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讀唐詩】羌笛何須怨楊柳 為何春風不度玉門關

作者:踏雪飛鴻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是唐詩七言絕句的壓卷之作。(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45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作黃沙直上白雲間」)

在唐詩排行中,王之渙的這首七言絕句《涼州詞》高居第三名[1] ,第四名的《登鸛雀樓》是他的五絕作品。出類拔萃的詩作,每一首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白雲彩霞自來去,各展氣韻風流。《涼州詞》在近代和現代的文學史教材中都留名,爭鋒唐代七絕的壓卷詩。《唐詩訓解》說此詩「句奇,意奇」,此詩的意象與氣韻究竟出「奇」在何處?

【白話賞讀】
滾滾黃河奔騰,奔到遠方上了白雲間,
(一望無際莽莽黃沙直上白雲間,)
白雲間一座孤城盤固在萬仞高山間,控制八方戍守邊塞。
羌笛呀羌笛,何須哀怨(吹奏)《折楊柳》傷別離呢!
莫望春風,春風年年吹,吹不到玉門關呀!

七絕壓卷   王之渙《涼州詞》

這首詩從情到景都開展了奇特的視野與擬人化的敘事手法,神思飛揚,壯采深情,奇景撼人,情味亦奇。

本詩第一句有兩個版本,黃河遠隔玉門關有千里之遙,歷來各家詮釋本詩在「黃河」與「黃沙」之間爭執不下。莫管是「黃河遠上白雲間」的意象,或是「黃沙直上白雲間」的氣象,都挾著莽莽直上天際的氣勢,一展沙、河的雄奇豪壯。

「黃河遠上白雲間」的意象雄奇壯闊。(Shutterstock)

玉門關在河西走廊南北山之間[2],唐《通典‧邊防九》記載玉門關,「關右暨於流沙,騷然無聊生」。戍邊孤城映帶萬仞高山,荒莽孤絕,動人心魄。

觸景敘情,詩人從廣闊無邊的大手筆轉入細膩深情的擬人法來抒懷。一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不說別離曲《折楊柳》湧現戍邊將士的離愁別恨,反過來勸慰羌笛(邊塞將士、吹奏之人的化身)不要怨離別歌的哀傷幽怨。全詩不說「征人」,一笛代言斂而不露的征戍苦情,風致絕人;託言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人瀟灑曠放的絕唱千年迴響。

《詩法易簡路》評本詩:「神韻格力,俱臻絕頂。不言君恩之不及,而託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為得體。」讚揚本詩的神韻、格調、氣勢都達到了絕頂極致;借物託言,投射心意的手法非常得體。羌笛吹奏折楊柳歌,春風不來,音有盡而意無窮,給予後人無限想像的空間。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Shutterstock)

【為何春風不度玉門關?】

玉門關是中原出塞必經關塞,出關後往西域有中道、南道和新道。漢代時,玉門關遠置於敦煌西北一帶。據中國氣候紀錄,常年裡,敦煌春天(3〜4月)累計的降雨量不足5公厘(0.5公分),而位於關內的西安則為45公厘。春天時,氣溫雖然轉暖了,然而降水偏少、空氣乾燥的玉門關,卻難見鬱鬱蔥蔥的盎然景象,難覓柳綠花紅的明媚春色。「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景象對比中原的多姿多彩,玉門關的春天顯然乾燥荒瘠。

這首《涼州詞》[3]是盛唐的《出塞》詩,雄邁出奇,淡化傷別離愁,超然絕壯,歷來被譽為唐代邊塞詩中的名篇。明代王世懋(王世貞之弟)將此詩與王翰《涼州詞》共列為唐詩七言絕句的壓卷之作。(見《藝圃擷餘》)

【詩人身影】

王之渙(公元688〜742年)字季凌,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在他高祖時遷至絳郡(今山西新絳)。王之渙自幼聰穎,弱冠就能作詩文,「少有俠氣,所從遊皆五陵少年,擊劍悲歌」,後來改變原來的遊俠志向作為,努力求學攻文,十年後名聲遠揚,結交許多盛唐名士。

最初他以家族門蔭登仕途,調補冀州衡水主簿,後來遭人誣構,拂衣去官,悠遊山水,十五年間足跡踏遍黃河南北。黃河的萬千氣象,飛越入詩。開元末,他在親友勸說下補官職文安郡文安縣尉,以清白著稱。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卒於任所。

王之渙工於詩文,詩情致暢雅,尤其擅長邊塞詩,聞名一時。他與邊塞詩人高適、王昌齡交遊、唱和,名動一時。他們的新詩一出,往往就被當時樂工製成歌曲。唐代薛用弱《集異記‧卷二》記載了一則王之渙和王昌齡、高適在酒樓(旗亭)適逢梨園伶人樂官聚宴,詩人一時起興,藉由三人被唱的詩歌誰多,來比較詩名高下,留下「旗亭畫壁」的助興趣談。

靳能寫王之渙的墓誌《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誌銘並序》說他「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嘗或歌從軍,吟出塞,皦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讚美王之渙志氣昂揚,真個卓越豪邁、謀略遠大的奇才。他作從軍出塞之詩歌,傷離的情思,訴盡皎皎關山明月之情,征戍的悲壯,流露蕭蕭易水之寒,得到樂府傳唱,廣為流行。

玉門關今昔

玉門關是通往西域的要道,在古代出塞戍邊歷史上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因而在出塞詩中常現關名。玉門關,關址在時光推移中幾度變遷,最早設立於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前後),當時建關在嘉峪關石關峽,作為輸入西域玉石的關道而得名。

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玉門關西遷至敦煌西北一帶,這是歷史上玉門關最西的位置。到了東漢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4年),玉門關東遷到瓜州(近甘肅酒泉),一直延續到唐代。

盛唐王之渙《涼州詞》作於開元年間(八世紀前半),當時河州敦煌道猶能「歲屯田,實邊食」(《太平廣記‧東城老父傳陳鴻譔》)。

到了北宋仁宗景祐三年,西夏占領河西走廊後,玉門關就失去中原通西域的關卡作用了。玉門關在征戍上發揮汗馬功勞,前後寫下1100年的歷史。

結語

王之渙《涼州詞》神思飛揚,壯采深情,奇景撼人,情味亦奇。作者慷慨倜儻的才氣躍然紙上。整首詩的雄奇豪壯的意象與氣韻,轉化幽怨為曠達的灑脫,與詩人不凡的氣度互為映襯,輝映唐詩的天空。

註釋:

[1] 唐詩排行指標包括:收入古今選本、受到歷代評點、當代研究文章篇數、文學史錄入次數、網路連結等的總合次數。排行榜參見《必讀唐詩100大》(王兆鵬等著,台北:聯經,2014年版)。

[2]據唐道宣《釋迦方志》,「……涼州,東去京師二千里。從涼州西而少北四百七十里至甘州,又西四百里至肅州,又西少北七十五里至故玉門關,關在南北山間。又西減(*即向東)四百里至瓜州。」

[3]《涼州詞》是樂府詩題,描寫河西走廊一帶風土人情的樂歌,也叫《出塞》《涼州歌》,屬於橫吹曲辭,本詩中的「羌笛」就是橫吹樂器,笛音悠揚,幽微露悽怨。涼州是漢武帝時所置,因此地處西方,常寒涼故稱涼州,領十郡。曹魏時分河西為涼州。唐代時涼州管轄地包含河西走廊,屬於隴右道,州治在今天的甘肅武威一帶,是絲綢之路出塞必經的重鎮。

─點閱【愛讀唐詩】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