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的由來和傳說

明珠
font print 人氣: 1057
【字號】    
   標籤: tags:

說起「傀儡」這個詞,現代人馬上會想到木偶或受到別人控制的人。在中國古代,傀儡的名字叫「倡者」,本意是會唱歌跳舞的人。偃師是最早造出「傀儡」這種東西的人。

偃師造「傀儡」,能歌擅舞

如果說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比現在的高很多,也許有很多人不相信。其實現在最先進的機器人,都比不上三千年前中國的偃師所造出來的傀儡。

據《列子.湯問》記載,周穆王(約西元前1001年~西元前947年)曾到西部視察。他越過崑崙山,到達弇茲山--又名崦嵫山,在今甘肅省天水縣西境,古人認為那是太陽降落的地方。

返回時,尚未到達中原地區的路上,有人自願奉獻技藝給周穆王,此人名叫偃師,穆王召見了他,問道:「你有甚麼才能?」偃師說:「我能按您的想法去造任何東西。我已經造出一件東西,希望大王先看一看。」穆王說:「過幾天你把它帶來,我們一塊兒看看。」


明.戴進〈觀戲〉


過了一天,偃師又來拜見穆王,穆王召見了他,說:「和你一道來的是甚麼人啊?」偃師回答說:「是我所造的能唱歌跳舞的人。」穆王驚奇地看著它,行走坐臥就和真人一樣。

偃師搖搖它的頭,它便唱出了符合樂律的歌;弄弄它的手,它便跳起了符合節拍的舞。你想叫它幹甚麼它就能幹甚麼,千變萬化。穆王以為是個真人,便叫隨行的嬪妃及宮女一起來觀看。表演快要結束時,那個會唱歌跳舞的人眨了眨眼睛,向穆王的左右嬪妃招手。

穆王大怒,立刻要殺偃師。偃師十分害怕,連忙剖開那唱歌跳舞的人讓穆王看,原來都是用皮革、木料、膠水、油漆、白粉、黑粉、紅粉、青粉等材料湊合起來的,穆王仔細察看,發現傀儡體內的肝、膽、心、肺、脾、腎、腸、胃,體外的筋骨、四肢、骨節、皮膚、汗毛、牙齒、頭髮等,全是假的,但卻一應俱全,聚合起來又和一開始見到的一樣。

穆王試探著拿走它的心,它的嘴便不能再說話;拿走它的肝,它的眼睛便不能再看東西;拿走它的腎,它的腳便不能再走路。穆王這才高興地讚歎道:「人的技巧竟能與創造萬物的天帝具有相同的功能嗎?真神奇啊!」於是命令偃師坐上副車一同回到中原。

古人的創造比現代神奇多了

春秋時期的魯班曾造出攻城用的雲梯,下無支撐點,卻可以凌虛仰攻;墨家的創始人墨翟曾用木材造出木鳶,能在天上飛三天而不用停下來。他們都自稱是最高的技能,而他們的弟子東門賈、禽滑釐聽到了偃師的技巧,便告訴兩位老師。爾後兩人再也不敢談論自己的技藝,卻時時拿著規矩(古代製造用的工具)在研究。

現在的人用現代科學的原理來推理中國古代的科技,認為那都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種傳說而已。其實中國古代的科學走的是另外一條路子,直接按照天地萬物演化的原理來研究,所以古人造出來的東西可比現在的東西神奇多了。偃師造的這種「傀儡」不用電能,想叫它幹甚麼它就能幹甚麼,能像一個跟班的帶著走。現在的機器人沒電還不好使。

「傀儡」這個詞最先出現在唐代的典籍中,見於《貞觀政要.慎所好》:

貞觀七年,工部尚書段綸奏進巧人楊思齊至。太宗令試,綸遣造傀儡戲具。太宗謂綸曰:「所進巧匠,將供國事,卿令先造此物,是豈百工相戒無作奇巧之意耶?」乃詔削綸階級,並禁斷此戲。

唐太宗禁止在朝廷中觀看這種傀儡戲耍,認為工部尚書段綸既然推薦巧匠給朝廷,那一定要用在對國家有用的製造上,而且君臣應把精力用在國事上,看這種戲耍對治理國家沒有任何益處,還容易犯上玩物喪志的毛病。工部尚書段綸的官位因此被削減了等級。

唐代「傀儡」戲耍,似現代「提線木偶」


現代常見的「傀儡」就是指木偶劇中的提線木偶,木偶的身上各個關節連了很多線,由人來控制它做各種各樣的動作。並由人配音來表達劇情。(Getty Images)


唐玄宗李隆基曾寫過一首〈傀儡吟〉詩:「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全唐詩.卷三》)

由唐玄宗的詩中可以看出,偃師的技巧並沒有流傳下來,唐代這種用於表演的傀儡可能跟現在的「提線木偶」差不多,必須由人來操縱連在木偶身上的線以控制傀儡(木偶)的動作。唐玄宗不遵守唐太宗的禁令,在朝廷中又恢復觀賞這種傀儡的戲耍,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以至於出現了安史之亂,斷送了開元盛世。

據說傀儡在漢代用於喪樂及嘉會,隋唐已用於表演故事,宋代更加盛行,有杖頭傀儡、懸線傀儡、藥發傀儡、水傀儡、肉傀儡等。據宋朝高承《事物紀原.博弈嬉戲.傀儡》記載:「世傳傀儡起於漢高祖平城之圍,用陳平計,刻木為美人,立之城上,以詐冒頓閼氏,後人因此為傀儡。」

高承的記載也只是一種傳說,因為《史記》及《漢書》中有關平城之圍記述都比較詳盡,漢高祖被冒頓單于圍困在平城,確實是採用陳平的計謀,派使者用金銀珠寶賄賂單于的王后閼氏,請閼氏為之關說而脫困。並非用木偶刻冒頓閼氏於城上。

在中國古代,還有一種東西也被稱為傀儡,就是被一些有道行的道士役使的狐妖。據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五》記載,乾隆四年在京師有一道士,會使用五雷天心的法術役使狐妖,且過後必須弄一些雞蛋及白酒給這些狐妖吃,作為報酬。道士還特別說明,如果役使狐妖去偷東西、害人或做一些淫邪之事,那麼「天譴立至(報應馬上就到)」。

我們現在常見的「傀儡」就是指木偶劇中的提線木偶,木偶的身上各個關節連了很多線,由人來控制它做各種各樣的動作,並由人配音來表達劇情。

筆者前幾年看了這種木偶劇,曾有所領悟:世人都不願意當傀儡,怕被他人控制。可是人的七情六慾,各種慾望的執著及一些後天形成的觀念,就如同傀儡身上的線,它控制著人無知地做著錯事,在人世間為了名、利、情而爭鬥不休,並由於造業(做壞事)而承受著各種災難和病痛,有很多人不相信報應,認為災難和病痛是自然發生的。

人只有去掉那些不好的慾望和後天形成的觀念,返本歸真,才能真正地主宰自己,不當傀儡。

--摘編自《看雜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遷都臨安(即杭州)後,制扇工藝更為發達,形成了許多的著名商號,如「徐茂之」、「青茂」、「陳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後,杭州制扇業極為發達,與絲綢、茶葉齊名,被視為「杭產三絕」,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線、杭煙、杭粉、杭扇)之一。
  •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歷代文人墨客們還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抒情言志,形成了獨特的「扇子文化」 誤點成蠅 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三國時,漢恆帝曾賜曹操一柄「九華扇」,十分名貴,其子曹子建特為此寫了一篇《九華扇賦》。 曹操便請楊修為他畫扇,不料楊修不小心將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將扇上的墨點畫成一隻欲飛的蒼蠅,曹操看後竟誤以為真,忙用手去拍打。從此,「誤點成蠅」的典故流傳至今。 唐伯虎巧畫扇面 唐伯虎很擅長畫扇面,他技藝超群,遠近聞名,有好事者不服氣,就故意出難題刁難。 一天,有人來請唐伯虎畫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畫上畫100只駱駝。唐伯虎什麼也沒說,點點頭就開始畫了起來。只見他先畫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間畫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隨後在山的左側畫了一隻駱駝的後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擋住;在山的右側畫了一隻露出前半身的駱駝,正被主人牽著。畫完後,唐伯虎放下了筆。 來人一看就急了,說:「這可不夠一百隻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筆來,在旁邊題了一首詩:「百隻駱駝繞山走,九十八隻在山後,尾駝露尾不見頭,頭駝露頭出山溝。」來人一看,啞口無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沒過幾天,又一個秀才模樣的人讓唐伯虎畫扇。他自己命了一個題,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點點頭,就在扇面的右邊畫出幾片綠葉來,一群蜜蜂,一隻蝴蝶,正飛了過去。然後,唐伯虎在扇面上題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讚歎不已。◇
  • 【大紀元2011年03月18日訊】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簫源自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其音量較小,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絲竹樂演奏。由最初的四孔發展為現在的六孔(前面五個按音孔,後面有一個吹音孔)。 在秦漢至唐,「簫」一詞主要用作指編管的排簫,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即直簫。 現代的簫可分為洞簫、南簫和琴簫。傳統洞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簫為8孔,為改進後降低聲音,適宜與古琴合奏;南簫,由中國唐代尺八發展而來,與日本目前流行之現代尺八分別為唐尺八所不同的兩個支派,目前僅見於民間和傳統南音音樂。 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等,但靈敏度遠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卻適合吹奏悠長、恬靜、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
  • 古箏作爲中國傳統彈弦樂器,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箏曲古樸雅致。
  • 一張八仙桌,或四邊擺四張長凳、或兩側放兩把椅子,吃飯飲酒、喝茶待客,顯得穩定平和。
  • 塤(音同熏),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塤一般是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這種樂器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
  •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中(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笙屬於匏類。
  • 九州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中國的泛稱,其來源於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
  • 徽州民居的白牆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蘊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稱為「徽州三絕」,已經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寶貴遺產。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說:「徽州三絕,牌坊為最。」
  • 科舉制度萌芽於南北朝時期,創始於隋,又延續至元、明、清三代,前後經歷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