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抓狂,教出好孩子(3)

教养守则 :不要唠叨不休,但要坚定口气!
理察.田普乐 译/游绣雯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ads-->
我最近读到一篇有趣的报导,研究“唠叨”这件事(不知道有多少人就此事向这些研究人员讨教)。他们发现,如果你对人唠叨不休,不说还好,一开始唠叨,别人其实反而不会去做你想要他们做的事。

所以,在不唠叨的情形下,如何让孩子做事?嗯,唠唠叨叨的口吻,会令人心烦意乱,这就是为什么唠叨如此令人厌恶。而且当唠叨变本加厉时—─遵循教养守则的父母,请千万自制—─你会叨念起孩子的性格,而不仅是孩子的行为。

所以,“你没有关门。”是一项合理的指责,而“你从来都不关门。”就是一种唠叨。更糟糕的情况是严厉谴责孩子天生的性格:“你从来都不会替别人着想”,“你就是笨手笨脚”。如果你这样对待儿女,你会害了他们,而他们是无辜的。

然而父母实在不需要用这种令人厌恶的口吻,或者做人身攻击。父母应该做的只是,用坚定的语气要求孩子,然后让他们清楚知道,如果他们不照要求做,会有什么后果。就像这样:“请你去做功课,如果六点之前没有把功课做好,我就得把电脑关掉,直到你做完功课为止。”然后,六点以前都不作声,届时有必要的话,就关掉电脑。如果这是你的标准步骤,不用多久,孩子就会了解,你不是在开玩笑。

有一次我到友人家午餐,我们要用餐的餐桌桌面上放满孩子的玩具、画纸、糖果、乐高、扑克牌、废纸。我开口(有点忐忑不安)要帮忙清理桌面。“喔,不用。”主人说,“没有必要,孩子会清理。”我心想,孩子忙着在做别的事,她怎么有办法在烫青菜的水开以前,叫孩子把桌面清理干净呢?但是女主人走到厨房门口,用愉悦的口吻说:“十分钟内,餐桌上的东西就会被清到垃圾桶啰。”显然孩子已经习以为常—─而且他们以前已经很清楚,妈妈不是口头说说而已—─所有的孩子马上都聚集过来,五分钟后,桌面已经清理干净,可以上菜了。不用唠叨—─妈妈只说一次,而且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他们把妈妈的话当耳边风,后果会如何。

关于唠叨,还有些值得一提的事。头几年的时间,孩子虽可以胜任某些工作,但是期望他们自己记得去做,并不合理。所以与其生气孩子又忘了喂小仓鼠,很想数落他们一番,还不如用让大家都愉快的方式处理。孩子负责喂小仓鼠,但提醒他们喂食的工作则是父母的任务。现在,你只需要有人对你唠叨,提醒你要记得叫孩子喂宠物鼠就好了。

摘自:《不抓狂,教出好孩子》新手父母出版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会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对学习本能的热爱常常会消失。许多孩子逐渐开始厌恶甚至害怕上学和学习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家长或老师可用来培养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 漫无目的的育儿,是一件非常慌乱的事。有了孩子后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抉择:替孩子准备什么食物?找什么学校?玩什么运动?如果父母心无定性,总是犹豫不决或朝令夕改,家庭就会陷入各种混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