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醫治胃病按照「20字訣」

人氣: 91
【字號】    
   標籤: tags:

中醫治療脾胃病注重平衡中焦脾胃,以膜相連,脾氣宜升,胃氣宜降,脾喜剛燥,胃喜柔潤,相反相成。應吳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旨,注意寒溫相適,升降並調,虛實同理。

  中醫治療脾胃病注重平衡中焦脾胃,以膜相連,脾氣宜升,胃氣宜降,脾喜剛燥,胃喜柔潤,相反相成。應吳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旨,注意寒溫相適,升降並調,虛實同理。  
(一)顧護胃氣:胃氣又稱脾胃之氣、胃氣,脾胃為後天之本,胃氣亦為後天之本。因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胃氣能養五臟之氣,而五臟之氣中,腎氣與胃氣的關係最為密切。腎為先天之氣,脾胃為後天之氣,腎氣為胃氣的根本,而胃氣又滋養著腎氣。先天之氣不足,也可由後天之氣來調養。健康人的胃氣充足,其表現為食慾良好,精力充沛。若病中飲食如常,提示胃氣未傷;如食慾逐步改善,食量增加,為胃氣恢復。若久病重病而見食慾減退,食量減少,甚至不思飲食,乃胃氣衰敗的表現,預後多不良,所謂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在治病時不僅不可克伐胃氣,而且要時刻顧護胃氣。用攻瀉藥物是為了瀉實去邪,如無實證而用攻瀉,或即使有實證而攻瀉過度,均會克伐脾胃、損傷胃氣,所以有損胃氣的方藥,除非必要,不宜多用。此外,在治療各種性脾胃病時,不論攻瀉還是補益,如果要較長期服用中藥,必須加入和胃之品,以保護胃氣。

  (二)調節升降氣機:升降出入是機體生理活動的基本形式,而脾胃又是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所以調節升降也是治療脾胃病的原則。葉天士指出:「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脾胃病的升降失常,可表現為升降不及,升降反作和升降失調三種形式。

  升降不及是指脾胃虛弱,脾氣當升而升運無力,胃氣當降而和降無能。此類疾息,治療當取補益之法,以助脾升胃降而補升降之不及。如對脾虛生化乏源的氣血虧虛證,採用健脾益氣以助氣血生化;對胃陰不足,失於潤降的便秘症,採用滋陰潤燥,以復其順降之性。

  升降反作是指脾氣當升不升反而下陷,胃氣當降不降反而上逆。對此類疾患應予以糾正,必須在補益的基礎上再加舉陷或降逆之品,如補中益氣湯之用升麻、柴胡;旋覆代赭湯之用旋覆花、代赭石。

  升降失常是指患者既有脾失健運或清陽不升的病變,又有胃失和降的表現;或見升降失調,氣機痞塞的一類疾患。此類疾患的治療,當升降並舉,健脾宜升,和胃宜降,此為臨床常用之通法。而對複雜的病例,又當知常達變,掌握寓降於升及寓升於降的治療原則。

  (三)調理陰陽:脾為髒屬陰,胃為腑屬陽,此乃就髒與腑的性質不同相對劃分的。但就其易感病邪的性質而言,濕為陰邪易傷脾陽,燥為陽邪易傷胃陰。所以在治法上,溫脾與養胃、燥濕與清熱均屬調理陰陽之範疇。而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亦為脾胃病的治則。對脾胃病的治療,李東垣強調升發脾陽,葉天士重視滋養胃陰,而扶脾陽與養胃陰都是針對脾胃陰陽盛衰而補其不足的治療原則。扶脾陽意在培土健中,運化精微;養胃陰可使胃之陰陽協調,降而不逆,並能游溢精氣,以供脾散精,上歸於肺。在強調扶脾陽和養胃陰的同時並不排除補脾陰和益胃氣,只不過因脾胃陰陽不足的病變有主次,在治療上應有所側重。

  脾惡濕喜燥,燥則脾之清氣上升;胃惡燥喜潤,潤則胃之濁氣下降。以濕為陰邪,燥為陽邪而論,燥濕與清熱都是針對脾胃受邪,瀉其有餘以祛邪而為主的治則。

  燥脾濕是針對濕邪侵襲,內困脾土,或脾虛失運,水濕內生而採取的治則。清胃熱是針對胃家實而設的治則,包括清胃、腸和肝經之火熱。

  (四)注重平衡中焦:脾胃,以膜相連,脾氣宜升,胃氣宜降,脾喜剛燥,胃喜柔潤,相反相成。故治療脾胃病應宗吳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旨,注意寒溫相適,升降並調,虛實同理。

  寒與熱,是指藥性而言,雖有「脾得溫則健,胃得涼則安」的說法,但治脾亦不宜大溫大熱,若熱之太過,勢必損傷脾陰;治胃亦不宜大涼大寒,如寒之太過,勢必損1’及胃陽,應做到寒溫相適,甚至可以苦寒與辛溫相配。升降失調,氣機痞塞類的脾胃病,宜升降並調。治脾宜升,和胃宜降,對複雜病例,還須掌握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才能使升降不息脾健胃和。前者如用補中益氣湯加枳實治療胃下垂;後者如用旋覆代赭湯加葛根治療頑固性嘔吐。脾胃病有虛證也有實證,還有虛實夾雜證,所以採用補法和瀉法,必須恰當。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虛實夾雜兼顧而泊之。但應注意補而不變滯,瀉而不克伐,補陽不損陰,補陰不礙陽,治脾兼顧胃,療胃不傷脾。

  兩實一虛,治實為主,兼顧其虛;兩虛一實,治虛為主,兼顧其實。

  
文章來源: 39健康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