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考 考城隍

作者 : 紫悅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據考證,城隍神原是城市的守護神,其任務多為求雨、祈晴、鑲災之事,是在天災、兵亂時保護城池和居民的。自古以來,皆將「祀城隍」列入祀典,事見《陔餘叢考.三五》;又《北齊書.慕容儼傳》:「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但不知怎地,後來又演變為掌管幽冥之事的神了。

從六朝就有城隍

城隍的祠廟由六朝起已經有了,但與民間普通之神不同,是屬於官家崇拜祭祀的範疇。明太祖洪武二年,制定京師及天下各州縣城隍的封爵和官階,不論王公侯伯的稱號和祭典的格式都已有等級之分。不過當時當地老百姓,卻只稱之為「城隍爺」,認為他是城池守護神,同時又是負責城市居民的保護監察之神。

雖然如此,但實際民政已有現世的知府、知縣來管理,城隍神除了戰亂一類非常時期以外,根本沒啥事需要處置,因此便被人看作是專門處理居民「身後事」的「冥界知府、知縣」啦。

百年後魂魄報到的頭一關

一般都相信人咽氣之後,如果是居住在城市的,那麼,他的魂魄最先去的地方是城隍廟;在鄉村是土地廟或五道教廟內。所以喪家立即要去廟裡燒廟頭紙,必需品是:燈籠和紙錢。北方普通叫這種上城隍廟叫「報廟」。類似的報廟風俗,在清朝趙執信的「禮俗權衡」裡已有載過。

據說,魂魄被扣留在廟期間,得是先經過相當嚴厲的盤問、拷打之後,才解到「泰山」或「酆都」這些真正的冥府去。

誰都清楚「酆都」即閻羅府、閻王殿,而這「泰山」指的是「泰山府君」、泰山之神,俗稱「東嶽大帝」,掌管人間生死。自魏晉以來,道家傳說人死後魂魄皆歸於泰山,因此以泰山神為地下之主。舊時各地都建有「東嶽廟」以奉祀泰山神。

《太平廣記》中的記載

唐洪州司馬王簡易,急病昏倒,半小時左右便醒,說有一鬼使手拿一紙公文,告訴他奉城隍神之命來逮捕他。就把他抓到城隍廟。廟門口前站著的一堆人,一看到王簡易來到,就議論紛紛,說王某生前大修功德,照理未到壽,怎地會到此呢?不一會兒鬼使就帶他謁見城隍神,王簡易懇請明察,並乞求赦免。神命左右查生死簿,說尚有五年壽命,所以把他放回來了!

唐開元末年宣州司戶某某死了,被帶去城隍神的殿堂,府君問他生平所作所為,他一一詳告,並說我實無罪,恐是被誤拘吧?府君察明之後承認屬實,便將他放還,還告訴他:「我是晉宣城內史桓彝,成神後管理這一郡的。」

《夷堅志》裡還寫了一個人,死後成為「城隍門客」,替城隍掌理「箋記」的故事,這些都是城隍掌管冥籍的傳說。同時《夷堅志》裡還記載某少年得急病,不醒人事,卻發囈語。家人去求一位能使五雷天心法的術士。

這術士作法遣神碉請來土地神,也查不出原因。因此只好親往少年家中,作法十多天才捉住一個女子。她雖是這個少年的亡母,但作祟的原因這術士也摸不清。於是他又作法發個公文給城隍,請他拘留亡母魂魄別放走。幾天之後,術士作法把她喚來問明原因後,便稟上「泰山府君」,乞准她托生。

由此可見城隍掌管世人冥籍,收管魂魄的故事,早在唐宋時代已經有了。而對杭州吳山的城隍神來說,甚至有過一部清乾隆五十四年重修的「吳山城隍廟志」,既說到祀典的沿革,又收集了很多司命、審判一類靈應故事。

◎城隍出巡

有些神每逢到了自己生日那一天,便有用木輿載起神的行像(即巡行用的小型神像)到城內巡行的祭禮儀式。這叫做迎神,或叫出巡,又叫出會,是東南各省最多見的一種習俗。

清王韜《瀛壩雜誌》說,上海每年在清明、中元、十月朔日,都有城隍神的祭禮,在儀仗中往往有馬幾百匹。這時就會有一些徒步跟隨的人,大多因病許願,自知業力大而扮成罪人,赭(赤色)衣桎梏(腳鐐手銬),隨城隍神而行,以贖罪愆。

◎考城隍傳奇

清初,山東淄川一蒲姓塾師,說了這麼一個故事:

我姐夫的祖父叫宋濤,是個吃公家糧食的秀才。某天偶染風寒正卧床養病,朦朧間,忽見縣府衙役,手拿一紙公文,牽着白癲馬(額頭有白毛的馬)來了,對宋秀才說:「請參加考試。」宋秀才道:「考官沒到,咋考?」衙役不理會、不吭氣,只一味的催促他上馬。

沒法子,他只得強撐病體跟著衙役上馬前行。沿途景色生疏,是從沒走過的路。不久,到了一個雄偉的城郡,由外觀看來像個王者之都。過不多時,進入府廨大殿,哇!宮室堂皇富麗、寬廣巍峨,上首坐了十幾個官兒模樣的人,但都不知名諱。

只有關壯繆(關羽、關雲長,死後謚「壯繆」,即關公、關帝君也。他外號「美髯公」,那一大把鬍子當然好記)認識。檐下設了兩個座位,已經先有一個張姓秀才坐在末席,宋便與張並肩而坐,桌上各自備有一份文具。俄頃,試題紙由大殿飄飛而下,一看,題目是八個字:「一人二人,有心無心。」

兩秀才文思泉湧,馬上振筆疾書,文章完成後,立即呈上大殿,宋濤文中有段話說:「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諸神相互傳閱,讚賞不已,認為宋濤宅心仁厚、賞罰有據、堪當大任!於是把宋叫上來,告訴他:「河南缺一城隍,你去任職最合適不過了。」

宋秀才這時方才醒悟,原來自己被叫到閻王殿裡考城隍來了,於是,再三叩首泣道:「上蒼厚愛,讓我有幸考上而得此殊榮,小的哪敢推辭不去!可我老母七十歲了,乏人奉養。請寬限些時日,讓她壽終正寢,然後我再來聽候錄用。」

只見上頭一位類似領袖,像是位居帝王者下令:「清查宋濤老母的陽壽為何。」有個長須官吏,捧着生死簿翻閱一遍,回答:「尚有陽壽九年。」諸神一聽,還有這麼長時間,都亂了方寸。這時關帝發話了:「沒關係,眼下先讓張生暫代職缺,等九年期滿你再上任,這樣就行了!」

於是告訴宋濤:「本來應當立刻走馬上任的,如今看在你一片孝心上,特意給假九年,時候到了,當然會再次相召。」又勉勵了兩個秀才幾句話。兩人叩頭退下。

張秀才握著宋濤的手,一直送到荒郊野外,自我介紹說:「我是長山張某,以詩贈別。」宋濤有一大半都忘了,只記得其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無月無燈夜自明」的句子。於是,宋秀才上馬與他辭別而去,到得家來方如夢初醒。

這時他已死了三日,是他老母聽得棺中痛苦的呻吟聲,才開棺探視的。大家把他扶出之後大半天,才開始緩緩道出這三天來「考城隍」的始末。接著到長山一打聽,果然有個張秀才死於當日。九年之後,他的母親果然壽終正寢。宋秀才打理完一切喪葬事宜後,沐浴更衣,進入內室而歿。

他的岳父家住城中西門內,忽然看見女婿騎著鏤膺朱幩(馬的裝飾品)的駿馬,眾多護衛前呼後擁,進入大廳,朝著他恭謹一拜,起身就走。一家人根本不知他已成神,都驚疑不定,摸不著頭緒。後來急忙派人下鄉問訊,才獲知原委,明白女婿當了城隍的因由。。

這宋濤有本自記的小傳,敘述甚詳,只可惜戰亂後已遺失,以上這些事迹只不過是個簡略的概括而已。

雖然城隍的考據,根據的都是民間的稗官野史和私人筆記;雖然考城隍的事迹是個道聽塗說的傳奇,但從中我們得知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後果,都得自己承擔、自己負責;不止現世,連死後都要為自己生前的作為付出代價,所有的一切都追查到身後的冥府去了,能不戒慎恐懼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遷都臨安(即杭州)後,制扇工藝更為發達,形成了許多的著名商號,如「徐茂之」、「青茂」、「陳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後,杭州制扇業極為發達,與絲綢、茶葉齊名,被視為「杭產三絕」,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線、杭煙、杭粉、杭扇)之一。
  •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歷代文人墨客們還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抒情言志,形成了獨特的「扇子文化」 誤點成蠅 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三國時,漢恆帝曾賜曹操一柄「九華扇」,十分名貴,其子曹子建特為此寫了一篇《九華扇賦》。 曹操便請楊修為他畫扇,不料楊修不小心將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將扇上的墨點畫成一隻欲飛的蒼蠅,曹操看後竟誤以為真,忙用手去拍打。從此,「誤點成蠅」的典故流傳至今。 唐伯虎巧畫扇面 唐伯虎很擅長畫扇面,他技藝超群,遠近聞名,有好事者不服氣,就故意出難題刁難。 一天,有人來請唐伯虎畫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畫上畫100只駱駝。唐伯虎什麼也沒說,點點頭就開始畫了起來。只見他先畫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間畫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隨後在山的左側畫了一隻駱駝的後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擋住;在山的右側畫了一隻露出前半身的駱駝,正被主人牽著。畫完後,唐伯虎放下了筆。 來人一看就急了,說:「這可不夠一百隻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筆來,在旁邊題了一首詩:「百隻駱駝繞山走,九十八隻在山後,尾駝露尾不見頭,頭駝露頭出山溝。」來人一看,啞口無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沒過幾天,又一個秀才模樣的人讓唐伯虎畫扇。他自己命了一個題,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點點頭,就在扇面的右邊畫出幾片綠葉來,一群蜜蜂,一隻蝴蝶,正飛了過去。然後,唐伯虎在扇面上題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讚歎不已。◇
  • 【大紀元2011年03月18日訊】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簫源自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其音量較小,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絲竹樂演奏。由最初的四孔發展為現在的六孔(前面五個按音孔,後面有一個吹音孔)。 在秦漢至唐,「簫」一詞主要用作指編管的排簫,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即直簫。 現代的簫可分為洞簫、南簫和琴簫。傳統洞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簫為8孔,為改進後降低聲音,適宜與古琴合奏;南簫,由中國唐代尺八發展而來,與日本目前流行之現代尺八分別為唐尺八所不同的兩個支派,目前僅見於民間和傳統南音音樂。 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等,但靈敏度遠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卻適合吹奏悠長、恬靜、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
  • 古箏作爲中國傳統彈弦樂器,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箏曲古樸雅致。
  • 一張八仙桌,或四邊擺四張長凳、或兩側放兩把椅子,吃飯飲酒、喝茶待客,顯得穩定平和。
  • 塤(音同熏),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塤一般是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這種樂器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
  •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中(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笙屬於匏類。
  • 九州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中國的泛稱,其來源於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
  • 徽州民居的白牆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蘊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稱為「徽州三絕」,已經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寶貴遺產。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說:「徽州三絕,牌坊為最。」
  • 科舉制度萌芽於南北朝時期,創始於隋,又延續至元、明、清三代,前後經歷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