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史论兵》

甲午战争(下)

font print 人气: 219
【字号】    
   标签: tags:

历史中常有些奇特的回圈。战国初期魏文侯拜吴起为将,大败秦国,夺了秦国的“河西”之地。而秦昭王时白起为秦将,又大败魏国,夺了魏国的河东之地。正是“三十河东、三十河西,吴白两起,天赋玄机”。

类似的事在西方历史上也存在。约公元前十三世纪的“特洛伊战争”中希腊人彻底摧毁了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几乎将特洛伊人赶尽杀绝。然而几百年后,特洛伊幸存者的子孙在台伯河边的七座小山丘上修筑了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可是这座小城却命中注定要秉承天命,走向辉煌。公元前五世纪这座小城开始走向对外征服之路,公元前2世纪,特洛伊幸存者的子孙征服了希腊,建立起了一个囊括整个地中海的首屈一指的大帝国。观众朋友们可能已经猜到了——不错,特洛伊人的后代就是伟大的罗马。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的近邻,在历史上也有纠割不清的恩怨轮回。公元663的白江口海战,大唐重挫日本,粉碎了日本第一次对外扩张的梦想。公元1592年,刚刚完成统一的日本倾全国兵力30余万人,在丰臣秀吉的号令下,大举进攻朝鲜。明神宗万历皇帝派明军入朝协助抗倭。经1592年(壬辰)、1597年(丁酉)两番大战,终于成功驱逐日本,第二次粉碎了日本的扩张梦想。朝鲜史称“壬辰倭乱”、“丁酉再乱”,日本史书则把这次较量称为“文禄庆长之役”。

甲午之役可说是中日历史上第三次正式交手。只是事易时移,情形与前两次已大相径庭了。甲午战争第一阶段在朝鲜进行,最主要的陆上战役就是“平壤战役”了。最先入朝的清军即是所谓“四大军”,分别是:锦州的“毅字军”;天津小站的“盛字军”;分驻奉天各地的“ 奉军”;以及奉天练军的“盛字营”和吉林练军。但是这些部队分属不同的派系,一直没有一个能孚众望的人统摄全局,造成了驻朝清军长时间“有将无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直到从成欢之战败退下来的直隶提督叶志超退回平壤,清军才算有了个正式的统帅。

甲午战争中,日、清双方装备水准接近;而平壤一战中,两方也势均力敌,结果却是以清军的大败亏输而告终。到底发生了什么?甲午战争后续的进展怎样?是什么造成了清朝在坐拥优势的条件下却备尝失败的苦果?

请和文昭、贺宇博士两位重回甲午,梳理这一段令中国人心痛的历史。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被刘邦称为“连百万之从,战必胜、攻必取”,终其一生,从来没有在战场上被击败过。在这些战役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就是“井陉口之战 ”,韩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竟然敢于于“背水结阵”,而且还赢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胜利!韩信是如何做到以少胜多的?假设当时的情景,有没有别的可能?
  • 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薜西斯一世(Xerxes I)率大军30万水陆并进, 远征希腊。在横扫了色雷斯和马其顿之后,直抵温泉关(Thermopylae)隘口,希腊十万火急!
  • 吴楚两国几世宿敌,力量对比上是楚强吴弱。但是吴国却惊人地以少胜多,以水陆三万多精锐击破楚国逾二十万大军,攻克其都城郢都,把诺大的楚国逼到了几乎亡国破都的处境,令天下强国都目瞪口呆。
  • 公元前506年秋,公元前506年秋,经过多年的准备,吴国攻楚大军的战车终于隆隆起动了。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将、孙武为军师、王弟夫概为先锋,聚集水陆精锐三万多人,按照孙武事先谋定的方略,避开吴楚边界的正面,溯淮水西进,取道蔡、唐两国,从北部突入楚国境内!
  •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是中国人心头的伤痛,但它又是任何关注历史的人无法回避的一笔,任何想要了解近现代的中国的人,都无法回避这场战争带来的深远影响。
  •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讲述的是春秋末期越王勾践苦心砺志,十年复国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能被传颂千载,乃是由于主人公勾践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故而能转弱为强,成不世之功。“忍”的力量在历史进程中有怎样的作用,回顾一百年的甲午年,那场决定了中日两国国运消长的战争,我们能再次得到启示 ——如果我们能从另一角度来看待这个历史事件。
  • 千古谜团!几百万人人间蒸发,900年后重现人间?DNA检测现端倪,真相到底是什么?
  • 那些出人意料的战争!昆阳之战,王莽42万大军,驱动虎豹犀象助阵,为什么却败给刘秀1.8万绿林军?靖难之役,明成祖靠什么扭转乾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