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自合勝炎曦 心靜自然涼

路聖石
font print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木槿花開畏日長,時搖輕扇倚繩床。初晴草蔓緣新筍,頻雨苔衣染舊牆。十旬河朔應虛醉,八柱天臺好納涼。無事始然知靜勝,深垂紗帳詠滄浪。」唐朝「大曆十大才子」之一的錢起這首〈避暑納涼〉的七律,生動地描繪出古人在炎炎夏日如何消暑納涼的生活剪影。

烈日炎炎,令人遍體生津,心煩意亂,然而品讀古人這些膾炙人口的避暑詩,感懷於大自然賦予的清涼世界,讓人頓感涼爽愜意。

獨坐幽篁裏


明.周臣〈山亭納涼圖〉(臺北故宮)


古人避暑,或棲於竹林樹蔭之下,或倚在水畔亭臺之旁。唐代詩人王維居於陝西終南山下,在幽深碧翠的竹林中,撫古琴以消暑,席地而奏,樂而忘返,並給後人留下了千吟不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夏季的山林風清氣爽,樹茂林密,綠蔭婆娑,自然是古人納涼的好去處。唐代高駢〈山亭夏日〉詩云:「綠樹蔭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真是好一幅栩栩如生的納涼快意的圖畫。

攜杖來追柳外涼


清.丁裕〈納涼圖〉(臺北故宮)


除了山林,水畔亭臺也是古人消暑的佳處。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楊萬里流連於荷池納涼,在〈暑熱游荷花池〉中寫道:「細草搖頭忽報依,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同時代的南宋大詩人陸遊也深有同感:「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塘自在香。」荷花池邊,柳樹蔭下,看柳條隨風搖曳,飄來荷花縷縷清香,畫橋畔倚床休憩,欣賞船家悠揚笛聲,真是盛夏酷暑時難得的一種美妙絕倫的享受。

心靜即身涼


清.劉權之〈荷風納涼〉(臺北故宮)


常言道:「心靜自然涼。」而人們心目中最佳的清靜之所莫過於禪院古觀,所以古人很喜歡到寺院道觀去尋幽消暑。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詩為證:「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宋代詩人梅堯臣在其〈中伏日妙覺寺避暑〉詩云:「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不須何朔飲,煮茗自忘歸。」禪房花木蔥蘢,長廊曲徑幽深,佳茗入口,涼自心生,暑熱自退,令人留戀忘返。

其實,在悶熱難當的夏日,戒急戒躁,保持一份平靜的心態,做到清心靜氣才是避暑的最好辦法。可謂「六月紅雲不肯移,清心自合勝炎曦。」

心靜無所謂居所。白居易曾作〈消暑詩〉曰:「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即使獨坐自家院中,平心靜氣,你也會在暑熱中感受到那徐徐涼意而怡然自得。所以,「心靜自然涼」的確是一劑消暑良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天夜晚,他夢到縣城隍到省城南門,撤走隨從,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駕駛馬車,並告訴農夫說:「你暫且跟我去參加會議!」於是,農夫便跟隨他,來到一個省府縣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國悠久的文明歷史中,「和」一向是中華民族推崇的傳統道德,是涵蓋自然、社會、內心等層面與各領域的基本原則,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質規定,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一種高尚的民族精神。
  • 古人學習始終以致用為綱,重在實踐,講求無倦與精進,學貴有恆,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看似一個簡單的「德」字,卻緊密聯繫著朝代的興衰。明君有德而國興,昏君無德而亡國。歷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見證德的價值何其威嚴。
  • 古人所謂「和」,是「異」中之「和」,無「異」就無「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與否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標準。
  •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桓榮被任命為議郎,教授太子讀書。桓榮博學敦厚,光武帝對他十分滿意。
  • 古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過遷善,所以他才偉大而英明。
  • 書生余某,浙江鄞縣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外祖父,夢見自己進入文昌宮,見文昌帝君親自送一位身材魁偉的男子走出殿閣,前有旌旗儀仗開路,後有節幢長隊護擁,真是威儀萬方,十分氣派。
  • 楊溥,明朝湖廣石首,授以翰林編修,後為當朝首輔,以有雅操、質直廉靜而出名,被後人譽為一代賢相。
  • 劉君良,是唐朝瀛州饒陽縣人。劉家幾代人都遵循孝義同住一起,兄弟之間雖已到了四代,但還如同親兄弟一般,無論是一尺布,還是一斗米,每個人都沒有私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