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艺术教本介绍

中国相声史《国际交流与专属节日》

1976年至今︰相声的国际交流与专属节日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除1938年张杰尧曾经赴日本演出之外,作为北京土产的相声艺术,可以说是从来没有出国交流的体验,连中国引以自豪的相声作品,也只有《买猴儿》、《连升三级》等被翻译为英、法文在国外发表过。

*文化演出︰
八十年代初开始,随着社会“改革、开放”,一些曲艺表演团体和相声名家多次出国访问讲学,透过这些文化交流,扩大了相声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最早在1980年侯宝林等人应邀赴日,与日本学者进行交流,开此风气之先。

1982年,相声开始到了香港演出,原定五场的表演后来增加到十三场,演员侯宝林、郭全宝、马季、唐杰忠、姜昆、李文华、赵炎等人的演出受到热烈的欢迎。当地媒体认为侯宝林等人带来了“有声的漫画”。

1984年,相声团队开始到美加地区宣慰中国留学生,也同时在美国为美国观众和华侨人士演出,当时演出的相声是“一台名段掺新作”,既有反应现代生活的节目,也有优秀的传统段子。之后陆续几年,相声团队大多在日本、香港、新加坡各地来回演出。

1990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办了“上海国际交流展播”,有来自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的相声演员与中国相声名家﹙侯宝林、马季、姜昆﹚齐聚一堂,有的各自表演拿手节目,并同时举行座谈讨论。

*国际研究︰
在这样的态势下,相声的魅力使得“墙里开花墙外香”,一些外国朋友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开展了对相声的正式研究。

最早涉猎其中的是来自芝加哥大学的林培瑞,他把《多层饭店》等相声段子译成英文,并撰写了介绍侯宝林艺术成就的论文。另外,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盖玛雅,原本1974年在北京大学留学,读书期间,对中国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1986年二度来华,搜集有关的材料,着手撰写以相声为内容的博士论文,历经十余载的奋斗,终于大功告成,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通过答辩,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相声博士”。

也有多次来中的美国人莫大伟,一边以相声为研究主题撰写硕士论文﹙其中一部分内容后来刊载于《文艺研究》﹚,一边经常娱乐性的登台表演,甚至成为当地演出颇负盛名的笑星。

*中日交流︰
同时,国际性的发展,使得中国相声与日本的“落语”、“漫才”之间的交往也增多了。1979年,日本关西“大众艺术家”访问团到中国进行访问,第一次把“落语”、“漫才”及“滑稽武打”等日本曲艺形式介绍给中国民众,著名的“漫才师”人生幸朗和“落语家”桂小文枝,也与中国相声界进行了艺术交流。之后陆续有马季、姜昆等人访问日本,双方交往更加频繁。

*中国相声节︰
1993年,第一届中国相声节由中国文化部、中国曲艺、中国中央电视台、合肥市政府主办,是一次高规格、高质量、高品味的国家级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主要内容之一是集中展现近期相声艺术创作和优秀表演成果,并事先从各地报送上来的108段相声作品中挑选出35段相声作品,争夺“金玫瑰”奖项。

在此期间,也同步举行了相声名家的展演活动;演员网罗了中国近代相声名角近二十人,阵容坚强,精锐尽出。还有包括新加坡﹙杨世彬、陈天畅﹚、马来西亚﹙姚新光、陈志光﹚、法国﹙马洛、菲娜﹚、日本﹙王新德﹚、加拿大﹙大山﹚、台湾﹙汉霖说唱艺术团﹚的相声界人士,也应邀参加了此一相声节的活动。

中国相声节授与的“金玫瑰”节目奖如下︰
一等奖︰《管子斗富》、《真富假富》
二等奖︰《千方百计》、《要账》、《150844》、《大水冲了龙王庙》、《送字歌》、《夜班岗》
三等奖︰《热门生意》、《哥儿们》、《舞厅轶事》、《手》、《女驸马》、《正常不正常》、《一百年不变》、《祖国颂》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62年,天津曲艺团请观众与文艺界人士进行座谈讨论;相声作家何迟终于指出了大家的心声︰“相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具有喜剧性的语言和表演艺术,有的相声不一定使听者哈哈大笑,只要诙谐幽默,听者觉得酣畅愉快就可以了!”
  • 相对于1963年当时还有人尊重相声演员保留长衫文化的做法,1966年,在“文化革命”的紧锣密鼓声中,林彪和江青泡制了所谓《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抛出了《文艺黑线专政》论,全盘否定共党执政以来的文艺表现,打着“破除迷信”、“彻底革命”的幌子,排斥一切中外文学艺术的遗产,鼓吹民众批判“文艺黒线”以及“黑线人物”,《解放军报》更提出要“彻底清洗”文艺界。

    从此,文艺界与相声界便陷入了灾难性的浩劫之中了。

  • 文革时期,一些曲艺团体和相声组织被强行解散,一些相声演员被打成“牛鬼蛇神”,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
  • 相声电视化之后,最大的功绩是挖掘新人,特别是从业余演员中选拔和培养人才。尤其是八十年代电视台举办的“相声邀请赛”,涌现了大批的相声新秀,这些从业余相声队伍中脱颖而出的人才,后来都分别得到相关的良好出路。
  • 由于中国社会此时开始“改革开放”,难免泥沙俱下,社会风气受到侵袭,尤以凡事向钱看的思想为害最烈,引起了相声艺术的关注。原建邦此时创作的《管子斗富》就属于立意新颖、针贬时弊的力作。采取说唱并举的“柳活”方式,把诙谐幽默的唱哏和抑扬顿挫的绕口令结合在一起,演出颇受欢迎。
  • 过去的娱乐性相声大致可以分为“技巧类”和“笑话类”两种;技巧类的相声主要集中于“学”和“唱”,以超凡的技巧来娱人,这其中也有“说”的,如“绕口令”、“贯口”,都是一种超凡的语言技巧。笑话类的相声则常常涉及歌诵与讽刺,也不排斥单纯以滑稽诙谐取胜;例如高英培、范振钰表演的《钓鱼》,虽含讽刺因素,但真正扣人心弦的还是高度夸张的语言和赏心悦目的幽默。
  • 1949年以来,相声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不但全面戒除了任何具有“荤口”意涵的段子,走“净化相声”路线,连表演时间也有缩短的趋势;过去的相声段子通常要说个二、三十分钟,甚至有长达四、五十分钟的,上得台来,往往艺人演出至少得三刻钟。但在1949年而后,相声段子明显缩短,长的不过十多分钟,短的则只有几分钟。
  • 虽然,女子说相声早在民国初期就有了,当时在江湖上卖艺的曲艺艺人,一般都是全家上阵,艺人家的女孩子都会说几段相声帮衬、铺场,但这都是临时性的。

    正规的女相声艺人直到三十年代后期开始才出现。早期的有来小如、于小福、耿四福、张玉凤、吉文贞﹙艺名︰荷花女﹚等。到了四十年代更趋向于专业,有于佑福、刘玉凤、回婉华、张松青﹙艺名︰小明星﹚等。再晚一点有吴蘋﹙艺名︰小苹果﹚、魏文华等,其中不乏艺业精湛的艺人。

  • 作为一个专门名词,“儿童相声”出现较晚,而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却早已存在。最早相声艺人“撂地”作艺,常常是一家大小齐上阵;年纪幼小的儿童站在椅子上和父、兄一起表演,俗称“娃娃腿儿”。由于形象活拨可爱,形式又很新奇,因此,“娃娃腿儿”在观众中特别有人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