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華教授:細說中國經濟之困境

張東光

人氣 39

【大紀元2013年07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前北京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系副教授、Silvercrest資產管理公司策略師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近期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談到了中國經濟現在急劇走下坡的詳細來龍去脈。

出口模式走到頭

程致宇說,「若你想了解中國的現況,你必須回顧中國過去30年來的經濟增長模式,那是一個典型的出口導向模式。中國透過外需來拉高工業投資,但若欠缺國內市場的支持,該模式是無法持續的。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國家也都採用相同的模式,後來都透過廉價勞工將其貧窮轉為競爭利基。這也讓他們提振內需消費和投資。」

問題是,這個模式在開發中國家運用的很好,但中國卻產生了不平衡的現象。如果中國想生產超過其內需消費,其他國家就必須消費過剩的產能。自2008年金融風暴後,一些跡象顯示其他國家可能無法持續舉債消費那麼多了。因此,你可以看到中國的出口在2008年以後大幅下滑。

為了救出口,中共推出貨幣刺激政策。那導致了信貸狂潮,進而引導投資熱潮。於是,中國淨出口佔GDP由8%降為2%,投資的份額由43%提升為50%。

刺激投資補出口不足

換言之,中國用投資倍增來彌補出口的喪失。他們創造新的基礎建設、橋梁和工廠,好讓GDP維持高檔。問題是,為了讓這一切看起來像真的一樣,必須有一個終端使用者。過去,海外的需求可彌補這個差距。但現在已無法達成了。國內需求必須起來。

這個轉變的必要性大家都有廣泛的認知。但在舊的增長模式下,整個經濟都全力將資源從家計部門中挪開,轉去投資。這包括稅法,也包括壓低人民幣的匯率。因此,中國需要改變那些政策。

但問題是,如果你這麼做,你就在扯投資的後腿。此外,一個由國際消費主導的中國經濟,有輸家也有贏家。今日成功的企業並不想見到模式的改變。

房市(和住宅和商用結構)佔投資的1/4,但商用不動產的需求已到了一個嚴重扭曲的程度。我們看到部份工業的大量過剩產能。中國一家大型造船廠宣布倒閉,另一家國營造船廠則請求政府紓困。

在中國的太陽能部門,我們也看到了兩家全球最大的中企公司倒閉。鋼鐵和鋁業也有類似的壓力。

在投資熱潮下,一個四級城市興建了一座奧運等級的體育館。中國許多的高鐵路線沒有經濟價值。許多新建的機場每天只往來一、兩個航班。還有許多的過度投資沒有明顯浮出檯面。

程致宇說,他曾拜訪一些碼頭,開車一個小時後還看一個相同營運模式的碼頭,該省就有五個這樣的碼頭。在2008年之前,這些項目或許只有一個會被批准。但在投資狂潮期間,五個都被批准了。

影子投資工具衝高信貸

許多投資都是透過私人債務管理工具進行的,它通常承諾年報酬率12%或以上。當人們到銀行買這些產品的時候都想這應該不會違約吧,因為它有國營銀行或政府在後面撐腰。這個信念被傳播開了。這導致了不可思議的投資市場的扭曲,讓很多投資人忽略風險因素。太多的投資都建立在政府保證一切的認知上。

在健康的銀行體系內,銀行會放款給你,你會償還本金加利息。銀行取回資金後再放貸給另一個人。但現在,中國GDP的佔比一半來自投資。每年的投資預算越滾越大。為了維持GDP的增長,中國今年必須建造比去年更多的道路、橋梁和高速公路。

而中國的銀行必須在融資上支持它。如果投資市場沒有產生報酬,如果他們沒有妥善運用資金,銀行就拿不回借出去的款項。這意味著舉借新債的唯一方式是透過信貸的擴張。因此,銀行體系的信貸持續增長,但隨之而來的壞帳也會水漲船高。

人們不知道的是,自去年10月以後,中國推出大規模的刺激政策,放貸出大量的資金。在2012年第四季,信貸金額增加6,000億人民幣,今年第一季達到了1萬億人民幣。

信貸的金額一半來自「影子」投資工具,它承諾高報酬但卻沒有載明投資風險。中共央行行長周小川曾投書形容這些投資工具是龐氏騙局。現在,他們挖東牆補西牆來償還負債。這是一個危險的融資方式。

更重要的是,在整個信貸擴張下,報酬率急劇下滑。因此,想要透過舊的模式砸錢來提振投資已不可行了。

信貸控制與改革陣痛

中共總理李克強說,「我們不能持續這樣刺激經濟,這不會產生效果,我們需要控制信貸,嘗試調整朝向更平衡的增長。」但當他們一個月前試圖控制影子信貸時,中國鬧錢荒了。

試圖控制信貸擴增的速度也會讓銀行曝險。銀行已成癮於這個信貸擴張的速度,他們不僅持續融資投資熱潮,也在帳面上窗視虧損。

改革有很多方式。你可讓消費的增長由6%提升13%,也可以讓投資下來但消費維持不變,但改革日程拖越久衝擊越大。

控制信貸擴張和效率分配信貸,意味著實施嚴峻的預算管制。但中國欠缺市場紀律,國營企業還是可以無限舉債、持續壯大。只要對GDP增長有幫助,即使沒有投資報酬率,他們也會到處砸錢投資。

程致宇認為,中國必須進行一場創造性破壞的過程。但在欠缺巨大衝擊下,他不認為中共會進行這類的改革。短期而言,該過程會讓GDP增長下滑,甚至出現負增長。也可能導指金融動盪,投資產品或銀行可能違約。

如果中國能通過這個調整,如果經濟體系不再將資源分配給無生產力的目的……如果這些事情發生的話,中國經濟的生產力將提升。它將出現農業、物流業、消費者經濟、零售業、消費品牌、健康醫療和服務業等的興盛,美國的百勝餐飲集團(Yum)、通用汽車或沃爾瑪也可能因此受惠。

但這樣的改變需要主政者有非常另類的思考,而人性通常都會一路走到死胡同時才會另闢蹊徑。1980年代,出口導向的日本一直抗拒轉型就是前車之鑑。

最壞的情況是,中國維持其目前的增長模式,持續創造過剩的產能。最後的結果可能是1990年代初期因過度投資而崩潰的日本。更差的可能是,他們轉不動了,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動盪,銀行失靈。在中國的拖累下,出口鐵礦石給中國的澳洲或巴西可能受創。其次,像美國企業開拓重工(Caterpillar)的建築設備銷售也會大受影響,去年它就開始大幅下滑了。

(責任編輯:畢儒宗)

相關新聞
金融時報:出口數據嚴重失實 曝中國增長比官報更緩慢
中國4月份出口數据籠罩質疑聲 外媒:誇大5個百分點
CNN:中國債務是正在形成的危機?
惠譽:中國信貸泡沫在世界歷史上史無前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