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偏差兒童的輔導(十七)

作者:黃金源 (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
font print 人氣: 838
【字號】    
   標籤: tags:

沒有「父母」的兒童(normlessness)案例:

案例一 、缺乏管教的孩子

作者自述

有一天,我正在辦理一些業務,辦公室突然闖進來了一位家長,帶了一個小孩。我沒有預約這個個案,且也正忙著業務,所以請家長在沙發上稍事休息一下。

不一會兒,那小孩站起來,打開冰箱,拿出果汁和糖果餅乾吃了起來。吃完之後,開始到我的工讀生的辦公桌翻箱倒櫃(當天無工讀生), 接著又到我的助理辦公桌亂搞電腦。助理喊一聲,停一下子,馬上又玩起電腦。最後把光碟機搞壞了。

助理問我怎麼辦? 我說打電話問電腦公司修理費要多少,助理得到答覆是 一千兩百元(台幣)。助理問我怎麼辦?我說:電腦是工作的工具,壞掉還是要修理!我馬上叫那位小朋友過來,要他給我乖乖站好聽著:「你剛剛弄壞我們的電腦,修理費一千兩百元,你今天回去,要你爸爸明天拿錢來賠我!」

媽媽這時候說話了:「教授,我今天來請教您的,就是這樣的孩子怎麼教?」

診斷分析

這位媽媽要來晤談沒事先約好,我們的工作排程通常是:家長來電話「諮詢」問題解決方案,如果教授無法在電話中解決問題,才會請家長帶孩子來「晤談」。對我而言,行為問題通常不必要「晤談」,電話諮詢都能解決,父母都對解決方案非常滿意。這位家長不按照程序,不約而來,自己本身就不守規矩。

我要孩子向爸爸要錢賠我,母親也不坑一聲,連道歉都沒有;對孩子錯誤的行為也不教導他要負起責任;孩子亂開冰箱吃餅乾、糖果、飲料,母親也不加以制止,亂翻箱倒櫃的行為也不約束。

解決策略

這個孩子完全沒有規矩,可以說是沒有教養的孩子。父母本身需要先接受輔導,然後再指導孩子,學習每個行為的正確方式,需要循序漸進,一個個正確行為逐步養成。

* * *

案例 二

國小 1 年級 性別 男

主述問題:

1、 干擾上課、午休或開會。
2、 經常離開班級或不回教室。
3、 用利器傷人。
4、 破壞東西,包括學校、安親班及其他同學的東西。
5、 罵髒話,向人吐口水。
6、 自己的東西亂丟、毀損、弄髒物品。
7、 生活雜亂無序。

診斷分析:

1、 該生多種異常行為符合沒有父母〈沒有教養〉的兒童之類別。
2、 母親軟弱,無法處理該生的行為,父親認定該生為過動兒而放縱該生,未能嚴加管教。
3、父親自認為自己參加過許多成長營,而常常與學校對該生的管教方式唱反調。

建議事項:

對教師:

1、 先選擇數項必須遵行的班規,以行為契約(行為改變技術的書籍可以看到這個技巧的實施步驟)的方式規範之,並嚴格執行。
2、 教導該生好行為並立即欣賞式讚美。
3、 將該生將來可能的行為問題及未來可能的後果,告知父母,尤其是父親,以尋求父母共同努力導正該生的行為。
4、 指導母親如何約束該學童。
5、 在學校與家庭一同實施代幣制導正行為。

對家長:

1、 要知道該生問題行為的嚴重性,好好學習管教技巧。
2、與學校合作導正該生之行為。

* * *

案例 三

國小二年級

主述問題:

1、 常常亂拿別人的物品(筆或簿子)亂丟或打人。
2、 教他唸書時亂翻課本,就是不肯好好把手指固定在該頁。
3、 早自習時在教室亂跑、罵髒話。
4、 帶他去整肅儀容,洗臉、洗手他不肯,強迫他去時便賴在地上。
5、 教他寫字時,他不依筆劃寫,只是用手亂揮舞。
6、 在資源班上課也在亂晃,把老師的電腦關掉,害得老師辛苦建立的資料消失。

診斷分析:

第一至六項的行為都是沒有父母的典型行為。

處理對策:

1、 與該生共同訂定出教室常規。
2、 用代幣制增強守規矩的行為。
@*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7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0日電)年少輕狂難免一時迷失,輔導有偏差行為的學生,一直是教育單位的難題。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想到好辦法,結合社區友善商店,讓少年跟著「師傅」學習,順便培養職業技能。
  • 根據德國最新研究結果,父親工作時間超長,男孩行為偏差的機會高。研究人員認為,歷來政策專注於母親的工作和家庭責任取得平衡,而給與較多的彈性,但這項研究結果揭示,政策上應獎勵父親和母親均等機會,共同分擔育兒及工作責任。
  •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懷孕的母親若吃不健康的飲食容易產下有行為問題的小孩,而小孩吃太多垃圾食物也會增加憂鬱焦慮的比率,變得比較有攻擊性與愛發脾氣。
  • 14名輔導行為偏差青少年的志工,今天在台中市獲頒「金舵獎」表揚,輔導青少年26年的吳嫦娥獲個人特別獎。
  • 為主義興起於1930年代。由行為主義推演出來的行為改變技術也被廣泛應用於修正兒童的偏差行為。行為改變技術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增強,運用增強物使行為增加;一是懲罰用於消滅不適當的行為。用一般的話說,就是紅蘿蔔和棍子。用紅蘿蔔誘導父母或老師所認定良好的行為;用棍子壓制所厭惡的偏差行為。
  • 行為改變的主要途徑是:瞭解行為者的目的,並教導他正向的行為,以達成其目的。一旦行為者能用正向的方法達成其目的時,自然而然會放棄原先的不正確行為。
  • 首先說明自卑感的來源,它與父母老師的管教有關,如果知道原因,父母或老師可以預防它的發生,這樣可以大量減少行為偏差兒童的出現,預防永遠勝過治療。依據作者一生的體會,自卑感唯一的來源是生活上的挫折。
  • 自卑感的兒童類型之一,〈我不好,你好〉的兒童渴望被注意、關愛是其行為目的
  • 〈我不好,你好〉的兒童行為案例與處裡方法。
  • 自卑感造成的行為偏差第二種類型〈我好,你不好〉的兒童: 吹噓自己、打擊別人以維持自尊是其行為目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