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募捐日益增 專家:別瞎捐

人氣 78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5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月諦,李平多倫多報導)民眾遇災禍後通過網絡籌款的現象逐漸增多,籌款金額逐漸增大。這使外界開始質疑這種新興籌款方式是否安全,遇到詐騙時該如何處理?陌生人主導的捐款活動是否將善款用到了該用的地方?家庭發生危機時網絡籌款如何幫助人們?

今年2月的一個寒冷午夜,多倫多一名3歲黑人小男孩Elijah Marsh身穿尿褳、T恤的靴子從公寓意外走出、不幸凍死在戶外後,有人在網上號召人們為其葬禮募捐,結果24小時內,就迅速募捐取12萬。不到幾天,募捐總額達到17.3萬,是最初2萬募捐目標的8倍多。問題是,如何讓人們相信這些錢真的用在了該用的地方?尤其是這種陌生人主導的捐款活動?

*組織者說法

背後主導這次群眾募捐(Crowdfunding)的科祖齊(Justin Kozuch)為讓大家相信這聲募捐的合法性,一直在網上更新最新募捐數字。科祖齊對多倫多太陽報說,自己也非常理解公眾對這類募捐的猶豫,畢竟這類募捐,只是聽另一個人所說的。有時這類募捐背後根本沒有任何責任性,因此要說發起募捐容易,但通常卻並沒按設想的走。

他透露說,上述17.3萬捐款3週前已經轉給Elijah家人,目前還在等這家人有關這筆錢用途方面的回覆。太陽報試圖通過臉書和Elijah家人取得聯繫,未果。科祖齊的希望是他們能用這筆錢以Elijah名義建立一個獎學金或其它形式的助學金,但由於這筆錢是份捐贈,因此如何花仍取決於他們自己。

他說,最重要的不是錢,無論如何,錢也代替不了他們的損失,孩子的生命是無價的。只是希望他們能用這筆錢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紀念一個觸動這麼多人生活的小孩而已。當初,成立這一募捐活動時,募捐小組對於錢如何分配是有責任分工的,但接收者此後如何善用這筆錢,就是他們的道德和良心問題了,有時,要強迫別人做甚麼是很難的。

*籌款有詐騙 捐贈前要當心

多倫多警方華裔高級探長(Detective Sergeant)何江良(Kenny Ho)告訴《大紀元》,任何網上籌款活動都需有慈善號,否則可能被投訴。

何江良表示,民眾上網捐款時可能遇到一些詐騙情況。他舉了兩個例子。例一,某人在事故中受重傷,急需治療。有人幫他籌款,一共收到10萬元善款。如果發起人自己留下5萬元,給受害者家屬5萬元,這就是詐騙。

例二,有人謊稱自己患癌症,不能工作,她有5個年幼的小孩,小孩一直餓肚子。她從民眾手中籌到一些錢。其實,她沒有癌症,一直在編故事。哪怕她只騙了幾元錢,警方也會控告他製造假象(False Pretence),這屬於詐騙的一種。

何江良還說,詐騙在金額上主要分兩類,即5,000元以下與5,000元以上。兩者都違反刑法,只是面臨的懲罰不同。

「如果慈善網站的發起人沒申請慈善號碼,受害者家屬獲得了所有善款,這不涉及詐騙。若發起人申請了號碼,自己獨吞了部份善款,這就是詐騙,」何江良還說。

多倫多警察局警官西德胡(Jenifferjit Sidhu)女士說,警察局反詐騙工作組截至目前尚未收到任何有關群眾集資方面的投訴或報案,但人們要捐贈前,最好接觸瞭解一下募捐組織者。如感覺似乎不對頭,最好按感覺來別捐,不要真聽信了。

*如何防止網絡籌款詐騙

何江良表示,民眾在網上捐款之前可聯繫受害者家屬,問他們是否知道這個籌款網站。若聯繫不到家屬,民眾也可繞過網站,直接向家屬捐款。

比如,三歲的男孩Elijah Marsh不幸被凍死後,任何人都可以幫他的家屬在銀行設籌款賬號。然後,民眾可直接向賬戶捐錢。

何江良提醒民眾,任何網上的籌款活動都需要事先向稅務局(CRA)申請慈善號碼(Charitable Registration Number)。一些電視台幫慈善機構籌款時都公佈慈善號,捐款者都可獲得收據。如果沒有號碼,別人可能向稅務局投訴。

幫助民眾籌款的網站Gofundme表示,有人可能會通過網頁聯繫捐款者。捐款者千萬不要與網友在現實生活中見面,也不要向網友提供個人信息(如電話號碼)。這種募捐號召沒法查清,因此建議只給認識或信任的人捐。

Gofundme網站還表示:「我們無可能保證所有頁面上的信息都是準確、真實的。為了安全,民眾在網站上每次匯款時都受加密技術(SSL)的保護。」

*家庭危機後如何上網籌款

民眾遇災禍後通過網絡籌款的現象逐漸增多,籌款金額逐漸增大。有的網站專門幫民眾籌款。

與傳統的籌款方式相比,網絡籌款(Crowdfunding)的好處是速度快、費用較低、不需要很多義工。通常每次捐的錢不多(如50元、100元),但很多民眾都能參與,可能在數日內籌集17萬加元。

網上籌款有哪些費用?籌款網站Gofundme表示,受難的家屬籌到錢後需付8%的服務費。這筆費用將從每次捐到的善款中扣除。Gofundme.com成立於2010年5月,總部位於美國加州。

相比之下,另一籌款網站Tilt.com比較實惠,收2.5%的服務費。用信用卡捐錢的人需另外付3%手續費,用儲蓄卡(Debit Card)捐錢的人不用付手續費。

以上兩個網站的共同點是民眾可免費申請賬戶,然後寫自己的遭遇、籌款原因、需要籌多少錢。上載個人與家庭成員照片能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家屬隨後通過社交媒體(如臉書、推特)與電郵迅速傳播這些消息。

有人捐錢後家屬該如何收款?Gofundme網站表示,家屬可要求捐助者給支票或通過銀行匯錢。家屬隨後可清楚地在網上看到籌款進展。比如,Larry捐了昨天100元,Lisa今天捐了50元。一共56人在3天內捐了3,000多元。

群眾集資或遭遇反彈

【大紀元記者李平編譯報導】人們遭遇不幸後,現在通常很容易想到求助社區幫助。這種群眾的集資的行為到底能走多遠呢?

多倫多臨床心理學家阿米泰(Oren Amitay)對多倫多太陽報表示,網絡群眾集資可能日益普遍,但最後也有可能變得像上門慈善捐贈推銷一樣被人反感。捐贈雖是一種基於利他主義的行為,但背後動機可能一種自利心理,如想成為一個大型高尚活動的一部份,或想讓自己感覺良好。

他說,有時候,如這種良好意識被取悅,眾人都不會去想這種事情竟然會是腐敗,此時這種自利需求就會淹沒理智,因此有被詐騙風險。在捐錢這種事情上,得有選擇性並多做分析。

實際上,群眾集資這一概念,和教堂裡拿著盤子要教徒捐贈這一概念一樣古老。但現代網絡集資捐贈卻似乎將這一概念變成一種讓所有人都變得很有價值的一種事業。阿米泰說,許多人將此看做一種新常態,有人甚至覺得,哦,我家的狗很特別,我家孩子很特別,我自己很特別,真得覺得自己應該得到這些錢,人們都得給他錢。幸運的是,這樣想的人現在似乎還不是多數。

他還說,至於責任性,就是一旦人們把錢給出去,受贈人就得正確用這筆錢。如群體集資中,出現越來越多的詐騙和欺詐,真正想捐贈的人就會變得更加謹慎。就像當初上門慈善捐贈,因為詐騙太多,許多人覺得沒辦法判斷錢是否真的捐給了慈善機構,乾脆就不再給錢了。今後群眾集資如真的越來越火,也會遭遇同樣反彈,或乾脆出現群眾集資疲勞。

群眾募捐幾大事實

•群眾募捐:向眾人籌集資金的一種募捐做法,通常是通過網絡進行。
•去年全球群眾募捐總額破162億,比2013年61億飛速增長167%。今年全球群眾募捐預計會再次翻倍,募捐總額料破344億。
•去年全球群眾募捐大幅增長,部份原因是亞洲興起成為主要群眾募捐大洲,去年亞洲群眾募捐總額飆320%至34億,超過歐洲的32.6億,成為全球第2大群體募捐洲。北美仍保持群體募捐第一洲,去年募捐總額電化學94.6億,增145%。
•去年全球群眾募捐中,企業和商界仍是最普遍群眾募捐類,募捐總額破67億,占群眾募捐總額的41.3%。社會事業類群眾募捐總額30.6億,電影和表演藝術類群眾募捐總額19.7億,地產類群眾募捐總額10.1億,音樂和唱片藝術類群眾募捐總額7.36億。這5類囊括全球群眾募捐前5大類。

時事楓評:也談網絡捐款 做應該做的事

文/辛素

隨著網絡捐款的普及,真實性自然成了人們關注的話題。欺騙善心永遠是可恥的行為,但是,因為這種可恥行為的存在,我們就要選擇放棄應有的善行嗎?

以上海移民朱瑩為例。朱瑩70歲老父來多倫多探親時,夜間從床鋪摔下,成高位截癱。外國人不能享受加拿大醫療福利,加拿大醫療費用昂貴,預估醫療和康復費用達20萬加幣。

故事見報後,有人自願捐款。對於一個普通家庭而言,此時此刻,這種行為無疑給當事人傳遞出的是「雪中送炭」般的溫暖。這正是加拿大華社所需要的。

但同時,也有人轉去討論朱瑩的籍貫、財產(房子是否值錢)、職業(有無高收入)等問題。也即,通過論證朱瑩的財產多少,來決定她是否有資格獲得社區的捐款。抑或,有的人只是熱衷於說事,並非真的想去幫她一把。就如同佛州2歲女童被汽車碾過時,大家熱衷於事後說事,並沒有人在當場去救助一樣。

有人把這種現象歸於華社道德誠信缺失,討論涉及到渥太華有錢人的「詐捐」、南京的彭宇 「見死不救」案等,也有人聯想到多倫多某華人社團把汶川地震捐款扣壓之事。

不道德人的不道德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傷及人心。那麼,我們要就此停住,不再有所作為嗎?

已經知道的,朱瑩是一位單親媽媽,丈夫有了外遇,婚姻結束,孩子還沒有成年。父母是中國大陸的普通員工,沒有買足保險,想必是為了省錢。理論上講,她們家的確需要社區在經濟上的幫助。但同時,筆者認為,即便她有房子、有錢,也不能成為我們不去幫忙她的理由。

所謂的善行無非是給身處不幸者表達出一種心意。善意可以傳遞給窮人,同樣也可以傳遞給富人。社會本來就是由不同階層的人組成,在困難的時候,大家都需要來自群體的溫暖,而不是取自於財產的多少。

我們應該做到的是「在正確的時間選擇做正確的事」,而不必顧慮其他。他人之惡不能證明自己之善,與其花時間去討論他人之惡,給放棄自己之善尋找理由,不如身體力行,幫人一把。正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責任編輯:滕冬育

相關新聞
法輪功反迫害25年 人權律師指中共全面違法
布林肯再訪華 美中面臨一連串爭議問題
紐約市長公布1116億元行政預算 有望增逾兩千警力
曼哈頓地檢欲資助社區組織 預防青少年槍枝暴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