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礼仪: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608
【字号】    
   标签: tags:

在中华传统礼仪中,对人的行坐举止自古以来就有良训。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弟子规》就有:“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的说法。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正确而有礼的举止和体态,可以使人显得有教养,给人留下文雅得体的好印象;反之,则显得粗俗失礼、散漫轻浮。古语有“站如松、坐如钟”之说,就是对一个人坐立姿势的基本要求。

人的正常站姿要“立端正”,即站得端正、稳重、自然。具体为上身正直,头正目平,面带微笑,下颌微收,肩平挺胸,直腰收腹,身体重心落在两脚正中,从整体上形成优美挺拔、精神饱满的体态,避免出现全身不够端正、双脚叉开过大、双脚随意乱动等无精打采、自由散漫的姿势,否则会被看作不雅或失礼。

如果站立过久,可以将左脚或右脚交替后撤一步,但上身仍须挺直,伸出的脚不可伸得太远,双腿不可叉开过大,变换也不能过于频繁。同时,也要避免用一条腿支橕身体斜靠着的疲惫无力的形象,即“勿跛倚”。

人的正常坐姿也要“坐端正”。一般要求上身保持挺直,头部端正,目光平视前方或交谈对象。腰背稍靠椅背,在正式场合,或有位尊者在座,不能坐满座位,一般只占座位的三分之二。两手掌心向下,叠放在两腿之上,两腿自然弯曲,小腿与地面基本垂直,两脚平落地面。

两膝间的距离,男子以松开一拳或二拳为宜,女子则不松开为好。非正式场合,允许坐定后双腿叠放或斜放,交叉叠放时,力求做到膝部以上并拢。端坐时间过长会使人感觉疲劳,这时可变换腿部的姿势。

在长者面前,要留意“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守住“长幼有序”的原则,才是懂礼之人。坐的姿势除了要保持端正外,还应做到轻松自如、落落大方,方显得文静优美,谦恭有教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当天夜晚,他梦到县城隍到省城南门,撤走随从,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驾驶马车,并告诉农夫说:“你暂且跟我去参加会议!”于是,农夫便跟随他,来到一个省府县城隍都在的地方。
  • 古人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重在实践,讲求无倦与精进,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看似一个简单的“德”字,却紧密联系着朝代的兴衰。明君有德而国兴,昏君无德而亡国。历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见证德的价值何其威严。
  • 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过迁善,所以他才伟大而英明。
  • 书生余某,浙江鄞县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外祖父,梦见自己进入文昌宫,见文昌帝君亲自送一位身材魁伟的男子走出殿阁,前有旌旗仪仗开路,后有节幢长队护拥,真是威仪万方,十分气派。
  • 杨溥,明朝湖广石首,授以翰林编修,后为当朝首辅,以有雅操、质直廉静而出名,被后人誉为一代贤相。
  • 亭,有顶无墙,是中国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样式。《园冶》中说,亭“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到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
  • 宋朝的赵康靖非常重视纯净心意,他曾用一个瓶子投放黑豆、白豆的方式,来检查和提高自己的心性…
  • 云是古代诗歌常见意象之一,如同自然界的云,五彩斑斓,形态万千,古代诗歌中的云意象也具有丰富的意蕴与文化内涵。
  • 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是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深明大义,励子从戎,并鼓励岳飞精忠报国,被传为千古佳话,世尊贤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