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艾克斯大教堂:與眾不同的哥特式教堂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編譯
艾克斯主教座堂(Aix Cathedral)的西側立面為哥特式,擁有精緻的雕刻和華麗的裝飾細節。整個外觀還融合了多種建築風格,包括羅馬式石牆、頂部有尖塔的淡黃色扁平矩形扶壁(buttresses)等,皆與正門中央的建築結構形成鮮明對比。(Sergey Dzyuba/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33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艾克斯大教堂(Aix Cathedral),又稱「聖救世主主教座堂」(the Cathedral of the Holy Savior)(Cathédrale Saint-Sauveur),位於法國南部迷人的普羅旺斯艾克斯(Aix-en-Provence)市中心。

數千年來這裡一直是神聖之地。傳說最早是一座多神教神殿,後來變成古羅馬神廟,最後成為基督教教堂。根據基督教傳說,艾克斯的第一任主教聖馬克西米努斯(St. Maximinus of Aix)在原址建造了一座禮拜堂(chapel),專門供奉耶穌基督。禮拜堂在隨後幾個世紀中遭到毀壞。現今的主教座堂在12世紀時才取代禮拜堂。而艾克斯大教堂歷時近200年才完成,造就今日呈現的各式建築風格。

艾克斯大教堂主要是哥特式建築,但也有古羅馬、羅馬式(Romanesque)和巴洛克風格等設計元素。教堂西側立面是哥特式設計,有精緻的雕刻和華麗的裝飾細節。整個外觀融合多種建築風格,包括羅馬式(Romanesque)石牆、頂部有裝飾尖塔的淡黃色扁平矩形扶壁(譯註1)(buttresses)等,皆與正門中央的建築結構形成鮮明對比。

仔細欣賞教堂西側的立面和鐘樓,山牆(譯註2)(gable)的設計位於正門中央立面半月楣(譯註3)(tympanum)上方。 白色石材立面頂端裝飾有哥特式欄桿(Gothic balustrade),欄桿上有一立面中心裝飾,即尚‧波米爾(Jean Paumier)設計的大天使聖米迦勒(St. Michael)雕像。正門左側有一座八角形的鐘樓高約210英尺,與其它至少兩座塔樓的哥特式教堂不同,艾克斯大教堂只有一座。

艾克斯大教堂的大門採哥特式華麗風格(the Flamboyant Gothic style)設計,是晚期哥特式建築形式,其特點是以工藝和裝飾元素點綴。紅色胡桃木門的兩側各有三座使徒雕像。兩扇門中央的柱子上刻有聖母子(the Virgin and Child)雕塑。門的上方是半圓形彩色門楣。

山牆位於入口中央立面半月楣上方。白色石材立面頂端是哥特式欄桿,欄杆上以大天使聖米迦勒雕像作為立面中心裝飾。立面左側有一座八角形鐘樓,高約210英尺。(Telly/Shutterstock)
艾克斯大教堂的大門是晚期哥特式華麗風格(the Flamboyant Gothic style)設計,以工藝和裝飾元素點綴。紅色胡桃木門的兩側各有三座使徒雕像。兩扇門中央的柱子上刻有聖母子雕塑。木門上方是半圓形彩色門楣。(finaeva_i/Shutterstock)

大教堂內部最古老的特色是洗禮堂的圓形大廳(baptistery rotunda),它的年紀甚至比教堂本身還要老700年左右。洗禮堂建於五至六世紀,是該地區古老的洗禮堂之一,裡面有一個八角形水池(octagonal basin)和八根大理石與花崗岩柱子,其歷史大致可追溯至曾位於此的古羅馬神廟。大教堂南面是11世紀的羅馬式風格。北面具有17世紀的巴洛克元素。令人訝異的是,這些對比元素竟也巧妙地融合成獨特的整體。

艾克斯大教堂的室內結構與眾不同。 其它的大教堂通常只設有一個中殿(the nave),而艾克斯大教堂卻在過去幾個世紀中,以不同建築元素設計了三個中殿。位在中央的中殿為哥特式風格,其拱頂石(the keystone)高度約66英尺,低於其它法國哥特式教堂。

通常大教堂只有一個中殿,而艾克斯大教堂與眾不同,設有三個中殿,且各有不同的建築元素。拱頂石(keystone)也較其他法國哥特式大教堂低,高度約66英尺。(travelview/Shutterstock)

中央中殿的左側有另一小型巴洛克風中殿,採路易十五風格建造、有一個很漂亮的「綠色和金色」管風琴外箱(organ case),由尚-埃斯普利特‧伊斯納德(Jean-Esprit Isard)製造。管風琴外箱以松木製成,儘管樣式可追溯至1745年,但直到1855年才安裝樂器。出於美觀與對稱考量,正對面的使徒書信牆(the Epistle Wall)上,也配有另一座相似的管風琴外箱,但裡面沒有安裝樂器。

中央中殿的左側有另一小型巴洛克風中殿,採路易十五風格建造、有一個很漂亮的「綠色和金色」管風琴外箱(organ case)。(Celli07/Shutterstock)

「聖拉撒路禮拜堂」(The St. Lazarus Chapel)位在大教堂裡的一角,掛有尼古拉斯‧弗羅門(Nicolas Froment)在15世紀創作的三聯畫《燃燒的荊棘》(the Triptych of the Burning Bush)。畫裡描繪聖經《出埃及記》(the Book of Exodus)中燃燒的荊棘,以及端坐其上的聖母子。

「聖拉撒路禮拜堂」掛有一幅三聯畫《燃燒的荊棘》,描繪聖經《出埃及記》裡燃燒的荊棘,以及端坐在荊棘之上的聖母子。(travelview/Shutterstock)

大教堂的南側是12世紀的羅馬式迴廊(the Romanesque cloister),位於古羅馬廣場遺址上。廊台上有細長的柱子,上方有圓拱頂著,俯瞰著方形花園。迴廊的每個角落都雕刻著聖經場景或象徵四位福音傳教士(馬太、馬可、路加、約翰)等圖樣的裝飾,例如馬可與獅子。

12世紀的羅馬式迴廊位於大教堂南面的古羅馬廣場遺址上。廊台上有細長的柱子,上方有圓拱頂著。迴廊各個角落都雕刻著聖經場景或象徵四位福音傳教士(馬太、馬可、路加、約翰)等圖樣的裝飾。(Amy Corti/Shutterstock)

譯註:
1.扶壁 (Buttress),一般與牆體同時施工,斷面為方形、矩形或其它形式,常為下大上小。哥特式教堂的扶壁一般凸出許多。扶壁常用於承重牆、擋土牆、擋水牆等牆體。建築師將其修建在主牆和外部牆壁之間以減輕主牆所承受的壓力,增加建築的安全性。
2.山牆(gable),裝飾性牆面,又稱三角牆,是相交屋頂斜坡兩端之間三角形的牆部分。
3.半月楣(tympanum)或稱三角楣,由石材或磚石構成、由拱券所框圍的建築元素,經常會以門楣作為支撐。半月楣常設置於門的上方,也可能出現於窗戶或拱廊,以雕刻或彩繪裝飾加以點綴。

原文:Aix Cathedral: France’s Unusual Landmark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位國際自由記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施洗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說道:「看哪,神的羔羊,背負世人罪孽的!」(約翰福音 1:29)。基督教藝術經常用羔羊來描繪基督。
  • 馬德里王宮(Royal Palace of Madrid)位於西班牙首都中心,可說是西班牙王室傳統的代表。這座宮殿來自18世紀中葉改建古老的摩爾人堡壘(Moorish fortress),呈現法國巴洛克與新古典主義風格,佔地超過100萬平方英尺,擁有近3,500個房間。王宮是西班牙王室的官邸,至今仍用於國家慶典。馬德里王宮以躋身歐洲最大宮殿之一而聞名。
  • 當我告訴別人我還在用書信與朋友聯絡時,大多數人都覺得那是一種雅興,好像我們只是喜歡那些漂亮的羊皮紙和羽毛筆。平心而論,我確實喜歡使用漂亮的信紙和蠟封,但這並不是我最重視的因素。我認為,手寫信這種傳播媒介是數位訊息無法比擬的。
  • 《青銅騎士》,由葉卡捷琳娜大帝訂製,用來宣示她暨俄羅斯末代沙王及第一位帝王彼得大帝(1672—1725年)之後成功地統治了俄羅斯。彼得出生後一個世紀,這位新登基的女王不僅展現對前任帝王高度的敬意,更藉此鞏固自己身為俄羅斯偉大統治者的地位,在雕像上題詞「葉卡捷琳娜二世向彼得一世致敬,1782年」。
  • 「馬」對人類的貢獻也許更甚於其它動物,馬協助人類維持生存、繁榮以及征戰沙場。馬也提供我們運輸、犁田耕耘、機械動力,甚至跟我們勇敢地衝鋒作戰。
  • 遊客不僅能在凡爾賽宮「戰馬輝煌—人類文明的重要夥伴」(Horse in Majesty—At the Heart of a Civilisation) 展覽中欣賞到克雷格的畫作與騎馬藝術,還可以從三百多件跨越1500到1800年代的藝術品中看到輝煌的歷史,甚至還能欣賞到罕見的馬術或騎兵盔甲。
  • 波士頓美術館最近整修完成的展廳展出150多件、跨越4,000多年歷史的珠寶,主題:「超越輝煌:聚焦館藏珠寶」(Beyond Brilliance: Highlights from the Jewelry Collection)。這些珠寶述說著從遙遠的過去到現在,關於愛情、戰爭、死亡、全球貿易、政治、科學與藝術的故事。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 政治動盪和反戰的焦慮,或許是現代藝術普遍給人醜陋之感的兩個原因。然而,在激進政治的熾熱表象之下,如達達主義等藝術運動還隱含著更為陰暗的深層意涵:它們視覺化地傳達了後現代哲學,即虛無主義、非存在論(nonbeing)和生命無意義的觀念。畢加索筆下的人物形象支離破碎,反映了現代人在拋棄傳統真理觀之後所體驗的意義與秩序的崩解。
  • 「科尼什藝術村」(Cornish Colony),是美國早期數一數二的藝術村。藝術村的中心是聖高登斯的住所與他後來建造的工作室。這個地方現在是「聖高登斯國家歷史公園」(Saint-Gaudens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所在,由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管理,想了解美國的歷史、藝術和大自然,這個風景如詩如畫的藝術村再適合不過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