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傳」系列之十三:宇文化及

【奸臣傳】弑殺國君的宇文化及

作者:皇甫容
宇文化及才智昏庸,心地陰暗。他作為世事大局中的一枚棋子,在風雲板蕩的博奕下,最終以醜惡的行徑走完了卑劣的一生。(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702
【字號】    
   標籤: tags: , , ,

《隋書》末篇亂臣賊子傳,由宇文化及引領開篇。於家,他是貪婪驕橫的輕薄公子;於國,他是凶殘陰險的亂臣賊子。瓦崗軍首領李密想拿著棍杖追打他;在唐太宗眼中,他是個心藏凶惡,不思忠義的惡徒。長河滾滾,風雲翻轉,在一個時代的結點,宇文化及被推到歷史的風口浪尖。

有國士之遇  無國士之報

宇文化及是將軍宇文述之子。其人結交惡黨,縱情聲色,侵掠他人財貨,可謂無惡不做。他經常帶著家丁僕役,騎著高頭大馬、挾弓持彈,在眾人聚集的長安道上急馳狂奔。因此,城中百姓稱他是「輕薄公子」。

宇文述曾經參與廢太子楊勇的陰謀,擁立晉王楊廣為東宮太子。楊廣因而對宇文一家格外恩賞,並將長女南陽公主嫁給宇文述的第三子宇文士及。宇文一家攀上皇親,跋扈驕橫的化及常出言不遜,欺辱公卿百官。

宇文化及本性凶狠,貪婪成性。仗著父親和楊廣的權勢,胡作非為不遵法度。他多次收受賄賂,多次被罷官。但在楊廣的庇護下,他每次罷官不久,都會很快官復原職。

楊廣登基後,是為隋煬帝,宇文一家身為國士,世受國恩,在煬帝無道時,應當挺身勸諫,以報皇恩。但宇文家族陪煬帝下江南,君臣坐守江都,眼睜睜地看著大隋天下今天失一縣,明天丟一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

春秋時期,晉人豫讓作為智伯看重的家臣,為了替智伯報仇,數次刺殺趙襄子。趙襄子問他,為何非要漆身吞炭、忍辱負重,為一個已經死去多年的人報仇呢?豫讓說:「因為智伯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要用國士的態度報答他。」

人們常說:「國士之遇者,當須國士報之」。宇文化及及其家族身為國士,屢受煬帝寵信,卻沒有以國士的忠義臣節去報答國家。

密謀叛亂  弒殺國君

大業十二年,隋煬帝見天下大亂,就滯留江都,打算偏安江東,以丹陽(今江蘇南京市)做為新的都城。扈從御駕的驍果禁衛軍大多是關中人,他們跟隨煬帝久居在外,思鄉心切。武賁郎將司馬德戡統領上萬驍果軍駐紮在江都城內,當得知驍果軍士正在密謀叛逃,就暗中聯絡元敏、元禮、裴虔通等人,想趁機圖謀叛逆。

宇文化及之弟宇文智及得知此事後非常高興,就去見司馬德戡。宇文智及性情凶狠狂悖,好與人打架鬥毆。他所到之處,身邊都會聚集一群無賴之輩,姦污淫亂無惡不作。

智及看到有心叛亂的有數萬人,於是煽動眾人,要趁著機會行帝王大業,共享富貴。為了使陰謀順利實施,宇文智及和司馬德戡等人決定由宇文化及擔任起兵主帥。眾人分工去召集猛將,或去盜御馬,或去打點兵器。這些賊臣日夜邀約,明論叛計。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十日(另一說十一日)這天,陡颳風霾,天氣格外陰沉。當晚,司馬德戡帶領驍果軍從玄武門而入,裴虔通與元禮直入宮中搜捕。霎時,叛賊喊聲震天,一直殺到內殿。

宇文化及命令狐行達殺死煬帝。隋煬帝對他們說:「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怎麼能以利刃加身!」這些賊臣就用練巾縊死了煬帝。當時,在江都的宮中隋皇宗親、外戚,不分長幼都被誅殺,鮮血浸染宮廷。叛賊僅僅留下秦孝王的兒子楊浩,立為傀儡皇帝。

賊臣相殺  隋軍潰敗

江都政變後,宇文化及自封為大丞相,總理百政。他占據六宮,淫辱后妃。每天,他在帳中面南而坐,有人奏事,他都默然不答。

宇文化及率領十萬官兵啟程返回關中京都。行至徐州時,由於水路不通,他下令搶奪了二千輛牛車,把宮女珍寶全都裝在車上;而戈甲兵器,都讓軍士背著。由於道路遙遠,人困馬乏,三軍將士怨聲載道。

司馬德戡非常失望,暗自對人說,宇文化及昏庸陰暗,行大事必敗。司馬和宇文導師、尹正卿等人密謀,打算殺掉宇文化及。但因陰謀洩漏,司馬德戡等人反被宇文化及所殺。

瓦崗軍(隋末起義軍的一支)首領李密獲悉宇文軍隊缺少糧餉,就率領二萬兵卒阻擊宇文化及,遏制他的歸路。宇文化及軍糧用盡,向及郡尋求軍糧,又拷打東郡的官吏和百姓逼討糧食,東郡通守王軌憤而開城投降了李密。

李密與宇文化及在童山(今河南濬縣西南)決戰,李密隔著河水對彼岸的宇文化及怒斥其弒君之罪天地不容,人神共棄:「你本是匈奴的破野頭氏,父子兄弟享受隋室厚恩,累世富貴。主上又把公主下嫁你家,榮寵至極,滿朝找不出第二者。身為國士,應當以死報國,怎能眼看著主上失德,卻不敢以死進諫,反而率眾叛亂,大開殺戮,殘殺王室子孫,侮辱后妃,陷害無辜?」

李密有意招降宇文化及,要他歸附瓦崗軍。宇文化及瞪大眼睛,大喊不從。李密對他的隨從說:「這麼昏庸怯懦的人,還想謀圖帝王大位,我應當拿著棍棒追打他。」後瓦崗軍大敗宇文化及。隋軍潰敗,將士趁亂逃散。宇文軍大將陳智略、張童兒各率驍果軍叛歸李密。

改國號   流亡逃竄

此時宇文化及還剩下二萬人。屬下張愷和陳伯等人也密謀叛逃,因事情洩漏,被宇文化及所殺。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兄弟看著心腹離散殆盡,兵力日益銳減,絲毫沒有挽救的辦法。只是一味的相聚酣宴,沉湎聲色。每次酒醉後,兩兄弟都要挑釁打鬥,彼此埋怨憤恨。酒醒後,他們接著喝酒,就這樣麻醉自己。

宇文化及自知必敗,於是感歎道:「人生都有一死,何不當一天皇帝?」於是,命人鴆殺傀儡皇帝楊浩,在魏縣僭越皇帝大位,建國號許,建元為天壽,同樣設置文武百官。宇文化及僭越皇帝位,既無都城,也無府邸,帶著殘兵一路逃竄。他本想招誘一些盜賊入夥,但在途中遭到唐軍李神通和竇建德的軍隊雙面夾擊。最終,宇文化及被竇建德所殺。

宇文化及才智昏庸,心地陰暗。他作為世事大局中的一枚棋子,在風雲板蕩的博奕下,最終以醜惡的行徑走完了卑劣的一生。@

參考資料:

1、《隋書》列傳第三十五、第五十
2、《舊唐書》本紀第三下
3、《資治通鑒》隋紀七;唐紀一、二
4、《史記》刺客列傳

點閱【奸臣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隋朝末年,煬帝荒淫奢侈,勞民傷財,人民怨聲四起,地方紛紛起義反抗暴政。西元618年(隋大業十四年),李淵在長安稱帝,改國號爲唐,定年號爲武德。
  • 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出自《論語》的子路篇。魯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回答:「人們說:『做國君很難,做臣下也不易。』如果真能知道做國君的艱難,不就近於一言而興邦了嗎?」
  • 皇開國,天下歸心,終結了魏晉以來持續百年的板蕩格局。然統一治世不過曇花一現,隋煬帝修運河,溝通南北,為千秋後世創造福祉的同時,卻因不恤民力帶來現世的政治危機。大業七年,河南、山東的一場洪水,更沖蝕了隋朝的國祚天命,致使官民思變,揭竿而起。
  • 一位學士,見證三朝興亡,看盡花落雲舒。他走過每一座都城,親歷每一段時空,都留下了韻致深厚的傳說。他的面容看似瘦懦,似不勝衣,但性情剛烈,每論必及先王得失,必存規誡助益,憑藉刀筆之才、博聞之識躋身初唐功臣,被太宗讚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他曾得三朝君王的眷顧——陳文帝的庇佑、隋煬帝的累征、唐太宗的恩遇。木秀於林,這無限尊崇風光的人生,卻是風口浪尖的險途。或許有人欣羨,有人懷妒,但這位學士總是懷著清淡玄遠的心態,不為所動,並寫下史上第一首詠蟬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就是虞世南,名入十八學士榜,位列凌煙廿四公。
  • 煬帝即將乘水路巡遊江南,但因礙於天下洶洶,四海沸騰的局面,就採用宇文達的建議,藉口征遼的名義,實為巡幸江都。
  • 如果煬帝能聞過修德,進業蓄德,也不枉他天資異稟,也不至於落得身亡國破。一朝帝王早已魂飛霄野,千秋風雨也沖洗著隋皇的千秋鏡鑒,誰來彌合他滿心的遺憾,評述他未盡的功過?
  • 烽煙亂世,風雨江南,南宋王朝在萬方多難、百廢待興的年代艱難草創,一雪靖康之恥、北伐收復中原,成為趙宋子民義不容辭的使命。而真正的開國歷史,卻是一段南宋君臣不斷屈尊議和、自毀長城的悲辛時代。
  • 紹興9年初(公元1139年),心心念念的議和終於實現,高宗與秦檜等主和派大臣萬分欣喜,欲大赦天下、大擺酒宴以慶賀。此時憂國憂民的大將岳飛則上表直諫:「今日之事,可憂而不可賀,勿宜論功行賞,取笑敵人。」
  • 魯國衰敗之時,慶父應劫而生。他私通後宮,擅權專政,連續謀害兩位國君,導致民怨沸騰,最終求赦不果,抑鬱自殺。慶父亂政禍國,將社稷安危翻覆於手掌之間。這段歷史演變為後世帝王治國的一面鏡鑒,「慶父不死,魯難不已」成為後世千秋的治世警言。
  • 隋朝國祚短暫,經過「開皇之治」的短暫繁榮,又迅速陷入凋敝衰亡。探究其中的禍源,楊素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