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渔家生活的纪录片──《江行初雪图》

作者:郑行之
五代南唐 赵干《江行初雪图》局部。上方有“天历之宝”印,印旁可见元文宗墨迹“神品上”。(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93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赵干,江苏江宁人,南唐李后主所设画院里的学生(画院中的一个官秩),因为他本身是江南人,喜欢画江南风景,所以也擅长画山水林木等。一般画评家都很肯定他的画,认为他的笔法劲利,写实生动。《宣和画谱》评论他的画:“虽在朝市风埃间,一见便如江上,令人褰裳欲涉,而问舟浦潊间也。”意思是赵干的画作生动得令观者有面临真实场景的错觉,不自觉地想拉起衣裳去涉水或找一艘小船渡过去。

赵干的《江行初雪图》尺寸只有25公分高,长度有375公分,是一件小品,也是一幅“手卷”(又称:长卷)。

“手卷”是中国古代装裱书画作品的一种形式,画幅前端有“引首”,后面有“跋文”,中间还以裱绫间隔着,称“隔水”。

五代南唐 赵干《江行初雪图》引首,可见“题签”及 南唐李后主题:“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干状”。(公有领域)

这件作品一展开就可看到很多印章,并有题识:赵干《江行初雪图》的“题签”。“题签”一般是注明这幅作品的作者和画名,让后人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和这幅作品有关的重要讯息。“题签”有时写在“前隔水”,有时写在“隔水”旁边的裱绫处,或在裱绫的地方贴一小方条,写上作者和题目。比如王羲之的书帖《平安》、《何如》、《奉橘帖》,或王献之的《鸦头丸帖》等,都有人在旁边标注。让后人看到这件作品时马上知道作者是谁。

“题签”的左侧另有南唐李后主题:“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干状”。李后主是用“金错刀”的笔法书写的。所谓“金错刀”是以颤笔做出波磔状的特殊方法来写字或画画,不过现在已找不到具体的画作可参考了。

《江行初雪图》一展开就可看到三个渔人正在同心协力地要让一艘船渡越急流,就像拉纤一样,两人用长绳牵着渔船在江边拉行,另一人划桨,操控方向。岸上的两人背负绳索,绳索另一端绑在渔船上,使劲地牵着绳逆着风往上行走。三人的心思一致,在横乱的波纹中凝聚出一股不屈不挠、逆势而行的气息来。

赵干《江行初雪图》局部。三个渔人同心协力地要让一艘船渡越急流。(公有领域)

在赵干的笔下,他们的动作很生动传神,衣纹、草鞋清晰可辨,还戴着不同样式的帽子。他细腻地描绘每个细节,甚至连绳子挂在脖子上都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船是没有篷盖的木舟,船上还有一些竹编的盖子,东西都收拾好了,用竹盖子盖着,似乎是准备要回家了。

这幅画作里的渔人都穿得很单薄,身形削瘦,表情非常刻苦,却又一派顺天知命的模样。本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庶民生活片段,透过赵干精妙的钩勒,让人感受到的却是简朴清新的水上风光。

整个画幅中,赵干所描绘的渔夫都勤奋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对每个渔夫他都一视同仁,都视为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而在绘画过程中,画家演绎的其实是他自己那种包容与悲悯之心。

渔船后方是整排高大的芦苇,江南有很多地方都生长这种芦苇草,这些芦苇经过他细心地渲染刻画,给人相当自然真实的感觉,而且好像还开了芒花,有一点白白的、浅浅的花絮浮在芦苇草末稍,在画家笔下,它们就像将要飘起来一样。

画卷的左方,河的这岸有几株横斜参差的枯树,林间有一老者坐在驴背上,顶着强劲的风勉力前行,他后面是一个书僮。老人忧闷的表情、书僮天真的模样,以及两人的衣着,甚至于他座下那一匹眉头深锁、毛皮皱缩、瘦骨嶙峋的驴子,都透露出几许长途跋涉的劳顿与无奈。

赵干《江行初雪图》局部。正走在杂木下的一对主仆。(公有领域)

在他们后方不远处,另有一队行旅,四人行,他们的动作姿态就利落多了,在江岸崎岖的小路上,走在前方的人还回过头来,和他后面的人交谈,无视初雪中泥泞的路径。他们的穿戴也比较讲究,也保暖,加上年纪较轻,在同样的寒天下,在厉风中,两组人马给人的感觉真有天壤之别。

赵干《江行初雪图》局部。一队行旅,四人行。(公有领域)

横斜参差的杂树大都是些枯秃的枝桠,赵干以看似纷乱而却有序的中锋圆笔抑扬顿挫地、豪放有劲地把无限萧瑟的感觉传达出来,本已斑剥粗糙的树干上附着一些干燥卷缩的苔藓和寄生植物,更加深秋冬景致的苍茫萧索。

接下来有一座桥,刚才那对主仆显然就是从桥的彼端走过来的。桥上方的河面有一个如弦月般的大弓网,造型简洁优美,看来十分扎实,这网借着两根竖起的竹竿,吊在一个固定在河对岸的杆子上,网旁有一个不起眼的、浮在水面上的鱼篓,那应是渔获的“保鲜槽”吧。一千年前的古人就有环保和维护生态的概念,这种和大自然共存共生的智慧,今人所不能及。

岸上有三个小童蹲在一个简易的芦苇棚前,竹林旁边有一童似乎正移动身子要靠过来,他们都裸露着上身,在初雪的天气里,一边玩着,一边又在炊煮着什么(茅棚前方有一些锅碗瓢盆之类的什物)。赵干借着宽广平渺的河水,不着痕迹地描绘这样单纯的生活情态,我们不得不赞叹画家在美学上的整合功力!

赵干《江行初雪图》局部。三个小童蹲在一个简易的芦苇棚前,大弓网附近有个鱼篓。(公有领域)

江面布满粼粼波纹,细看发现他是用毛笔以中锋一上一下、很富韵律感地把水波描绘出来,似乎这样才足以反映风势紧冽的吹拂,也营造出江面森森辽阔、大自然威严得令人摒息的一面。

在水波的上方,对岸的竹林似乎被一层薄薄的雪花覆盖了,画家显然是用白粉敷在竹叶上面,暗示曾下过雪而且还积雪。其它地方,如船上、树上甚至江面上他也用同一种手法点上白粉,这是一种特殊的“弹粉”技法,让毛笔沾满了白粉,然后用手指轻弹笔杆下端,把白粉或轻或重地弹到画面上,这样轻轻地弹,却能表达得那么细致,画家一定是下了很大的工夫,才练就了这样的功力。

古时候的颜料很不容易取得,如果要制作各色颜料,那步骤就非常繁琐,比如白粉,要先把蛤蜊打碎、磨成粉,或者取来其它矿石、植物原料加以研磨、炼制,然后再煮胶,煮鱼胶或者熬鹿角胶,要熬很长的时间,等胶全化匀了,再把胶跟色粉掺和在一起,不断地敲打,最后沿钵把色团压得非常紧密。取用时沾点水把色团化开,颜料才能附着于绢或画纸上。

古代的画家用的颜料都是天然的,有些是自制的,色料做成之后,画家得赶紧把它画完,不然的话,很容易就发臭坏掉。中国传统的书画在绘制过程中,有很多巧妙的创建与手法,只要我们耐心去追索就会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发现。

渔人的生活看似艰困 背后蕴含无限温情

竹林的另一侧有一个渔人正在汲水。他站在简陋的小码头上,身体微曲,正倾斜着水桶在打水,非常生动且饶富趣味的描绘!他为什么会在这里提水呢?他身旁的树林中露出一角茅草围篱,可能这儿就是他的住家,或者竹林那一头的四个小童正要煮东西,需要水。画家有意制造这些惊奇点,让严谨简朴的画面得以注入鲜活的气息。

赵干作品《江行初雪图》局部,有一渔人正用水桶汲水。(公有领域)

往后又有另外一些渔人共驾两艘船,他们半弯着腰、握着桨奋力地划船。两人一组,表情姿态各异。看来风势非常大,逼着大家不得不使尽全力,快快穿过这股强风,顺利上岸回家。

赵干《江行初雪图》局部。一些渔人共驾两艘船,奋力地划着,希望快点穿过强风,上岸回家。(公有领域)

接下来是一丛一丛的芦苇,在芦苇后头,有一对小童正抬着简便的方形网,打算下水捞鱼。两个小童穿着短裤头,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涉水前行。

赵干《江行初雪图》局部。芦苇丛之后,一对小童正抬着简便的方形渔网要下水捞鱼。(公有领域)

藉由画家生动的描画,隐约能让人看到小童背后那个贫困但幸福的家庭。在这种凝重简朴的大氛围中,理所当然,小小年纪也要帮忙家计的。画家全方位的巧思,使整幅画的内涵和社会的真实面契合得相当妥帖。

在斜上方,隔着沙渚有两座架在水面上的草棚,草棚是用木头搭起基架,再用竹或芦苇编的篷席搭成拱形的屋顶,形成一个隐密的空间,渔人可以在这儿避风、下网,等待鱼儿上门。其中一人身旁还有一个小酒器,显然他是在饮酒取暖。

赵干《江行初雪图》局部。两座架在水面上的草棚。(公有领域)

在此,画家不厌其烦地把一些细节详实地描绘出来,比如水面上的水草被吹得折腰了,草叶仆偃的方向一致,加上笔法劲利,呈现的力道足可让观画者也感受到那种强劲的风势。

往下走,有的渔夫把竹篱笆围在水中,鱼儿进得来可出不去!他们的办法是一人划着船巡视鱼况,有鱼的话顺便把鱼赶到后面等待着的大网边,轻松的网鱼,从划船者那下望专注的神态就可以了解这一点,这也是另一种天然的渔获方式。

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渔人和行旅者身上体察当时人的穿着,以及当时流行的服装样式。这也是很好的考古课题。

赵干把这一带的几个场景都经营得很生动有趣,布置了许多散设的小茅棚,存放一些食具、酒器、坐垫等。想休息时就进去歇歇,喝点水、酒之类的;该用餐时,也有方便条件可随意煮食;天候不佳时,可防防风避点儿雨;有渔获时又不乏存放的空间。当时在江上讨生活者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这样闲适的日子,真有点活在当下,“帝力于我何有哉”的自在与自得。

顺着竹围篱再往下走,有一个浅缓的沙洲,上面染了石青、石绿,因为这幅作品是一件“设色画”,意思是经过规划后再染上颜色的画作。所以这幅画所有的水面都涂上了花青与藤黄调合的颜色,土坡则上一些赭石、赭墨,水岸上、洲渚中的茅草,也都上了一些石青、石绿等矿物性原料。

前面讲过,古人所能取得的颜料大都是来自于矿物或植物,比如赭石就是从红土中研取出来的;花青和藤黄是从植物的花叶中提炼的;包括我们前面提过的白粉,也是用蛤蜊、贝壳研磨出来的。

矿物性颜料比较能够持久,很适合画在绢布上,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但缺点是当它上色上得很厚重的时候,会有颜料剥落的情况。所以有时我们看古代的画作,因为年代已久,绢布已经黯沈,或者因为收收放放的频率很高,绢布的纤维断裂,这样也很容易让矿物性颜料剥落。

幸好《江行初雪图》这件作品所上的颜色比较浅,并没有像一般工笔用彩那样一层层染上厚重的矿物性颜料,所以画面上的颜色就保存得非常好,非常匀整。

每个渔夫都恰如其分地融入江面生态中

紧接着,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船,船上有一人或多人在辛勤地工作着,甚至船上还盖有小小船屋,渔人几乎可以在上头生活,所谓的渔水人家,应该就是这样吧。

这些船都是小船,它们的功能性都很强,做工也非常细致。有独木舟也有双舟并合。独木舟最多只容两人搭坐,两人合力捕鱼;并合船则适于多人操作,有人划船、有人下网、有人准备食物,这样也就可以工作比较长的时间。

其中一艘木筏在坐位旁还架出两支竹竿,上面挂了一些物品,主人正在巡视有否渔获;也有人在竹竿前架个大渔网来捕鱼,船上还设计了双人座的木椅,两个人正舒适地坐那儿闲谈。

另外,也有单打独斗的画面,但渔人在工作中的忘我情态和船行驶的方向,让人感觉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默契,是孤而不独的,并且都恰如其地融入江面生态中。

总之,他们呈现了“工作中有生活;生活中又混同于工作”,利用这些场景,赵干把这个具体而微的小小世界揭示给我们。人与人之间合作无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和谐融洽的情景,画家也都完美地呈现出来。

一家五口两代人  喜怒哀乐俱在其中

接下来还是一些船,而且一艘艘都自成一个小小世界。他们在船坞里头自在地烹煮、过生活、辛勤地捕鱼、悠哉地撑着伞闲聊,尤其在画作的尽头画有一家五口两代人,两艘船,两个男人都正忙着,一人划船,另一人正在升火准备炊食,妇女小孩则面无表情地踡坐一旁等候着。在这样无言的画面中,这些人得以无需遮掩地流露他的喜怒哀乐,这也是乡野小民的另一种自在吧。

赵干《江行初雪图》局部。一家五口两代人,两个男人都正忙着,一人划船,另一人升火炊食,妇女小孩则踡坐一旁等候着,(公有领域)

画面中较为有趣的是撑伞聊天的场景,一个小小草棚屋搭在水中央,里头画了两个人,小草棚的基架下方,还栓了一艘小木筏。在等待鱼儿上网的漫长时间中,两人聊着聊着,其中一人神色茫然地看向远方。棚顶上撑着一把伞,伞上施了点白粉,“弹粉”表示上面有薄薄积雪,以这样的技法来表现鹅绒般细细的薄雪,颇有韵味。

赵干《江行初雪图》局部。一个小小草棚屋搭在水中,里头画了两个人,小草棚的基架下方,还栓了一艘小木筏。(公有领域)

从这个部分可见到古人的生活智慧:这草棚前端撑了一个渔网,正对着圈住鱼路的围篱开口处,鱼儿若不知设防地游到这一带,可真是逃生无门,因为从这开口处游出去的话,正好自投罗网,如果回头逃窜的话,后面还有一具更大的网儿等着呢!

另有两艘双并船也有非常巧妙的设计,很明显的,那是两艘狭船并拢在一起,船的头尾两处各用横杆、横板架住,拼成一艘稍大的船。头尾两端相扣,中间却是空的,正好放置大小鱼篓,鱼篓深置水中,捕获的鱼儿就摆放在此,不管打鱼的时间多长,可一直保有活跳跳的新鲜鱼儿,也不怕鱼儿逃跑。

这类令现代人惊叹的场景比比皆是。在浩淼宽广的水面上,有那么多由草棚、芦苇间隔出来的小空间,每一个小空间都有无数的生活小故事,以及这些小故事背后深沈的生命情境。

画家以细腻的手法把画中人的生活情态表现无遗,每一个画中人物的脸上或多或少都带有生活的沧桑与生命的无奈,但也带着人与人之间和谐互与、尽在不言中的融溶;在人与天地之间,生活课题也让他们学会了顺天应命,并在其中自得其乐。因此,虽然好像是漫天飞雪,生活好像非常艰辛,里头却有无限温情在。

赵干擅于山水画的布局,他利用芦苇、土堆、岩块,沙洲还有捕鱼的鱼场,这样一个个场景串连起来就构筑出一个极富江南特色的美景,在这样的景色中贯穿着许多人生的面向。对这个完满具足的小小宇宙来说,赵干就像是造就他们的神,一个有无限能力与博大慈悲与宽容的神,而我们有幸能透过这神的眼去俯瞰这小小世界,悲悯他们的艰辛、体恤他们的风霜;赞叹他们的纯朴、歌咏他们的智慧。

中国古画特有的盖印以及品级

这件画作一打开就看见两方很大的印,是清高宗的印,其中一方刻的是“五福五代堂 古希天子之宝”。清高宗就是乾隆皇帝,所谓故宫收藏也就是乾隆皇帝自家的收藏。既然是他家的东西,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赏玩。所以很多故宫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看到乾隆皇帝的题字和用印,他写了无数的题跋和盖了很多很多章,在故宫典藏的字画中,覆盖面极大。

五代南唐 赵干《江行初雪图》引首。(公有领域)

在画面中间部分,往上看会发现画面上有一个很大的“天历之宝”的印章,印章旁边还有“神品上”三个字。

“天历之宝”的印文是弯弯曲曲的线条,这一方印是传统的“九叠文”印。篆书的“之”字就好像中间画了一支叉子一样,两旁是九弯十八拐似的对称叠纹,底部还有一个基座。天字的造型和之字大同小异,都属于篆书印章,都是用篆字书写后再刻。

五代南唐 赵干《江行初雪图》局部。“天历之宝”印,印旁可见元文宗墨迹“神品上”。(公有领域)

古代品评画作的等级,分神品、妙品、能品、逸品,用这样的方式去判断作品的优劣。神品是最高等级,还分上、中、下。“天历之宝”的印主是元文宗,“神品上”是他留下的墨迹,一方面为这个作品做一个注记,记载证实这件画作曾是他的收藏品。因为元文宗设立了“奎章阁”,“奎章阁”中收藏了很多历代书画作品,所以我们只要在这些书画作品上看到“天历之宝”的大印,就知道曾被元文宗的“奎章阁”收藏过。

盖满各式印章表示作品流传的轨迹

接着就到手卷的末端,这部分又盖了好多大大小小的印章,而且印泥都是用朱砂。古人在盖印章时,一般都会用朱砂印泥,但是如果家里有至亲过世,印章的印主就会盖上黑色。所以,颜色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使用的。

五代南唐 赵干《江行初雪图》末端。由各式印章可知作品流传的轨迹。(公有领域)

后半段这么多印章,每个印章都有它的意涵,我们可以从这些印章了解到,这件作品曾被谁收藏过。比如画面的下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结束的位置有“内殿珍玩”的印章;还有在画面上方也有一个“御府宝绘”的印章;裱绫的后方,也有一个“群玉中秘”的印章;再往后头看,我们还可以看“明昌御览”这方印,共有四方印,都是金朝的金章宗的印章,所以我们知道这件作品曾经被金章宗收藏过。

宣和时代有其特殊的用印法,前面、后面都有固定的用印位置。在这件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大概的端倪。在这件作品的最前方,盖了金章宗的两方印,画面的后面也盖了两方印,而且他们盖这个印显然也受到宣和时代特殊盖法的影响;宣和就是北宋徽宗的年号,他们有特殊的“七玺”的盖法。

章宗沿用了这个用印法,所以我们可以在南唐李煜的题字的左上方看到一个御书的印,下方有一个“明昌宝玩”的印,都是金章宗的印,分列在画面的四个角落,盖得非常规整,他有他一套独特的盖印方式。

画作里的诸多印章也表示这件作品流传的过程,如元文宗的“奎章阁”,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梁清标的收藏印。这些都可以让我们了解绘画史中承传有序的鉴藏过程。

所以,欣赏中国的绘画作品,除了画作本身的内蕴与魅力之外,印章、诗作、书法、等等,都围绕着画作去演绎,能让观赏者更深入地了解此幅画的内涵,也可以在其中发掘许多乐趣,也能开长许多智慧,更能添增些许美感经验。因为它蕴含的不只是画家单一的创作,还包括后世对这件作品的收藏、赏玩的历史记忆。历史的长河涓涓不息的延续着、贯串着,在天地间、在任何一个小小世界里、在每一微细的分子中。@*#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全卷描写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天色清寒,苇业树林,江岸小桥,一片初白,寒风萧瑟,江水微波;渔人卫寒捕鱼,骑驴者缩瑟前进,表现出江南初冬渔民和旅行的生活情况,绘景画人均积传神。
  •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当中一个特殊的类别。此一分类并不是根据绘画的内容,而是以画家的身份而定名,画家的身份多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另还有较特别的──禅僧。 中国文人画始自唐朝的自然派诗人画家王维。其多才多艺,既能书擅画,又妙解音律,以画的造诣而论,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被称为“南宗画之祖”,文人画的开宗人物,受禅宗影响很大。诗作擅以描写山野田园自然风景,如身入诗中景色,他的画更具有这种气质。这种文字与绘画的结合始自王维,所以董其昌称王维的画为“文人画”。自此之后,中国的绘画与诗、词、书法等结了不解之缘,至于在一幅画上落款、题诗、题跋甚至于加盖图章,以及画家以书法笔意作画等的演变,似乎都可说是因“文人画”而产生。
  • 在(有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女艺术家中,管道昇是位才艺杰出又福慧双全的女子。她不仅擅画梅竹兰、工山水佛像、精翰墨词章,而且是大书画家赵孟頫的温婉贤妻、知音伴侣,同时也是一位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的慈母。
  • 顾恺之多才多艺,善作诗词、精于书法,尤其擅长绘画。因为他的才华多元,当时的人称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他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 “神才妙舞,韵雅声扬。”高龄91岁的国宝级山水画家王献亚,特别题下这八个字,赞扬神韵的美妙。
  • 从熙丰新政到元祐更化,大宋朝在变革与反变革中迂回动荡。然而,比之变法成败更为重要的、令千载后世为之景仰的则是那一批宋士大夫们不为退转的道德实践与浩乎沛然的正大之气。满怀着那样势无可阻的正气,他们无论在政坛上大有作为或是无所能为,他们注定都将在这里,或者在那里,大放异彩。
  • 南宋与金议和前后,日本大臣平清盛逐渐掌握权力,成为朝廷重臣。此时日本市场商品日益增多,产品也精益求精,商业更趋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货币的发行,但是当时日本铸造的铜币质量低劣,因此急需进口货币。宋朝的钱币成为日本最急需的商品。
  • 李白七言绝句。明朝诗论家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说:“太白七言绝句,多一气贯成者,最得歌行之体。”以《望天门山》一诗为例(开元十三年即725年所作)
  • 盛唐,是帝国领土最为扩张的时期;塞外辽阔的风光,英雄策马的景象,抛头颅、洒热血,建功立业,是每个好男儿心中都有过的梦想。在这个时期也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作品得到百姓的普遍共鸣,也被人们所广为传唱,而其中最杰出的当推王之涣。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