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善」字說起

作者:孟欣
font print 人氣: 714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6年02月25日訊】昨天收到同學送來的一個「」字,多謝美意。另一位同學說:「但要是送愛好美食的同學請注意在左側添加「月」字旁。」其實不必,《莊子•至樂》:「具大牢以為善。」善即「膳」義。做的好的肉方可稱為「膳」,心地善良的人才能做出好的「食」物,無論人還是物,要想美好,歸根結柢都在一個「善」字上。

倉頡造字時,想通過這個字傳達給我們什麼樣的宇宙信息和道理呢?從善字的字形上來看一看。

善,亦作譱,主要由「羊」字和「言」字組成。不管怎樣寫,善字都是左右對稱的,代表著公平、中正。

再細分,善,上下兩個羊頭、中間三橫一豎、下面一張口。

羊頭,最顯著的特徵是羊角,引申為刀槍、武功、武力,象徵首領、權力和地位,五行屬金。而羊本身卻是非常柔順和善的動物。這意味著首領行使權力時,一定要仁慈才符合宇宙規律——天道,相反則是作惡多端,多行不義必自斃,施暴政者必暴毖。上下兩個羊頭,可以理解為這是一個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規律。

中間類似簡化字的丰字:一豎貫通三橫。三橫指天、地、人三才,即世界;一豎是一種貫穿天、地、人的、使天、地、人等萬事萬物都遵循的根本規律,即天道。可見,在宇宙一切法則之中,善是一切的根本基點。

口:可以理解為說,引申為評價,輿論。俗話說,人言可畏,禍從口出等等。平時說話時,或媒體報導中,在評價別人和製造輿論的時候都應該中正,懷有慈善的心,善意的理解別人,否則傷及別人的結果必然是害人害己。

如果願意去同化這樣的宇宙法則,每個人的人生都可以是一個修煉的過程。古人云: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其實複雜的社會環境恰恰是修煉的最好場所。塵世中的修煉,讓心靈與言行都一次次的去體驗、證實和同化善的境界,就是在證悟這個宇宙的法則。當每說一句話時,首先想想對別人有沒有傷害;每做一件事時,先考慮別人能不能承受的了。在先他後我的實踐中逐漸趨向並最終達到無私無我的境界。在生活中、在自己的生命中,讓自己整個身心遠離惡的包圍、進入善的圓容世界。經歷了的心靈徹底質變的過程,放下自我時反而會呈現給別人一個真正「完善」的自我。與人為善,會逐漸消除與周圍人的隔閡矛盾,淡化對物慾的執著,反而會體會到輕鬆快樂的人生。

這便是善的偉大:他是至尊又溫暖的宇宙根本規律——天、地、人共同遵循;他也是慈悲又洪大的能量——使萬事萬物生生不息。善哉、善哉、善善哉!

責任編輯:芬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3月12日訊】舞蹈《歸位》講述了善惡有報的道理。大幕拉開,兩位護衛天門的神正注視著天上和人間。這時舞台上一個人正在煉功,優美的動作緩慢、舒展。突然黑雲籠罩,竄上來四個背後帶有鐮刀錘子標記的黑衣人,殘暴毒打煉功人,直至把法輪功修煉者活活打死死。接下來電閃雷鳴,四個惡徒遭惡報。菩薩接引修煉人的生命上天,天女在曼妙的音樂下翩翩起舞,慶祝修煉人歸位。
  • 春秋時代宋景公在位時,楚惠王滅掉了宋國的近鄰陳國。而此時天上熒惑星(火星,主刀兵的凶星)侵入了心宿星的範圍,依當時星象的分野理論,心宿區對應的是宋國地區,因此宋景公非常憂慮,生怕上天會給宋國帶來災禍。
  • 為官做人之正道,應當以忠直公正清廉當作自己分內之事,若是為了以權謀私,則是心術不正。
  • 古語有云: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當歷史隨時光的河順流而下,風雲嬗 變後,中原大地已呈一翻新的氣象,芸芸眾生順應天道方能善莫大焉矣。
  • 春秋時代宋景公在位時,楚惠王滅掉了宋國的近鄰陳國。而此時天上熒惑星(火星,主刀兵的凶星)侵入了心宿星的範圍,依當時星象的分野理論,心宿區對應的是宋國地區,因此宋景公非常憂慮,生怕上天會給宋國帶來災禍。
  • 古人認為,人的命運與禍福,都是有因有果,一切取決於自己行為的結果,一切都逃不出天理的安排。然而天道佑善,常眷顧、幫助善良的人,使其做事有如神助。自古以來積德改運的例子不勝枚舉,以下是南宋的趙雄行善得報的故事。
  • 古語云「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有人因一念的誠善而得到福報,因天道佑善;有人因一念的邪惡,就明顯遭天譴罰,一切順吉逆凶的感應,就如同響之應聲一樣。
  • 人的靈感是個很有趣的話題,因為它能生花成更多的言論。於是,某個靈光閃動的瞬間,從「天道福善禍淫」亮起的那道光影,看到它的價值所在。
  • 高言高行高德純, 考識考智考善心。 必恭必敬必天助, 成道成功成聖人。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