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擺回搖:19世紀以來藝術教育的演變

談歐洲學院派繪畫習作的古典風格
文/卡拉‧萊桑德拉‧羅斯(Kara Lysandra Ross) 舒原 譯

[法]亨利‧儒勒‧讓‧若弗魯瓦(Henri Jules Jean Geoffroy,1853—1924),《順從者》(Les résignés),1901年作,布面油畫,110×150 cm,巴黎奧賽美術館藏。(藝術復興中心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76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續前文漫談19世紀學院派繪畫:政治與社會情境

在19世紀,無論是在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美國,還是西方世界的其它地方,藝術教育的性質和方式都和20世紀以至今天大部分學校所教導的藝術形成直接對比。

從學院派到現代派訓練的轉變,不是被藝術媒材或訓練方面的技術進步所推動,而是基於「藝術為何」的哲學理念的完全改變。

也由於這種藝術哲學理念的變化,學院式的訓練方法,連同掌握這些技巧的偉大藝術家,幾乎完全從20世紀學校所傳授的藝術和藝術史中被抹掉了。

不過,正如歷史進程中一再發生的情形,鐘擺會兩邊搖擺。大約自1995年以來,藝術教育界出現一種迅猛勢頭,即重新掌握經學院訓練的藝術家所運用的技巧,這種勢頭還在向當今的藝術教育體系做著回歸的努力;同時,藝術與收藏界對19世紀學院派作品的興趣也愈加濃厚——那畢竟是完全接受文藝復興經典的最後一個世紀。

這種學院派的訓練方法並未被視為業餘活動,它是一種生活方式,無所不包。

這種學院派的訓練方法在19世紀只是為那些想畢生奉事藝術的態度嚴肅的藝術家準備的,並未被視為業餘活動。它是一種生活方式,無所不包。這種嚴格訓練通常會是四或五年的全日制課程,前一兩年只教授素描。

[英]威廉‧愛德華‧弗羅斯特(William Edward Frost,1810—1877),人體骨骼素描習作,作於約1829年,紙上鉛筆,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藏。
[英]盧克‧菲爾德斯(Luke Fildes,1843—1927),石膏人體局部素描習作,作於1863年,紙上鉛筆。
[英] 約翰‧康斯特布爾(John Constable),男人體素描習作,作於1863年,紙上鉛筆。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藏。
學生們會先從構劃空間等簡單概念入手,所謂構劃空間,即確定想描繪的對象在紙張或畫布上的邊界,使之在開始繪畫前就占據合適的位置;之後是畫靜物形體素描,學習合理地呈現空間和光影;其後則是畫目測(sight–size)比例的素描,目測是藝術家使用的一種方法,用以確定在紙張上畫出的形象與看到的物象大小一致;然後過渡到畫石膏像的鉛筆或炭筆素描,此間會採用有自然灰色光影的三維物體,在消除色彩的複雜性之後,將其在紙張上轉換成精確的二維物象。

學生們在掌握以上技能之後,就會轉向畫解剖素描,包括畫肌肉和骨骼模型,以及人體寫生,此間,一般會有人體模特擺出長時間或短時間的姿態,供學生精細刻畫或完成速寫。

這一訓練不會停輟,直到他們掌握了正確繪製輪廓線的方法,輪廓線畫不對,形象就畫不對。

今天多數藝術學校的素描寫生課,模特擺長姿勢的時間是1小時,而在19世紀,模特擺一個姿勢會是數天、數週,中間有休息,但之後他們會恢復到同樣的姿勢,讓學生有時間完善自己的素描,強化對微細差別的洞察力。這一訓練會不會停輟,直到他們掌握了正確繪製輪廓線的方法,輪廓線畫不對,形象就畫不對。只有在掌握了素描技巧之後,學生們才被允許用油畫或其它顏料作畫。

到這時,學生需要重新學習他們在素描中已掌握的東西,但是用新的材料;同時也要理解一些術語,如色調(調和顏色,而不是用純色)、色度(色彩飽和度)等。他們也將學習薄塗法(scumble)和透明罩染法(glazing)的要領。薄塗法是在畫布表面塗刷一層薄薄的不透明顏料層,以使形象柔化而有質感;透明罩染法則是在乾燥的不透明顏料層上罩以透明塗層,通過光線的透疊效果,讓形體更有深度、更富麗厚重。

在19世紀剛起步階段,現代派的意識形態就開始批評畫室的課徒方法,因為他們注意到,學生們畢業時,其畫作看起來往往是一樣的。這被視作藝術家不能發自內心表達自己、必須調適到他人或老師標準的一種表現。

然而,當一種物象被準確地呈現出來時,它和描繪對象必然是一樣的。所以,當有人學會了這種技法,其完成的學生習作看起來自然頗為相似。只有在學習這些技巧之後,畫室或學院的學生才可以開始畫自己的原創作品、發展自己的風格。這一階段通常會在他們呈交畢業創作、辦畢業畫展的那一年開始,沒有此後數年的專業創作經驗,是難於完全實現的。

視覺美術中的學院式訓練是以技法為基礎的,就像在音樂課堂上傳授節奏、速度和音階,之後學生才具有作曲的基本能力一樣,通過學習紮實的技法、色彩理論、顏料技法和透視,學生可以拓展視覺表達能力,從而創造出獨特的藝術作品。藝術家不因缺乏必要的培訓和技能而在創作中受阻,這曾經被視作很重要的事。

本文是「19世紀繪畫」系列文章之一,閱讀全系列請點閱這裡

作者簡介:卡拉‧萊桑德拉‧羅斯(Kara Lysandra Ross),19世紀歐洲繪畫專家,現任藝術復興中心(Art Renewal Center,簡稱ARC)的首席運營官。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文作者卡拉‧萊桑德拉‧羅絲(Kara Lysandra Ross)為「藝術復興中心」的運營總監,也是一位19世紀歐洲繪畫史專家。在本文中,她以布格羅的兩幅聖母像為例,通過對比,展現了其對人體姿態和表情處理的豐富多變,及其表現視覺美感、真實感與微妙主題的深厚功力。值布格羅逝世110週年(8月19日)之際,大紀元得到授權和廣大藝術愛好者分享此文,在紀念這位古典油畫大師的同時,也希冀著更多的讀者做出發現:從古希臘、文藝復興至學院派這些帶來正向思維的美好藝術,才是人類應該回歸的藝術之路。
  • 那麼,什麼才是美術、文學、音樂、詩歌和戲劇呢?在各個領域中,人類都利用自然提供的材料(生活中的色彩、粘土、動作和聲音),創造性地結合或塑造成能達致溝通、負載意義的東西。縱觀歷史,能傳達思想、理念、信仰、價值觀和共同生活經驗的方式一個接一個地被人們發現。涉及視覺藝術時,現代主義者喜歡說:「為什麼要浪費時間來寫實呢?前人都做過了。」這就好像是說:「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寫東西呢?前人都寫過了。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 奧古斯特.羅丹,1840年出生於法國巴黎,被譽為繼米開朗基羅之後最偉大的雕塑家。他既是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塑家,又是現代主義時期的第一位雕塑家。
  • 拉斐爾.聖齊奧(意大利語:Raffaello Sanzio),本名拉斐爾.桑蒂(Raffaello Santi),畫家、建築師,1483年出生於意大利東北部馬爾凱省的烏爾比諾鎮。
  • 隨著股市像皮球一樣彈來彈去、房價持續走低、儲蓄利率跌至谷底,很多人都轉向藝術投資,寄望其成為更穩定的投資形式。藝術自身就是國際化貨幣,可以避免紙幣貶值帶來的財產損失。此外,藝術品是可因其美學和文化意義獲得欣賞的有形物品。人們可以魚和熊掌兼得。不過,在進入這一回報豐厚的領域前,還是有許多方面需要留意。
  • 近年來,古典寫實與當代寫實藝術正蔚然復興,16年前創辦於美國的「藝術復興中心」(Art Renewal Center®,簡稱ARC),而今已成為集結全球藝術界同好的權威平台。近日,就寫實藝術創作、教育以及很多讀者關心的藝術品收藏投資的話題,該中心首席運營官卡拉‧萊桑德拉‧羅斯(Kara Lysandra Ross)接受了大紀元的書面採訪。
  • 華人首位書畫鑑定博士葉國新教授,致力於藝術鑑定研究超過20年。8歲開始學習書法,12歲就開了個人畫展,學生時期更展現出對書法與畫作技巧的高度掌握力及天分,首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系展與畢業展國畫及書法雙料榜首的先例。葉國新為何從一個未來有無限發展可能的藝術新秀,轉而投身藝術鑑定領域?讓我們來看看他的故事。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