般一年业满。以及“授业”生——拜在门下正式开蒙学艺,要三年另一节的时间才能出师。
  • 过去的时代,师父授业是经常打骂的,无非是“打你今朝有过,望你日后成人”。十分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无非是“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地受罪”;“为了人前露脸,就得山后练鞭”。
  • 清末民初时代北京杂耍的演出场所并不多,除在茶馆、杂耍园子演唱外,主要还是在街头和庙会“撂地”作艺。用艺人自己的话说︰“两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有块地就能演。”金受申《北京的老书馆》一文中记述清末以前北京只有八家书馆,多是贵族出入的场所。其余都在便道搭棚子或“撂地”摆场子。
  • 旧时代的天桥聚集了不少的相声艺人,他们“撂地”作艺,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诙谐的学唱京剧和小曲。第二种——当众或钻进账子里表演“象声”﹙口技﹚。第三种——讲中长篇的笑话,摹拟各种做小买卖的吆喝声。第四种——怪诞的滑稽表演。
  • 各种类型的“撂地”技艺各占一绝,互相却很少交流。作为谋生手段,但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