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授业演出》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过去的时代,师父授业是经常打骂的,无非是“打你今朝有过,望你日后成人”。十分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无非是“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地受罪”;“为了人前露脸,就得山后练鞭”。

一、 社会地位
在当时,相声归属江湖团体“长春会”的管辖,属于行走江湖的生意人之列。当时,凡是摆地摊靠口巧舌能挣钱吃饭的人,都叫做“吃开口饭”的,被列入了“八门”之中。所谓“八门”是指“金”——算命、卜卦、相面、测字、看风水;“皮”——卖草药及药糖的;“彩”——变大小戏法的;“挂”——表演武术、练把式的;“平”——说评书的;“畽”——说相声的,行话叫做“畽春”;“调”——卖戒鸦片烟药的;“柳”——卖唱的︰唱京戏、鼓曲、小曲皆含。

这八门里面,金、皮、调三门所言的真实性存疑,甚至有人认为那些都是骗人的行当;而彩、挂、平、畽、柳则是属于民间杂耍技艺,并不是骗人的把式,如此并列一起难免良莠不齐,显见相声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低落。

二、 演出实况
相声建立行业之后,除了“撂地”露天演出或茶园作艺之外,还经常到官宦和富贵人家作艺,俗称“走堂会”。清末到民初,北京的曲艺、杂耍一人陆续组织了宝全堂、成顺堂、桂蟾堂、福顺堂等演出班子,专应喜庆寿事的堂会,成为他们收入的重要来源。

堂会里“点活”﹙点节目﹚的方法是这样的,由班主把演员演出的节目用墨笔写在“折子”上,伙计把它递到观众面前,听凭挑选,行话叫做“觌活”,“点活”好了以后,伙计高喊一声︰“某某爷有题目,请某某某﹙艺人名﹚说一段《某某》﹙曲目名﹚!”然后演员出场开始表演观众点的节目。

这种供观众“点活”的“折子”长二吋二,宽一吋五,折子外面套着硬纸套,正中贴着红纸条,每面上有两个曲目,共分十八面,一个折子可以写到四十七个曲目,头一面上还写有“上人见喜”的吉祥话,可以说是非常的讲究。﹙也有些艺人是把曲目写在扇子上。﹚

三、 使用行话
建立行业以后,相声艺人之间相互交流日益频繁,逐渐使用了一些本行专用的特殊词语,俗称“行话”。由于民间艺人靠卖艺糊口,既需要同行的帮助与支持,又需要与整个社会相抗衡,为了保护同行跟自身,逐渐累积成的“行话”便可用来说明门户、联络感情、互相关照。

不懂“行话”的人称之为“外行”,熟悉“行话”的人称之为“内行”,强调“在家靠父母,出外靠同行”,“不懂江湖话,举目无亲朋”。此外,出于竞争性的需要,老一辈的艺人十分注重“行话”的保密性,没有师承关系是概不传授的。而相声艺人与鼓曲、杂技艺人的“行话”基本一样,经常使用的词语如下︰

“活”︰段子。
“过活”︰排练段子。
“使活”︰表演段子。
“柳活”︰学唱的段子。
“包袱”︰笑料。
“倒口”︰摹拟方言。
“使相”︰面部表情。
“盘儿尖”︰面孔漂亮。
“夯头”︰嗓子。
“泥啦”︰效果不好。
“瘟”︰平淡、效果不好。
“出盅”︰发生问题。
“抽签”︰少数观众退场。
“开闸”︰大批观众退场。
“起堂”︰观众走了。
“铆地”︰禁演。
“顶瓜”︰紧张。
“穴头”︰组班人。
“联穴”︰搭班联演。
“响蔓儿”︰名声大。
“大蔓儿”︰名演员。
“包袱”点︰爱笑的观众。
“杵头”︰钱。
“抛杵”︰给钱。
“杵门子”︰要钱。
“硬买卖”︰挣钱多。
“空码儿”︰外行。
“调侃儿”︰说行话。
“抖婆子”︰姑娘。
“抖花子”︰小女孩。
“怎科子”︰小男孩。
“仓果”︰老太太。
“色唐点”︰外国人。
“攒儿亮”︰心里明白。
“醒攒儿”︰觉悟了。
“单春”︰单口相声。
“对儿春”︰对口相声。
“海”︰大、多。
“蹶”︰小、少。
“瓤”︰饿。
“念啃”︰没吃饭。
“念嘬”︰不好。
“撇苏儿”︰哭。
“咧瓢”︰笑啦。
“混纲”︰乱说。
“稀溜纲”︰逗趣的话。
“对托”︰正合适。
“黄调”︰不搭调。
“皮薄”︰容易懂。
“皮厚”︰不容易懂。
“码前”︰快一点。
“码后”︰慢一点。
“格念”︰别说了。

﹙待续﹚(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提到谈古论今、如水之流的“舌辩”,显然继承了“俳优”滑稽多变的传统,例如《清平山堂话本》里<快嘴李翠莲>的快言快语︰

    “公是大,婆是大,伯伯姆姆请坐下,两个老的休得骂,且听媳妇来禀话:你儿媳妇也不村,你儿媳妇也不诈。从小生来性刚直,话儿说了心无挂。公婆不必苦憎嫌,十分不然休了吧。也不愁,也不怕,搭搭凤子回去吧。也不招,也不嫁,不搽胭粉不妆画。上下穿件缟素衣,侍奉双亲过了吧。

  • “相声”一词是由“像生”逐渐演化而来的,所以提起宋代百戏中与相声的“学”相关的艺术形式,首先要说说“学像生”。
  • 属于摹拟声音的技艺可以“叫果子”为例,“叫果子”就是摹拟街头做小买卖的么暍,但是增加了音乐性,并且适当的加以美化,与后世相声的“摹拟市声”如出一辙。如传统相声《改行》中的一段,即因表演者逼真、酷似的演出,常常引起热烈的掌声︰
  • 宋代百戏与“相声”里“文字游戏”的相关艺术形式,主要有“合生”与“商谜”两种。
    “合生”又做“合笙”,历史渊源较为久远,是介乎“杂剧”、“说书”与“商谜”之间的技艺。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戏的合生,以两人演奏对话,有时舞蹈唱歌,有时指物题咏,滑稽含讽闻名。
    “商谜”,就是猜谜,属于语言文字游戏,古已有之。古代“俳优”的“隐语"其实就是猜谜活动。
  • 相声继承了“乔合生”“指物题咏”,“应命辄成”,“滑稽而含玩讽”的传统,更有创新和发展。如传统相声《兄妹联句》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合生”又做“合笙”,历史渊源较为久远,是介乎“杂剧”、“说书”与“商谜”之间的技艺。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戏的合生,以两人演奏对话,有时舞蹈唱歌,有时指物题咏,滑稽含讽闻名。
    “商谜”,就是猜谜,属于语言文字游戏,古已有之。古代“俳优”的“隐语"其实就是猜谜活动。
  • 关于“相声”一词的由来,必须从“像生”—“象声”—“相声”的发展线索来看,在相声的具体成长阶段,就是从“象声”往“相声”过度而最后定名为“相声”的过程。
  • 作为行业,相声肇始于1870年前后,早期的相声艺人把相声作为经营性的行业,正式建立三派﹙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自立门户,授徒传艺,并制定行规、行话以形成惯例,并严禁未入门的人以假乱真,具有明显的垄断性。故自清咸丰、同治年间的这一代相声艺人开始,行业上正式有了相声这一行当,以及师徒、行会的观念,从而也有了相声宗谱。
  • 朱绍文即为当时一派之祖,他生于1829年,卒于1903年,汉军旗人,幼年学唱京剧丑角,后来改为架子花脸,擅长编写武戏、演戏、教戏,学识渊博但不热衷科举。1862年咸丰皇帝去世,同治元年要求老百姓戴孝,勒令百日内不准演戏、动乐,戏园子被迫关闭。家无隔宿之粮的朱绍文为了要养家糊口,只得流落“天桥”一带,靠说笑话、唱小曲,讨几文铜板,维持生活。
  • 据说,“戏曲”的祖师爷是唐明皇;“说书”的祖师爷是周庄王;“数来宝”的祖师爷是范丹;“相声”的祖师爷是东方朔。
  • 相声建立行业以后,也逐渐有了正式的拜师仪式。相声艺人的世代传承,主要不是依据家族因素,而是另立师承线路;在过去壆相声必须正式拜师,没有师承门户不算艺人,不准参加演出。而相声界拜师必须要有“引师”——推荐师父的介绍人;“保师”——师徒双方的保证人;还有“代师”——必须是艺人。徒弟又分为两种,其中“拜门”生——是指“带艺投师”,只是为了入门后取得艺人资格,能够公开演出,其实本身已经具有演出本领,这样的一般一年业满。以及“授业”生——拜在门下正式开蒙学艺,要三年另一节的时间才能出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