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天地之和:初識「禮樂」

一竹
font print 人氣: 123
【字號】    
   標籤: tags:

提到「禮教」,中國人大有談虎色變之意,大概是因為那個「吃人二字」的長期灌輸吧。那麼中國幾千年來,奉行的儒家的「禮教」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當年孔子會不辭辛勞,孜孜以求「克己復禮」呢?
提到「禮」,我們還要說到「樂」。 禮和樂是儒家治國安邦的支柱,是不可分割的。

一、「禮」與「樂」並不是單純意義的「禮儀」與「音樂」。

我們看看《禮記》是如何闡述「禮」與「樂」的。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禮記》原文)這段話的意思是:樂,代表了天地間萬物最和暢的情態;禮,代表了天地間萬物最有秩序的情態。能獲得和暢,所以萬物自然孳生化育;能擁有秩序,所以萬物井然有別,各得其宜。
因此說,禮儀與音樂,只是「禮」「樂」外在的表現形式,而「禮」「樂」本身是有著更深的內涵的。

二、「禮」「樂」從何而來?
 
「樂由天作,禮以地制。」(《禮記》原文)樂是取象於天時循環變化的原則而製作的;禮則是取法於土地的有高有下,生養萬物各有所宜的原則而製作的。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古人洞徹了天地萬物的「和而不同」 :天地間陰陽和順,萬物得以孳生;萬物雖各不相同,但等差有序,共同繁榮。敬天的古人,在對天地萬物的敬畏與謙卑心態中看到了這種天地萬物雖千差萬別,卻有秩序而和諧的原則,因此「人法地」而制定了「禮」與「樂」。

三、「禮」「樂」的作用 

「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禮記》原文)
譯文:和諧而不混亂,是樂內在的精神;讓人欣喜歡愛,是樂有的功能。中正無邪,是禮的本質;莊重恭順,是禮的職能。

使各種不同的物類,在極為和暢的氣氛之下,共存共榮,不會發生彼此侵害的事,這就是音樂誘導民智,達到教化目標的內在作用。使人人喜悅歡樂、相互親愛,這就是音樂的作用。
使不同階層的人,共同保有中正平和,絕無偏邪的思想,這就是禮在本質上的要求。使人人經常注意外表的端莊誠敬,謙恭順從,這就是禮儀在形式上的要求。

因此,「樂」的最高境界就是「性情的調和」。這樣的音樂,一定是能讓人心境寧靜平和。「禮」的最高理想就是適當的等差節度。這樣的結果也一定能讓人相互禮讓,彼此尊重。
社會沒有秩序,就會陷入混亂;沒有和諧,人心就會渙散,對此,儒家主張用禮樂教化,法家主張用強制的手段(刑罰),究竟誰的效果好?

就同樣可能達到準則規範被遵守之目的下,前者的效果比後者要好。 因為禮樂的教化在於提升內在的道德修養,而道德意識是一種自省行為,這種改變是發自內心的自願自覺。而任何強制性制裁都是一種懲治干預;這種懲罰雖可使人心存畏懼,小心規範自己的行為,卻難以達成主觀上的道德自律;一旦離開這種懲治的視線,還會放縱自己的行為的。

因此,禮教和樂教,並不像現代人所認為的「軟弱無力」;相反,這種教化如果真能得以實行,每個人都能自覺約束自己,那社會不就自然和諧穩定了嗎?正是深知這種教化才是長治久安的最好辦法,古代聖王先賢們,才堅守著以禮樂來維護著社會的秩序與和諧。

──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看了新片《孔子》之後最大的感觸有二:一是想不到兩千五百年前的中華文明,居然就有如此宏大的規模氣象,其宮室禮樂之華美,衣冠器物之精緻,藝術人文之高雅,比起一千七百年後的歐洲,即電影《勇敢的心》中所展現的英倫三島,依然有過之而無不及,身為一個炎黃子孫,不能不為我們祖先所創造的偉大文明而由衷地感到自豪;二是整部電影雖然非常賣力地煽情,然而影片中的那麼多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聖賢君子居然沒有一位讓我這個愛好傳統文化的中國人為之感動,相反前幾日我在看美國科幻片《阿凡達》時卻為劇中那一群寧死不屈的 「釘子戶」納美人而感動得熱淚盈眶——儘管他們的外表看起來是那麼的可怕。
  • 道喪千載失雅樂
    舉世靡靡好鄭音
    神韻奇葩九天降
    一枝獨佔萬年春
    美譽遠播傳四海
    名流爭睹眾如雲
    驚慕人間第一秀
    始經滄海水無垠
    仙韻神姿何曼妙
    曲終方知意猶深
    將為南風暢天下
    又聞清角合鬼神
    重修禮樂歸正道
    再現華夏古風淳
  • 大哉中華!盤古開派,女媧肇端,承天立地,泱泱中原。
    美哉中華!碧波湖海,白雪高原,江河婉轉,山嶽綿延。
    壯哉中華!三皇五帝,商周秦漢,唐宋元明,盛世康乾。
    善哉中華!神傳文化,佛道莊嚴,孔孟倫理,禮樂欣然。
  • 神州古國五千歲,錦秀山河耀天地。
    燦爛文華天上來,風物禮樂惹人醉。
    盤古開天何茫然,女媧造人有深意。
    黃帝垂拱大道行,華夏文明神開闢。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 數不清的故事,流轉在四弦之間。在這嶄新的世紀,請您來聽一首新的琵琶曲,將可蕩滌萬世愁情。
  • 神韻音樂除了中西合璧的獨特配器、交響樂團的特殊編制,以及傳遞純善純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節目中,指揮陳纓還將為我們揭示另一個特點。它是什麼呢?
  • 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與古希臘神話有許多相似之處,天國與人間雖相距遙遠,卻又在關鍵時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隨著大鑼聲響,看那滿天眾神,雲集在仙氣繚繞、金碧輝煌的天庭之上。創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迴響,木管與豎琴的下行音型,描繪著眾神佛隨主層層下走入凡塵之壯闊景象。他們在人間開創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與文化之黃金時期。溫婉的弦樂彷彿仕女們爾雅靈動的舞姿,振奮的鼓聲猶如男子們蒼勁的步伐,讚頌著神傳文化在人世的輝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