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认识穴道按摩:足太阳膀胱经

林贵中医师

人气: 749
【字号】    
   标签: tags:

本专栏从经络循行去了解针灸治病,为什么膝痛针背部的穴位、腰痛按压足部的穴位,却取得很好的疗效。甚至于左病治右,右病治左,这些疑问在读者了解了经络循行后,便能一目了然,豁然开通。
现在介绍足太阳膀胱经,这是全身最长,分支最多,穴位最多的一条经络,对全身的影响最广、也最大。尤其是足太阳膀胱经背部俞穴内应五脏六腑,五脏、六腑有病变时,在背部膀胱经的俞穴会出现异常现象,如压痛、硬结、敏感点等。内经言:“迫脏刺背,背俞也”背俞为治疗脏腑疾病的重要俞穴。本经循行之时辰为:13时~15时。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

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眼内角的睛明穴,上行额头,交于头顶部;其中有一支脉,从头顶至耳壳上部。直行的经脉从巅顶向颅腔内深入络于脑髓,再由脑内返回巅顶,经由天柱穴而下行于后颈部,沿着肩胛骨内侧和脊柱两旁的大杼穴、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白环俞穴而抵达腰部,再进入深层部位,沿着脊柱两旁的肌肉而行,联络相表里的肾脏,附属于本经的膀胱腑;其中又有一支脉,从腰部挟脊柱外侧下行,进入臀部,再下行进入膝腘窝中。另有一支脉从天柱穴分出,下行贯通肩胛,挟行于脊柱两旁,再经过股骨大转子,沿着大腿外侧后缘向下行,和前一支直行的经脉会合于膝腘窝中的委中穴。自膝腘窝下行,经过腓肠肌中间的承山穴,入于足外踝后方的昆仑穴,再沿着第五跖骨粗隆下方的京骨穴,而到达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有六十七穴(左右共有一百三十四穴):

◆头面部: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

◆背部第二行: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

◆侠脊第三行:附分穴、魄户穴、膏肓俞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

◆下肢部: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附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通谷穴、至阴穴。

足太阳膀胱经有了异常变动会表现为下列病症:头重痛,眼睛要脱出,后项像被牵引,脊背痛,腰好像折断,股关节不能弯曲,腘窝好像凝结,腓肠肌像要裂开;还可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痔,疟疾,躁狂、癫痫,头囟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后项、背腰部、骶尾部,膝弯、腓肠肌,脚都可发生病痛,小脚趾不好运用等。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从头至足,上循头项,入络脑,行经脊柱两侧,抵腰,穿过臀,入腘中,贯腨内,出外踝之后,至小趾外侧。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这就是经络循行所起的远治作用。

根据经络的标本、根结的理论来了解,标是指头身部,是经脉扩散的区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经气汇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经气循行会合的根源,结是指躯干部的有关部位,是经气循行流注的归结。

《内经》:“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此说明了肘膝以下的穴位对于头面、躯干及内脏的重要治疗作用。

经言:“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藏六府“井荥俞原经合”所主之病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其中原穴为气留止之处。阳经经长,多一原穴,则俞穴专司原气之输注,原穴专司原气之留止;阴经无原穴,则以俞为原,乃一穴兼领俞穴与原穴之两种功能也。

足太阳膀胱经之五输穴为:“至阴穴为井、通谷穴为荥、束骨穴为俞、京骨穴为原穴、昆仑穴为经、委中穴为合穴。”

以上五输穴皆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是临床上常用的穴道。读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压、推拿、拍击……这些穴位,用于自我保健,对于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实施,可刺激、强化自身健康,增强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下周三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