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境與心境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598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憑著傳統的信仰和正信,我們的民族才得以延續至今。在正統文化的影響下,歷史上傑出的詩人們以睿智的思想、哲理的思維感悟人生,以美妙、凝練的語言使人們產生心靈的共鳴,啟迪人們追求真理,昇華道德,回歸人的本性和良知。

例如東晉時的陶淵明,從小受儒、道思想影響,有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立身行己有嚴正」之志。他曾幾次出仕,先後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為官清正,每次做官的時間都不長,最終因實在看不慣當時政治的黑暗和官場的醜惡,才決心辭官歸隱。

最後任彭澤縣令僅八十餘日,他不願為五斗米而向世俗權貴折腰--向小人賄賂獻殷勤,毅然掛冠而去,選擇了艱苦但寧靜而自由的田園生活,他在詩中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表達了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心志。

陶淵明從此一面讀書為文,一面躬耕隴畝,「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其三)他追求完善道德、返璞歸真的境界:「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堅守人格和氣節,不趨炎附勢,不為世上任何名利浮華所改變。他寫的《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充滿了對人生真諦的渴望與追求,對美好未來充滿了嚮往。讀陶淵明的詩,使人體悟到做人要始終保持淡泊明志的心境,保持質樸、善良、純真的本性,「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歸去來辭序》)

唐代王維的山水田園詩,蔥蘢氤氳,融文學、繪畫、音樂的意境於一體,「清逸」、「淡遠」、「脫俗」,達到了澄澈之境,形成了盛唐詩風自然的特色,展現出詩人寧靜深邃的心靈世界。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描繪出新雨滌去山中塵埃而愈益清明,拋棄物慾紛擾洗盡心境方顯澄淨廣闊。「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體現出詩人以清靜之心觀照自然,無論一山一石、一花一木、一蟲一鳥,都與其心境契合。

王維天性至孝,事奉母親崔氏,以「孝」聞名當時,其母篤信佛法,王維受其母影響,敬信神佛。他每天退朝回府,便焚香獨自靜坐,屏除妄念,誦讀佛經。他的善念逐漸使他走上了修佛的道路,修佛使他明白了善惡有報的道理,和人世間的一切都是有因緣關係的。他勸勉鼓勵親朋好友要信奉佛法,修持心性,慈悲心志,切不可執著名利,否則易自招災禍。

王維一生「好道」,以修心向善、淡泊名利的超然心境,感受到生命的「真意」和世界的神妙,聆聽到天籟之音。讀王維的詩,使人感受到大自然永恆無限的靜謐之美和蘊含的無限生機,「靜則生慧」使人明瞭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在任何環境中,都要堅守心靈的那份純淨。

南宋的陸游是我國歷史上所存詩歌最多的詩人,流傳下來的詩歌有九千多首。他從小受儒家思想薰陶,有濟世之志,主張抗金,收復失地。廿九歲參加進士考試,名在前列,後因「喜論恢復」、「語觸秦檜」而被秦檜黜免,後來擔任過朝議大夫、禮部郎中和幾任地方官,「行善政,受百姓愛戴」,因多次為民請命觸怒權貴而屢遭罷免。他平生崇佛敬神,相信因果,幾次到名山朝聖,即使在隨軍或在幕府任上的時候,也總要到附近的寺院禮佛,並向周圍人勸善,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他的詩作中蘊涵著憂國憂民的思想,貫穿著「氣吞殘虜」的精神,渴望救民於水火,恢復中原,即使個人身處逆境,仍然「尚思為國戍輪臺」。他欣賞、讚美報春的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並以梅花品格自勵,「聞道梅花圻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梅花絕句》)。

他的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遊山西村》),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其富有哲理的內涵使人領悟到思想境界昇華後的豁然開朗,眼前展現出的是更高更廣闊的新天地。

詩人們的千古佳作展現出天人合一、壯闊宏大的境界,是因為他們擁有濟世安民之志和仁愛博大的胸懷,是因為他們推崇道德和正信,詩境無不是詩人高尚而祥和心境的自然流露。其實一切正統文化、藝術的意涵無不是使人堅定對真理的追求,堅定為善的意志,堅定尊道貴德的理念。

──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