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现代医案】中医切脉——体表温度学问大

华景珍

人气: 14
【字号】    
   标签: tags:

现代化的医院包括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分工精细的医疗团队、精密的各项检验仪器……阵仗很大。反观传统中医,即使不懂的人也知道,中医看病的手段只有“望闻问切”四诊。一个医生、一张桌子、一个药橱加上秤子、臼子、脉枕就构成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

人们往往认为表面的豪华、繁复、气派代表品质,比较值得信靠,所以很多人不相信自己老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不相信中医,还替它冠上一个“不科学”的帽子,致使中医的传承越来越困难,加上西方医学的浸润、掺杂,现代中医变成一个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怪物。中医师嘴里讲的是西医的术语,纯正的东方医学已经很难找到了。

笔者初学医时,认定中医领域中最重要、最高深的学问就是把脉,以为一个会把脉的大夫,一定医术精湛。后来,看到一些中医界的朋友,在病人面前,说得头头是道,开出来的处方却乱无章法,药不对症,心中的难过,无以言表。像医疗这样关乎“生死”的大事,怎么可以不戒慎恐惧,如履薄冰呢?

其实,古代的“切诊”中,不是只有手腕上“寸关尺”三部脉,他们讲三部九候,在人的上焦、中焦、下焦(人体的头部、身体、足部)都有脉搏跳动,要完整地去观察比较,才能寻找正确病所。
因笔者学习过针灸与整脊,也略通脚底按摩和一般的“脉诊”,多方比较,加上对“温度”的灵敏触觉,很容易在人体外表探知内脏的情形,说白了,“体表温度的变化”才是中医“切诊”最关键的部分,这是一般习医者容易忽略的因素。

在初学医时,笔者曾对着书中“腹皮寒热 肠胃相当”这句话沉思良久,是什么意思呢?后来才知道,去摸病人腹部,如果温度比较高,那么他的胃或肠子里面必定有“热”,如果肚皮冷冷的,那很可能就是肠胃有“寒”。当能够辨别肠胃寒热后,就能分辨为什么有人拉肚子要吃“吴茱萸汤”或“理中汤”这样的热药,而另一些人却要服“葛根芩连汤”这样的寒药。

在韩剧《大长今》中,那个皇帝一直有“疮”病,所以经常要去泡温泉治皮肤病,后来又得了泄痢。一群御医和大长今在皇帝病塌前讨论其病情。其实,有经验的医生一看,就知道那个皇帝身上必定有热,他的泄痢一定是肠子有热。

在御医的讨论过程中,提到一本珍贵的汉朝医书《金匮要略》中的“甘草泻心汤”,想采用这个方子,但是最后御医们决定给他吃“理中汤”。那不是误药了吗?古代的韩国一定没有《伤寒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比较对症的处方却又不用。给这样一群糊涂医生看病,当然那个皇帝就“体弱多病”,而且“英年早逝”了。

如果韩国御医们懂得利用中医的“切诊”(皮肤触诊),就不会误药了。利用人体皮肤透露的温度讯息来诊断疾病,比现代化的一级教学医院中的所有检验仪器更准确、更有效,只是人们不知道,不相信罢了。

在笔者眼里,一个医生、一张桌子、一个药橱加上秤子、臼子、脉枕构成的诊所比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分工精细的医疗团队、精密的各项检验仪器所构成的现代化医院,治病效果更快、更好、更价廉,前提是,那个医生必须是个“良医”。◇ (──转自《新纪元周刊》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073/4793.htm)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