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街的故事之九:電影本事,馬,與父親的詩(上)

作者:謝行昌
父親是正宗黃埔島六期騎兵科畢業的,曾受過嚴格騎訓。他愛馬,深諳馬性,還有一肚子的「馬經」──甚至還寫過一本「馬書」呢!(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52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2年01月07日訊】原則上,「電影本事」與「馬」是「八竿子都打不著」的兩個玩意兒,就像我幾年前那篇看似「沒頭沒腦」的「額上墳起的釣魚故事」標題一樣,您看倌得有耐性地看完全文再作結論,好嗎?

老規矩囉,講這故事還是得「話說重頭」。

1950年代初期,我們全家落腳在台灣南部,高雄縣鳳山鎮的黃埔新村。那時候,高雄五塊厝的「衛武營」還是陸軍二軍團(大概是現今之八軍團)之總部,方圓五十公里內,少說也駐紮有兩個師的陸軍戰鬥部隊,還有好幾所軍事院校,再加上聯勤的兵工廠與被服廠等,當年的「六十萬大軍」,可能有四、五萬以上的陸軍人員就在鳳山鎮附近工作,所以每逢週末與假日,滿街熙來攘往的,都是穿著草綠色軍服的陸軍人員,他們除「瞎拼」外,多半是在夜市裡逛逛,或是看場電影。

軍人出來閒逛,穿著便服不是比較「自在」些嗎?幹嘛披著一身「老虎皮」呢?原因十分簡單,穿著軍服的人到處有「半價」優待,包括電影票與公車票在內。

您或許會追問,那麼高雄縣、市的海、空軍人員都去那兒啦?哦,他們分別在左營與岡山,三軍人員通常是「河水不犯井水」的,鳳山街頭確實很少見到穿白色(海軍)或是藍色(空軍)制服的軍人。

那時候的鳳山鎮上有三家電影院(鳳山,南台與文山戲院),南台戲院好像是以演歌仔戲為主,戲院前是鳳山最熱鬧的夜市之所在,所以人潮較洶湧,但以一般設備而言,中山路上的鳳山戲院之座位,與放映與音響效果最佳,而且經常投軍人之所好,演些「戰爭片」與美國的「西部片」。就是因為戲院生意興隆,幾年後,鳳山還增添了一間設備更新穎的東亞戲院,號稱是全台第一家座位為階梯式的戲院呢!

二次大戰後的美國好萊塢,拍了一大堆炫耀白人「西部開拓史」的影片,也就是現在被罵到「臭頭」的騎兵隊大量屠殺「紅番」之電影﹝原則上美國電視已禁止其重播﹞,那些為保衛家園抗拒白人殖民者侵佔的印第安人,以近乎原始的茅箭武器,拼死對抗使用步、機槍的美國騎兵隊。英勇的印第安人在數不清的大、小戰役中幾遭滅絕,而在那些電影中,他們居然都被醜化為十惡不赦的妖魔,是眾矢之的。

當年的外語影片中還沒有中文字幕,大概全台灣也沒有幾個觀眾「聽」得懂美國影片中之對話,遑論劇情呢。所以台灣之影片代理商就發明了「電影本事」這玩意兒,它通常是一張大約六吋乘八吋的薄紙,上面印有幾百字的劇情簡介,當然也會加上一些商業小廣告,「電影本事」是隨票免費附送的,讓觀眾們在電影開映之前先「惡補」一下劇情,免得花錢看電影還看得個「霧煞煞」。

「電影本事」的美國原版當然是英文,我後來才知道,替美國影片代理商翻譯「電影本事」,是父親賺「外快」的方式之一,也不知父親是打那兒得來的「情報」,找到這翻譯「電影本事」之機會,薪酬雖不高,大概每次只能拿到新台幣五十元(當時美金與台幣是一兌四十),不過當時(1950年代初期)之物價也低,這區區五十元還是可以派上一點用場的。

「外快」是我父親的私房錢,勿需「歸公」,所以每次領到錢後,除了花五塊前買一張當月的「愛國獎券」之外(好像從未中超過十元之獎),就是帶我們兄弟倆去中山路上的那家「文友書局」看書、買書,家中那堆兒童月刊,主要是「學友」與「東方少年」雜誌,就是這樣屯積起來的。日後我父親職責繁重,沒閒賺「外快」時,這兩本兒童月刊還是會繼續給我們兄弟倆訂購的。老實說吧,這兩本兒童讀物的內涵,比那本讓我背得暈頭轉向的國文課本要精彩得多啦!

除翻譯薪酬之外,讓我父親最得意洋洋地是,還可以附帶拿到幾張該電影代理商之「招待券」,帶著全家去看免費電影。翻譯「電影本事」當然不是我父親的「獨家生意」,我也搞不清楚父親總共翻譯過多少「電影本事」,不過有那麼一、兩年的時間,我們全家確實常用電影代理商寄來的「招待券」去看免費電影的。

在進戲院前,父母親通常會給我們兄弟倆一人買一包熱騰騰的水煮花生,有的時候是買魷魚絲或鹹酥花生等。老實說罷,對我們兄弟倆而言,電影劇情與演員之演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包讓我們垂涎欲滴的零食。

電影商提供的「招待券」,限定只能看他們代理進口的外語片,那時連我老哥都才只有十歲左右,弟兄倆當然看不懂那些「文謅謅」的文藝愛情片,真正有興趣看的是「動作片」,尤其是「騎馬打仗」的「西部片」,劇情簡單易懂,且千篇一律都是印第安「壞蛋」,被騎兵隊的「好人」追殺,當「壞蛋」們在一串串槍聲中紛紛倒下時,包括我們弟兄倆在內的電影觀眾們,一定會幼稚不堪地在戲院中大聲地鼓掌叫好。

或許是因為我父親是一些「電影本事」的翻譯者,早已知道結局,所以看這種電影時,他的注意力是集中在「馬」與「馬術」身上,一面看電影,還一面當場跟我們兄弟倆盛讚印第安人那不用鞍具,靈活地一躍上馬背,在馬上揮斧、彎弓射箭的英姿,我們當時還不以為然地提醒父親,那些印第安人可是大「壞蛋」耶!

如今歷史早已認證,真正的「壞蛋」是那些「開疆拓土」的白人殖民者,他們以優勢武力,強奪原屬印第安族的北美洲,戰敗的印第安人被驅趕到現在被美言為「印第安國」的各「印第安保留區」,那些名為Indian Reservation的地方都是鳥不生蛋的窮鄉僻壤,當年四周還被武裝的騎兵隊員嚴密看守著,印第安人沒有進出之自由,一舉一動都需要得到當地的騎兵隊單位之許可,否則當場格殺勿論!您可以想見,這「印第安保留區」與惡名昭彰的二戰「戰俘集中營」,其差別真的不太大。

好吧,替可憐的印第安人小小地出了口氣後,也該講講我父親為什麼看「西部片」會看「馬」與「馬術」看得那麼地「走火入魔」,他與「馬」又有何緣份呢?

那是因為父親是正宗黃埔島六期騎兵科畢業的,曾受過嚴格騎訓。他愛馬,深諳馬性,還有一肚子的「馬經」──甚至還寫過一本「馬書」呢!

父親於1930年至1934年於英國桑赫斯特軍校留學時,在圖書館裡見到一本英國的「馬術經典」,細讀之後,覺得應該將之譯成中文傳回中國,乃利用課餘時間逐字翻譯完成。返國後,父親在擔任陸軍騎兵學校教官時,與他的黃埔六期騎兵科好友胡序荃(日後在台灣曾擔任過陸軍官校少將教育長)合作,以較通俗之文字(父親的文字與用詞比較「文言」,可能是與他幼時之私塾教育有關),將原稿稍事整理之後,於1935年以「馬事指針」為名出書,陸軍騎兵學校立即將之列為騎校教科書之一。

時隔久遠,這本中譯之「馬事指針」只能在網路上查詢到原作者是蒂密斯,譯者是謝肇齊與胡序荃,其英文原名等都暫不可考,冀望有「知其底細」的讀者能提供我消息。這本書在海峽兩岸已不知重印過多少版了,記得在鳳山家中曾見過這本父親翻譯的「馬事指針」,但現已不知所終,好可惜。

順便一提,到台灣以後,胡序荃將軍的一家八口,也住在鳳山鎮的黃埔新村裡,他們家在東五巷,我們則住西一巷,相隔僅幾十公尺而已。胡家的「老五」胡平生,是我的小學同班同學,平生兄日後考進台大歷史系,畢業後就留在系裡做教研工作,由助教一路做到系主任,是台灣頗具學術地位的中國歷史學者之一。◇

【謝行昌,202112月完稿於美國德州】

(點閱【松街的故事】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母親與松街的緣份很深,在松街與奧克塔維亞街(Octavia Street)交叉口的一棟老人公寓裡,一住就是三十年,她的療養院與公寓都在松街上,相距僅五個街口(Block)而已。自幼就有非常獨立性格的母親,一直堅持獨居,還好,安家於舊金山的哥嫂與家人們會常去看望她。我則遠在德州,只是每年去探望她老人家一、兩次而已。
  • 母親離世前,在松街療養院的那半年期間,堅決不肯見訪客,她老人家的理由是,「形容憔悴,見不得人」,所以被我們兄弟倆擋住的親朋好友不在少數。母親在大約25歲時,曾被電影界聞人袁叢美(日後的中影公司總經理)相中,力邀她去重慶的中國電影製片廠試鏡,可以想見她老人家當年之豐采。
  • 前幾個月,母親生前摯友陸素影的孫輩,自大陸寄來一張當年青島女中游泳隊的老照片,這是我手中現存,年代最久遠的母親之照片(應該是攝於1935年左右)。
  • 1992年開春後,我思親情切,將父親接來達拉斯小住了三個月,正就讀高中的培德與達兒兄弟倆,得以在爺爺的有生之年,有與他老人家相處的機會。
  • 每當父親回憶童年往事時,那神情豈是用「落寞」兩字可以形容的。我趕緊扶著父親回房,岔開話題。他老人家是曾歷經過那動亂「大時代」的億萬中國人之一,發生在他們那一代的,不堪回首之往事,豈止有一籮筐,愈講會愈難過。
  • 小小辣椒,不但開胃,還有保健功效。(Shutterstock)
    身為客家人的父親,娶了母親這「湘女」,幾十年之後口味也漸漸重了起來,有時候在龔家吃飯,父親會故意開玩笑地「嫌」某某菜不夠辣,龔伯媽當場二話不說地回廚房,搬出她的「法寶」,一罐她特製的「極辣」辣醬(八成用的是印度鬼椒),一面遞給我父親,還一面用她老人家的貴州話,「咬牙切齒」地碎碎唸著──「辣你不死」,常把一桌子客人給笑翻。
  • 九舅公范新懷自幼品學兼優,是北洋交大(現今兩岸各地所有交通大學的共同「始祖」)電機工程系第一屆畢業生,畢業數年後(大約是1933年),在調到山東青島市擔任電信局工程師時,就將父母接到青島奉養。
  • 九舅公是家中長子,在我母親的成長歲月中是她的主要「靠山」之一,在親情上,她本就相當依賴這位舅舅的。當范新懷得知甥女在北平遭他姐夫﹝我的繼外公﹞冷落時,立即挺身而出,表態願意供她一直到讀完大學。所以我母親在北師大女附中讀完高一之後,立即奔赴青島,在自己外公、外婆與九舅之照應下,畢業於青島女中高中部。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 神韻交響樂團演出的西方交響樂曲,經常有有十分貼心的安排,樂曲的選奏也極富巧思,不論觀眾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響樂,在精采的樂音引領下,總會體驗到層層的驚喜與無盡的感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