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產品對學生弊大於利?

肖見

電子技術產業越來越深入校園(JONATHAN NACKSTRAND/AFP/Getty Images)

  人氣: 292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5年03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肖見編譯報導) 近年來,電子技術產業越來越深入校園,有的學區為每個學生提供iPad。但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後果伴隨著高科技進入課堂,進入家中。作為一個在多方面有教育經驗的中學生輔導員,《斯坦福日報》專欄作家奧斯汀.布萊克(Austin Block ),從多方來源總結認為這些科技產品對中小學生來說弊大於利。

1. 分散學生注意力。很多學生在iPad上閱讀作業和做筆記。雖然此舉旨在提高學生的參與,但iPad造成大量的學習拖沓。學生們玩弄著縮放功能,苦苦思索使用哪種顏色的字體,不斷地在筆記應用、教材應用和互聯網之間來回刷屏,而不是有效的閱讀和記筆記。奧斯汀聽到不止一個導師認為iPad的使用使得學生的學習更難,而不是更容易。

2. 以內容為中心的應用程序常常會忘記他們的使用者是誰。有很多的應用程序提供各種層次和主題的數學問題。這些問題都不錯,界面清晰,生動有趣,當學生答錯時,會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詳細說明。然而孩子畢竟是孩子,有多少個12歲的孩子會強迫自己不斷做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學生要麽避免挑戰自我,只做他們知道的問題,或者猜題,不讀錯題的解釋。他們並沒有得到提高。

3. 太多的視頻,沒有足夠的閱讀。一些新的高科技公司,如BrainPop,似乎專注於視頻為基礎的學習,而不是閱讀為基礎的學習。雖然視頻是一個讓學生有興趣參與的好方式,但當他們需要知道的東西沒有視頻的話會發生什麽?他們是否有足夠的閱讀技能理解複雜的文字內涵?

4. 太多的屏幕,沒有足夠的書籍。一些研究表明,屏幕閱讀的人領悟少,瀏覽多或更容易疲勞。有人對這些研究持批評態度。也有研究發現屏幕閱讀和打印閱讀在理解上沒有顯著的差異。當還是有許多可信度高的研究對屏幕閱讀有疑慮。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是教給學生重要閱讀技巧的階段,他們會使用一生。

在把技術投入孩子教育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前,應對這些技術可能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影響有足夠的研究。

《高教紀事報》報導了堪薩斯大學新聞學副教授卡羅爾.霍斯特(Carol E. Holstead),在他的可視通信(visual-communication)課上看見6名學生呆若木雞的通過計算機看視頻後,禁止學生使用筆記本電腦記筆記。

在一個學期後,卡羅爾通過給學生調查問卷,了解他們如何看待手寫做筆記。結果令其感到鼓舞: 95名學生中的約86%回答說,他們覺得沒有筆記本電腦,自己在課堂上有同樣或更好的注意力。約52%的人表示他們更專心。有三分之一的人說他們總是手記筆記。

當卡羅爾問 :「因為你必須把它們手寫下來,那你做筆記(與電腦筆記)是否不同?如果不同,是什麽樣?」 卡羅爾得到各式反應,從「是的!我記不全了!我寫的沒有我輸入的快!」到「我從記筆記中學習,對我幫助很大。」

在卡羅爾禁止使用電腦記筆記一年後,學生的考試成績提高了。現在卡羅爾教學生如何手寫筆記,以幫助那些習慣於電腦做筆記的學生。

去年《心理科學》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手寫筆記的學生比電腦記筆記的學生的概念信息記憶好。

研究人員帕姆‧穆勒(Pam Mueller)和丹尼爾‧奧本海默(Daniel Oppenheimer),想了解學生手寫筆記或電腦筆記對事實和概念信息的記憶情況。在三個校區的327學生中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他們分別給一些學生筆記本電腦和筆和紙。學生們觀看TED講座,並按照他們在課堂上的常規方式做筆記。

在一次測驗中,學生們在講座結束30分鐘後進行了測試。另一個測驗在一週後進行,在測試前允許複習10分鐘。在演講結束30分鐘後進行的測試中,不管何種方式做筆記,對事實問題的回答同樣出色。但手記筆記的學生對概念性問題的回答較好。更重要的是,當學生一個星期後再次測試時,手寫筆記的學生進行對事實和概念問題一直保持較好。

研究人員發現,使用電腦做筆記的學生,即使被告知不要一字不差的做筆記時還會照舊。手寫筆記的學生因為手寫速度不夠快,只能有選擇性的記錄頭腦組織好內容的筆記。這樣一來,他們對講座的內容處理的更深入,使他們能夠保留更多的信息,甚至更好地理解。

責任編輯:白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 (大紀元記者曾晏均台灣綜合報導)拜科技發達所賜,手機、平板電腦人手一機,隨身攜帶、隨時滑,透過網路放送,人人皆成為消息通,雖然多了話題,卻也漸漸嘗到苦果。由於太過黏手機、上網路,台灣兒童視力差又肥胖!
  • (大紀元記者鄭孝祺綜合報導)高科技時代,越來越多手提電腦和平板電腦進入課堂,更多學生在課堂上使用電腦記筆記。雖然高科技產品普及不可避免,在上課時使用電腦對學生學習是否會帶來挑戰,抑或造成負面反應,也一直是教育界探討的熱點話題。
  • 將瑣碎的工作外包給機器似乎能解放腦力,不過卻可能剝奪了整個下一代的基本心智技能。
  • 紐約市立大學和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於10月25日主辦了高科技訓練營,紐約市立大學不同專業的100多個學生分成30多個組參加該挑戰賽。
  • (大紀元工商記者簡然美國維吉尼亞州報導)一群志趣相投的教育者懷著相同的目標,致力於為學生提供一流的、綜合性的教育,兼具前沿學術,又符合當今全球化市場的最新需求, 這就
  • 餵食教學是亞洲教育文化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這種教學可歸結為像對待嬰兒一樣對待學生,認為需要用老師的知識來填補學生的空白頭腦。而這一思維在邏輯上是站不住腳的:學無止境,餵食教學從長遠來看,對學生有害無益。
  • 幾乎所有到異國旅行的人都多少會遭遇文化衝擊。不過,根據一位在新西蘭奧克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的調研,對不熟悉西方教育文化的留學生來說,還同時普遍面臨著學術上的文化衝擊,對學業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加強導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有助於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育預期之間的落差,更快適應新環境。
  •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過去的25年裡,完美主義傾向者大幅增加,且無男女差異性。這一結果令研究團隊深感憂慮,他們認為迫切需要採取預防措施,包括減少嚴厲和控制性教養方式以及社會文化影響,同時有必要對那些深陷完美主義的人進行干預。
  • 文化衝擊是在陌生環境中遇到不合時宜的感覺。到了新國家的最初興奮漸漸消退後,你發現很多之前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新環境下並不受到認同,這就是「文化適應」一部分。
  • 進步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方法運動,是對19世紀前傳統教育的回應。與傳統教育不同,進步教育重視經驗,提倡實驗的方法與態度,而不是傳統教育強調的不加理解的背誦和記憶。進步教育的另一個特點是注重學習內容與現實社會的結合,強調孩童的獨立性及需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