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菊——認命卻不認輸的勇者媽媽

font print 人氣: 14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4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溫秀珍台灣桃園報導】30多年前,只有小學學歷的李秋菊,無一技之長、離了婚,撫養3個小孩、還負債;30多年後,李秋菊以【媽媽廚房】做品牌的12家連鎖餐廳,散落在新竹、桃園、台北。3個子女教育成材,都擁有碩士學歷。在芸芸人海中,李秋菊這位平凡不過的媽媽,卻創造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經歷。

【媽媽廚房】是桃園知名的餐廳連鎖店,創始人李秋菊的事蹟,很多人都聽說過,大家總以為她精明強悍、一副女強人的姿態;但是,初見時,卻驚訝的發現她身材嬌小,頂著樸素柔順的學生式短髮,說話音調低沈、卻不疾不徐的,給人一種柔軟的感覺,哪像一個女強人?但在訪談間,我逐漸感佩她面對艱困生活所呈現那種堅忍不屈的韌性。李秋菊忙於事業,卻沒有疏忽3個孩子,曾榮獲模範母親的表揚。她像一座深不可測的寶藏,值得我們不斷地探索。

化淚水為鬥志 激勵自己向前

李秋菊說:「我讀過汪洋中的一條船二遍,卻沒有落淚,我的人生歷程比鄭豐喜苦太多了。」面對一群單親媽媽們演講時,台下哭成一片,但李秋菊告訴她們,「除非你們活得比我更苦,那就隨你們哭,否則,我活得下去,你們没有理由活不下去,要堅強起來。」

李秋菊出身在桃園大溪,地處偏僻,她身為長女,要照顧幼小弟妹,直到10歲才能入學讀書。為改善家中經濟困境,15歲畢業後,即出外工作。從工廠女工、市場叫賣工人、到遭人打駡的女佣等,為了賺取微薄的薪水,嘗盡人間各種辛酸,也一路扶持家中弟妹成長。弟妹把她當做母親的化身,周遭的親人她也關懷備至,就像媽媽身影一樣,因此,大家都暱稱她為「大媽」。

大媽說,「離婚對我來說是很痛苦的選擇,感覺被唾棄,没有社會地位的,但我却逼不得已要去面對。民國68年時,我帶著3個孩子,最小才2歲,還負債,為了生活,我一刻也不能有軟弱的想法,尤其是剛離婚時的前三年,我不敢告訴家人,只能咬緊牙關硬撐。有時,鄰居送的一包麵,我都要煮成糊,分成好幾餐吃。每當想起這一幕時,我都會在內心激勵自己,化淚水為鬥志,告訴自己,我不認輸,我要做得更好。」

大媽想起,「曾經,我們為了買個雞蛋,幫體弱營養不良兒子補身體,在家裡大掃除式的遍地找錢;曾經,為了堅守工廠賣水果的攤位,被人駡乞丐;曾經,為了削鳳梨,雙手血跡斑斑;曾經,因為長時間工作,每天只睡3小時,而致眼壓過高,短暫失明。」但大媽表示,「我心中從來没有害怕、遲疑或怨恨,我相信天無絕人之路。」

肯做,就餓不死人

大媽曾提到,她没有雄厚的背景及經濟可依靠,她能憑藉的唯有時間跟體力。「雖然我一小時也許賺得比別人少,但我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去打拚,一樣會有相同的收獲。」擺地攤、洗碗、賣水果、賣棺材板、賣書、帶小孩、洗衣服等,大媽表示,她做過的工作都多得已經數不過來了,只要是能賺錢的就做。

離婚初期,為了照顧小孩,時間需要彈性,大媽選擇擺地攤。「在街上,一台小機車載著三個小孩就是我們的身影,地攤前,怕小兒子走失,於是在大腿上綁著布條,大女兒及二兒子在旁幫忙。」雖然辛苦,但大媽表示,「孩子的貼心,是我最大的欣慰及奮鬥原動力。」

大媽也提到,「缺錢時,我總是想方設法的創造有利的條件,曾經,我說服餐廳老闆發包清潔工作。我從晚上10-11點,工作到清晨2-3點,再去早市批水果,然後在送孩子上學時販賣;或選擇男人才做得來的搬運工,一次抬50斤的重物,我一點也不喊苦,「機會是自己找的,就看自己有沒有決心。」

孩子教育重於一切

很多單親媽媽常陷入賺錢維持生活與照顧小孩的兩難,但大媽表示,與其讓孩子長大不學好,要擔憂數十年,不如從小就把他們教育好。「再忙,孩子也要擺在第一位。」

女兒LiLy提到,「你很難想像,像我們家孩子,衣服、參考書等都是撿人家不要的,但是我們却參加過無數才藝課程,像書法、畫畫、作文、小提琴、芭蕾舞、鋼琴、英文等。媽媽對我們課業的要求也極嚴,每天早上五點要起床看書,考試前,參考書試題一定要寫過4-5遍才過關;為了參加鋼琴比賽,平時除了不斷地練習外,甚至還要求關燈下彈奏,直至無懈可擊才可停止。媽媽嚴格的要求,也養成我們日後認真的學習、工作態度。」

大媽表示,生活飲食可以簡單些,但教育絶不能省。「教育孩子時,我常回想自己經歷,自己的不足就是最好的人生教材,我希望子女可以過得比我好。雖然我只有小學學歷,但孩子上學時課本學什麼,我就跟著學什麼,包括英文、數學、鋼琴等,也是一樣。唯有學會要求自我成長,才能指導孩子的不足,尤其是後來送孩子去美國就學時,我英文溝通無礙,也是當初奠定的基礎。」

大媽說到,三個孩子都是高中畢業,就送到美國讀大學,她覺得,單親家庭難免在教育上會有不全之處,「我希望他們有更開濶的視野,當女兒LiLy學校的校長建議她到國外就學時,我馬上同意了,雖然那時除了註冊費外,其他的學費我都還没有著落。」

很多人很訝異,大媽帶孩子一向不假手他人,一路與孩子相伴,怎麼敢放孩子獨自在美國就學?「除了帶LiLy去註冊外,為了工作賺錢,我未再去美國探望,也限制她打電話回家的次數。但從小我就不斷地教育她面對人生問題,我相信她有獨立自主的能力。放手,有時也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女兒LiLy,謝謝媽媽教會我感恩

女兒LiLy說,「從小我們搬了14次家,小學就轉學了五次,但我們以媽媽為榜樣,我們學會了面對艱困生活的韌性,擁有樂觀、積極的態度。不管生活遇到什麼困境,我們自信都可以活得很好。」

LiLy提到,出社會工作後,常為了工作疲累不堪,想到媽媽辛勞的付出,內心更能感同身受,並心疼不巳,也由衷感激媽媽長年的辛勞。LiLy說,「我獻上一顆感恩的心,是媽媽讓我更為懂得惜福,更有包容力,是媽媽教會我人生最寶貴的一課。」

二媽(李秋菊的小妹)說到,「從小大媽就像是媽媽一樣的把我們帶大,看到她一路的奮鬥過程,我們是非常欽佩的,她是我們的模範。雖然,我們常笑她是18世紀的女人,但在她身上,真的散發出傳統婦女堅毅不拔的精神。」

成功,生活依舊簡樸、低調

大媽提到,現在雖然衣食無憂,但現今她依然没有給自己買過一件衣服,衣服都是妹妹、兒女送的。她樂在工作,一年365天也全年無休,也没有知己好友可以逛街聊天。出國探望兒孫是她的休閒享受,當然,為了業務需要,她也出國考察當地的特色食材及飲食,並學習當地人的家常菜餚。

大媽說,「LiLy常抱怨我不懂得休息、放鬆、享受生活,但誰說快樂一定要去吃喝玩樂!看到子女有成就,兒孫健康,看到客人吃飯時滿滿的笑容,我心中常滿懷著幸福,這就是我最大的快樂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僑居法國的台灣人對台、法兩地的生活有什麽樣的體會?在全球經濟與政治局勢緊張的境況下,他們對未來又有什麽樣的打算?爲此,筆者采訪了三位生活在法國的台灣年輕人,他們分享了在異鄉生活、求學和工作的經歷。他們置身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在不斷吸收法國文化與精神價值的同時,始終保留著對台灣的熱愛。其中一位受訪者說:「法國和台灣都非常自由,但自由的方式不一樣。」透露出民主制度在不同的國家,因民族思想與傳統習慣的不同,而有著其差異。
  • 玫瑰花
    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很多國家將這個紀念日定為法定假期,以慶祝女性在經濟、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女性在這個世界上占了一半的組成,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們一樣可以有所成就,為國家社會奉獻一己之力。
  • 作為一家成立於美國的藝術團,神韻已經成為許多來自中國的傑出藝術家的新家園了,他們曾經因信仰而受到迫害。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其中兩位藝術家,舞蹈編導古緣和琵琶演奏員梁玉的故事。
  • 出自於對大自然和野生動物的喜愛,印度一對夫婦在一個老虎保護區旁購買了幾十英畝的土地,讓老虎等野生動物有更多生活與繁衍的空間。這個善舉激勵了其他動物愛好者,成為他們仿效的模範。
  • 他是我的老朋友,但我不知他的來歷,甚至不知道他的本名,他說叫他「禹海」,現在也可以叫他「巴尼度」,是一位布農婆婆為他取的名字,意思是一株又圓又直的大樹。
  • 蔡竺欣強調:風水可以對人起作用,但不起絕對作用。它的奧妙之處在於,不好的風水對長期積德行善者不起做用。反之,好的風水對強取敗德者也不起做用。
  • 王碧枝
    經過半世紀的歷練,王碧枝深深體會,人生中不論遇到好事或不好事,都是培養能力與成長的好機會。
  • 一個球隊的成功除了球員,還離不開那些為勝利舖平道路的幕後工作人員,他們是球員們在場上專心比賽的保障。今天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多倫多猛龍隊的體能教練Jon Lee。 Jon Lee是菲律賓裔,兒時從隨家人搬到了加拿大,隨著成長,他愛上了籃球,但作為職業生涯還是後來的事。Jon Lee曾是列治文中學的老師。他在UBC大學獲得商業學位後,到列治文中學執教,在那裏一幹就是十多年。 在那段時間裏,他遇到了職業籃球界的關鍵人物。Lee說:「當我還是一名高中老師時,我的一位朋友在1999年讓我做加拿大男子國家隊的經理 - 那就是Jay Triano,我在灰熊隊當球童時,他正在隊裡工作,這讓我開始接觸到頂級球員。」
  • 香港首富李嘉誠,一向以生活簡樸著稱。過去幾十年來,他一直戴著一款50美元的手錶。直到近幾年才升級為西鐵城(星辰)錶,價值大約500美元。有報導指出,李嘉誠的星辰錶,價格不及採訪記者手錶的30分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