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西醫研究證實:中藥吳茱萸湯可改善偏頭痛

文/李家維、王佳宜

西醫研究實驗證實,中藥吳茱萸湯可緩解偏頭痛。(大紀元製圖)
人氣: 309
【字號】    
   標籤: tags: , ,

偏頭痛頑固難治,目前的醫學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但中國的首都醫科大學去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中藥吳茱萸湯可緩解偏頭痛,減少發作頻率。這也證實了古代中醫對此藥的認知。

2022年1月10日,首都醫科大學龔慕辛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中藥吳茱萸湯改善偏頭痛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醫學》(Phytomedicine)上。題目為《吳茱萸湯通過調節患有慢性偏頭痛的實驗鼠的中樞和外周5-羥色胺以改善其痛覺敏化》(Wuzhuyu Decoction relieves hyperalgesia by regulating central and peripheral 5-HT in chronic migraine model rats)。

研究報告指出,慢性偏頭痛(chronic migraine)是一類以反覆發作的偏側性、搏動樣頭痛為主要症狀的神經性疾病,發病機制與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和5-羥色胺(5-HT)紊亂導致的痛覺敏感相關。

目前臨床尚無有效治療藥物,常用的曲坦類藥物以緩解偏頭痛為主,通過外來的藥物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與中樞神經5-HT1B/1D受體結合,促進顱腦血管收縮和抑制疼痛相關的神經肽物質釋放,但長期使用易產生藥物耐受,過量使用還可導致藥源性頭痛的發生。

研究團隊在炎症湯(英文縮寫IS,是用於動物實驗中,用來創造偏頭痛模型的有機混合物)所致慢性偏頭痛大鼠模型中,發現中樞和周圍神經5-HT均下降,在給予吳茱萸湯後,不僅升高中樞神經的5-HT,還可以通過升高結腸中色氨酸羥化酶、5-羥色氨酸以及腸嗜鉻粒蛋白A和5-HT陽性細胞數,促進5-HT合成並釋放進血液中,使周圍神經對中樞神經產生間接調控作用,5-HT與神經軸突上的5-HT受體結合,間接降低CGRP釋放,從而抑制慢性偏頭痛的痛覺敏感化。

研究結果發現,吳茱萸湯治療慢性偏頭痛,具有促進神經傳遞物質合成,從而影響三叉神經CGRP釋放、降低痛覺敏化的間接作用途徑。

其實,早在中國東漢時期,名醫張仲景在其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就有「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的說法,認為吳茱萸湯可溫中驅散身體的寒氣、濕氣,抑制濁陰上逆而致的頭痛。

中醫認為頭痛的成因是因為氣淤、血瘀,「氣、血」是中醫理論中,人體內所運行的物質。

中醫學「氣」的概念,源於中國古人對人體生命現象的發現。中國古人智者通過對人體自身某些顯而易見且至關重要生命現象,如呼吸時氣的出入、活動時隨汗而出的蒸蒸熱氣等觀察,發現氣是人體內活力很強運行不息極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基本物質之一。氣運行不息,推動和調控著人體內的新陳代謝,維繫著人體的生命進程。氣的運動停止,則意味著生命終止。

「氣」的運作跟周遭環境息息相關,人的情緒、飲食、生活習慣、甚至是人際關係等等各方面都會影響這些物質載身體的運行,若是淤塞在身體的某處,就會引起各種病症。

吳茱萸湯的主要成分有吳茱萸、人參、生薑和大棗。

吳茱萸,調理肝、脾、腎的經絡,可溫胃、止嘔,疏肝止痛,溫腎止瀉,為主藥。

人體内「經絡」系統負責輸送全身的「氣」與「血」,這些輸送物質在體內循環,使身體中各個組織與器官保持平衡與穩定。當經絡系統出現阻塞不通時,則影響物質輸送,使「邪氣」(各種產生病變的因子)侵入,此時人體就會開始出現異常病變。

人參,補元氣,還能平衡吳茱萸的熱性;生薑與吳茱萸相同,能溫胃,加強主藥降逆、止嘔、散寒之作用,「降逆」就是把逆上之氣降下來的意思,比如打嗝、反胃等等就屬於中醫說的逆上之氣。

大棗,既能緩和吳茱萸、生薑的燥性,又幫助人參發揮滋養補氣的效果。燥是指乾燥,就是指人體內的水分不充足,或者這些水分代謝不良,造成身體某些部位缺水。

日本中醫師何霞2022年12月31日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偏頭疼不是單一的狀況引起的,傳統的中醫療法,包括針灸,都能起到較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

她說,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起居有規律,睡眠充足,放鬆心情等;食物方面要減少攝取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再配合適當的運動改善體質,這樣也能預防偏頭痛反覆發作。◇

責任編輯:林可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