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唱藝術教本介紹

中國相聲史《國際交流與專屬節日》

1976年至今︰相聲的國際交流與專屬節日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除1938年張杰堯曾經赴日本演出之外,作為北京土產的相聲藝術,可以說是從來沒有出國交流的體驗,連中國引以自豪的相聲作品,也只有《買猴兒》、《連升三級》等被翻譯為英、法文在國外發表過。

*文化演出︰
八十年代初開始,隨著社會「改革、開放」,一些曲藝表演團體和相聲名家多次出國訪問講學,透過這些文化交流,擴大了相聲藝術在國際上的影響。最早在1980年侯寶林等人應邀赴日,與日本學者進行交流,開此風氣之先。

1982年,相聲開始到了香港演出,原定五場的表演後來增加到十三場,演員侯寶林、郭全寶、馬季、唐杰忠、姜昆、李文華、趙炎等人的演出受到熱烈的歡迎。當地媒體認為侯寶林等人帶來了「有聲的漫畫」。

1984年,相聲團隊開始到美加地區宣慰中國留學生,也同時在美國為美國觀眾和華僑人士演出,當時演出的相聲是「一台名段摻新作」,既有反應現代生活的節目,也有優秀的傳統段子。之後陸續幾年,相聲團隊大多在日本、香港、新加坡各地來回演出。

1990年,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主辦了「上海國際交流展播」,有來自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的相聲演員與中國相聲名家﹙侯寶林、馬季、姜昆﹚齊聚一堂,有的各自表演拿手節目,並同時舉行座談討論。

*國際研究︰
在這樣的態勢下,相聲的魅力使得「牆裡開花牆外香」,一些外國朋友對相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一步開展了對相聲的正式研究。

最早涉獵其中的是來自芝加哥大學的林培瑞,他把《多層飯店》等相聲段子譯成英文,並撰寫了介紹侯寶林藝術成就的論文。另外,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蓋瑪雅,原本1974年在北京大學留學,讀書期間,對中國曲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後1986年二度來華,蒐集有關的材料,著手撰寫以相聲為內容的博士論文,歷經十餘載的奮鬥,終於大功告成,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通過答辯,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相聲博士」。

也有多次來中的美國人莫大偉,一邊以相聲為研究主題撰寫碩士論文﹙其中一部分內容後來刊載於《文藝研究》﹚,一邊經常娛樂性的登台表演,甚至成為當地演出頗負盛名的笑星。

*中日交流︰
同時,國際性的發展,使得中國相聲與日本的「落語」、「漫才」之間的交往也增多了。1979年,日本關西「大眾藝術家」訪問團到中國進行訪問,第一次把「落語」、「漫才」及「滑稽武打」等日本曲藝形式介紹給中國民眾,著名的「漫才師」人生幸朗和「落語家」桂小文枝,也與中國相聲界進行了藝術交流。之後陸續有馬季、姜昆等人訪問日本,雙方交往更加頻繁。

*中國相聲節︰
1993年,第一屆中國相聲節由中國文化部、中國曲藝、中國中央電視台、合肥市政府主辦,是一次高規格、高質量、高品味的國家級大型文化藝術活動。主要內容之一是集中展現近期相聲藝術創作和優秀表演成果,並事先從各地報送上來的108段相聲作品中挑選出35段相聲作品,爭奪「金玫瑰」獎項。

在此期間,也同步舉行了相聲名家的展演活動;演員網羅了中國近代相聲名角近二十人,陣容堅強,精銳盡出。還有包括新加坡﹙楊世彬、陳天暢﹚、馬來西亞﹙姚新光、陳志光﹚、法國﹙馬洛、菲娜﹚、日本﹙王新德﹚、加拿大﹙大山﹚、台灣﹙漢霖說唱藝術團﹚的相聲界人士,也應邀參加了此一相聲節的活動。

中國相聲節授與的「金玫瑰」節目獎如下︰
一等獎︰《管子鬥富》、《真富假富》
二等獎︰《千方百計》、《要帳》、《150844》、《大水衝了龍王廟》、《送字歌》、《夜班崗》
三等獎︰《熱門生意》、《哥兒們》、《舞廳軼事》、《手》、《女駙馬》、《正常不正常》、《一百年不變》、《祖國頌》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62年,天津曲藝團請觀眾與文藝界人士進行座談討論;相聲作家何遲終於指出了大家的心聲︰「相聲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具有喜劇性的語言和表演藝術,有的相聲不一定使聽者哈哈大笑,只要詼諧幽默,聽者覺得酣暢愉快就可以了!」
  • 相對於1963年當時還有人尊重相聲演員保留長衫文化的做法,1966年,在「文化革命」的緊鑼密鼓聲中,林彪和江青泡製了所謂《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拋出了《文藝黑線專政》論,全盤否定共黨執政以來的文藝表現,打著「破除迷信」、「徹底革命」的幌子,排斥一切中外文學藝術的遺產,鼓吹民眾批判「文藝黒線」以及「黑線人物」,《解放軍報》更提出要「徹底清洗」文藝界。

    從此,文藝界與相聲界便陷入了災難性的浩劫之中了。

  • 文革時期,一些曲藝團體和相聲組織被強行解散,一些相聲演員被打成「牛鬼蛇神」,受到程度不同的衝擊...
  • 相聲電視化之後,最大的功績是挖掘新人,特別是從業餘演員中選拔和培養人才。尤其是八十年代電視台舉辦的「相聲邀請賽」,湧現了大批的相聲新秀,這些從業餘相聲隊伍中脫穎而出的人才,後來都分別得到相關的良好出路。
  • 由於中國社會此時開始「改革開放」,難免泥沙俱下,社會風氣受到侵襲,尤以凡事向錢看的思想為害最烈,引起了相聲藝術的關注。原建邦此時創作的《管子鬥富》就屬於立意新穎、針貶時弊的力作。採取說唱並舉的「柳活」方式,把詼諧幽默的唱哏和抑揚頓挫的繞口令結合在一起,演出頗受歡迎。
  • 過去的娛樂性相聲大致可以分為「技巧類」和「笑話類」兩種;技巧類的相聲主要集中於「學」和「唱」,以超凡的技巧來娛人,這其中也有「說」的,如「繞口令」、「貫口」,都是一種超凡的語言技巧。笑話類的相聲則常常涉及歌誦與諷刺,也不排斥單純以滑稽詼諧取勝;例如高英培、范振鈺表演的《釣魚》,雖含諷刺因素,但真正扣人心弦的還是高度誇張的語言和賞心悅目的幽默。
  • 1949年以來,相聲藝術發生了很大的變革,不但全面戒除了任何具有「葷口」意涵的段子,走「淨化相聲」路線,連表演時間也有縮短的趨勢;過去的相聲段子通常要說個二、三十分鐘,甚至有長達四、五十分鐘的,上得台來,往往藝人演出至少得三刻鐘。但在1949年而後,相聲段子明顯縮短,長的不過十多分鐘,短的則只有幾分鐘。
  • 雖然,女子說相聲早在民國初期就有了,當時在江湖上賣藝的曲藝藝人,一般都是全家上陣,藝人家的女孩子都會說幾段相聲幫襯、舖場,但這都是臨時性的。

    正規的女相聲藝人直到三十年代後期開始才出現。早期的有來小如、于小福、耿四福、張玉鳳、吉文貞﹙藝名︰荷花女﹚等。到了四十年代更趨向於專業,有于佑福、劉玉鳳、回婉華、張松青﹙藝名︰小明星﹚等。再晚一點有吳蘋﹙藝名︰小蘋果﹚、魏文華等,其中不乏藝業精湛的藝人。

  • 作為一個專門名詞,「兒童相聲」出現較晚,而作為一種藝術現象,卻早已存在。最早相聲藝人「撂地」作藝,常常是一家大小齊上陣;年紀幼小的兒童站在椅子上和父、兄一起表演,俗稱「娃娃腿兒」。由於形象活撥可愛,形式又很新奇,因此,「娃娃腿兒」在觀眾中特別有人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