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 相声撂地开场剧》﹙中﹚

各异其趣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续前﹚
*有时开场用 “大实话”、“大瞎话”︰
这样的开场让您听着就挺乐,像“大瞎话”,一句实话也没有,是这么说︰
“腊月三十月光明,树梢儿不动刮大风,
只刮得碌碡﹙石头做的圆筒形农具,用以碾压谷类。﹚满街跑,碌碡让鸡蛋撞了个大窟窿。
鸡蛋坏了用钉子钉,碌碡破了拿裁缝。
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新鲜事儿,臭虫坐月子,养了一个大狗熊。”

哎,您听,一句实话也没有吧!还有一种“颠倒诗”,也属于“大瞎话”︰
“南北大街东西走,十字街前人咬狗。
捡起狗来砸砖头,倒叫砖头咬了手。
有个老头才十九,嘴里喝藕就着酒。
从小没见过这宗事儿,三轮车拉着火车走。”

哎,您听这像话吗?!另外,还有这么个书词儿,您一听就可笑︰
“天地玄白宇宙浑,有一年,八月十五打了春。
那一年的事情好奇怪,提将起来吓坏人,
种茄子楞结独头蒜,老窝瓜变成狗头金。
杨八姐游春,骑着一辆自行车,
眼望着南唐,哈哈大笑,可又泪纷纷。
她一只眼哭,一只眼笑,
哭了声︰小白脸的丈夫——程咬金。
只皆因,大破天门阵你死得苦,那本是刘伯温害你命归阴。
心中恼怒黄三太,绝不该手榴弹炸死了潘巧云。
乱七八糟大杂烩,到下回,三堂会审——窦尔墩!”

您看,我还没说相声哪,光说这么一个开场白,就把大家逗乐了。

*有时用跟下面的相声有关系的书词儿联引主题︰
有的书词哪,跟下面的相声有关系,让您听着自然。比方说《黄半仙》是说有这么一个算挂的,前边用这么个书词儿︰
“六月三伏好热天,东京有个张家湾。
老俩口子当院正吃饭,来了个苍蝇讨人嫌。
这个苍蝇叨走一个饭米粒儿,老头子一生气就追到四川。
老婆儿家中等了仨月,书没捎来信没传。
请了个算卦先生来占算,
先生说︰按卦中断——老头子这趟是,伤财惹气白赔路费钱!”

说完这段书词儿,再有两句,就能入《黄半仙》啦。例如接下去说,刚才我说的这个算卦的,您听灵不灵?灵!怎么?没法不灵啊!苍蝇叨走了一个饭米粒儿,就追趟四川,那不找倒楣嘛!纯粹是伤财惹气,白赔路费钱!……故此,算卦、相面根本就不灵。哎,也别说,今天我说的这个算卦的,他会灵了!
那位说︰他怎么灵的呢?
您听着啊,在清代有这么个人,这人姓什么,叫什么……打这儿就说下去了,进入《黄半仙》,您听着顺耳,我听着顺嘴儿,这也是一种开场的办法。

*其他书词儿的前置运用︰
还有的书词儿,跟这个段子虽然有联系,但没什么笑料,得引入正题后,才见“包袱”。这样的书词儿也可以用,比如这段︰
“酒是穿肠毒药,烟是伤身火炮,赌是损人利己苗,要戒除这些嗜好。”

再有的书词儿跟要说的这个段子没什么联系,就为找个“包袱”,搁哪个段子上,都能用。有这么段书词儿,您看搁哪段前边都合适︰
“远看忽忽悠悠,近瞧漂漂摇摇,
也不是葫芦,也不是瓢,在水里一冲一冒。
这个说像足球,那个说像尿泡。
俩人打赌到江边瞧,原来是两个和尚洗澡!”

我看这段书词儿搁哪个段子前边都能用,这个书词儿就为找“包袱”。为什么单口相声前边都爱说段书词儿呢?因为单口相声一个人说,不容易逗乐。不像两个人,两个人对口相声说起来就显得灵活,台词也随便;两个人上台可以闲聊,说闲话儿,话搭话,话引话,说来说去啊,就把您逗乐了。

﹙待续﹚(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关于“相声”一词的由来,必须从“像生”—“象声”—“相声”的发展线索来看,在相声的具体成长阶段,就是从“象声”往“相声”过度而最后定名为“相声”的过程。
  • 作为行业,相声肇始于1870年前后,早期的相声艺人把相声作为经营性的行业,正式建立三派﹙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自立门户,授徒传艺,并制定行规、行话以形成惯例,并严禁未入门的人以假乱真,具有明显的垄断性。故自清咸丰、同治年间的这一代相声艺人开始,行业上正式有了相声这一行当,以及师徒、行会的观念,从而也有了相声宗谱。
  • 朱绍文即为当时一派之祖,他生于1829年,卒于1903年,汉军旗人,幼年学唱京剧丑角,后来改为架子花脸,擅长编写武戏、演戏、教戏,学识渊博但不热衷科举。1862年咸丰皇帝去世,同治元年要求老百姓戴孝,勒令百日内不准演戏、动乐,戏园子被迫关闭。家无隔宿之粮的朱绍文为了要养家糊口,只得流落“天桥”一带,靠说笑话、唱小曲,讨几文铜板,维持生活。
  • 据说,“戏曲”的祖师爷是唐明皇;“说书”的祖师爷是周庄王;“数来宝”的祖师爷是范丹;“相声”的祖师爷是东方朔。
  • 相声建立行业以后,也逐渐有了正式的拜师仪式。相声艺人的世代传承,主要不是依据家族因素,而是另立师承线路;在过去壆相声必须正式拜师,没有师承门户不算艺人,不准参加演出。而相声界拜师必须要有“引师”——推荐师父的介绍人;“保师”——师徒双方的保证人;还有“代师”——必须是艺人。徒弟又分为两种,其中“拜门”生——是指“带艺投师”,只是为了入门后取得艺人资格,能够公开演出,其实本身已经具有演出本领,这样的一般一年业满。以及“授业”生——拜在门下正式开蒙学艺,要三年另一节的时间才能出师。
  • 过去的时代,师父授业是经常打骂的,无非是“打你今朝有过,望你日后成人”。十分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无非是“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地受罪”;“为了人前露脸,就得山后练鞭”。
  • 清末民初时代北京杂耍的演出场所并不多,除在茶馆、杂耍园子演唱外,主要还是在街头和庙会“撂地”作艺。用艺人自己的话说︰“两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有块地就能演。”金受申《北京的老书馆》一文中记述清末以前北京只有八家书馆,多是贵族出入的场所。其余都在便道搭棚子或“撂地”摆场子。
  • 旧时代的天桥聚集了不少的相声艺人,他们“撂地”作艺,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诙谐的学唱京剧和小曲。第二种——当众或钻进账子里表演“象声”﹙口技﹚。第三种——讲中长篇的笑话,摹拟各种做小买卖的吆喝声。第四种——怪诞的滑稽表演。
  • 各种类型的“撂地”技艺各占一绝,互相却很少交流。作为谋生手段,但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 相声“撂地”作艺,招徕观众的开场极为重要。在这方面,相声艺人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创造了多种多样,摇曳多姿的开头方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