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71年,建造一座大歌劇院(the Grand Opera House)需要10萬美元,這個金額的確龐大。這棟四層樓建築物的外觀和內部裝潢是特拉華州威爾明頓(Wilmington, Delaware)居民從未見過的。巴爾的摩建築師托馬斯‧迪克森(Thomas Dixon)以法國第二帝國風格設計這棟建築,其中華麗的意大利式鑄鐵立面,由19世紀的一間建築鐵工廠「費城羅耶兄弟」(Royer Brothers of Philadelphia)打造。
大歌劇院的正門外觀令人憶起舊時代,裝飾性實木門上的玻璃上刻有歌劇院的名字,兩旁還有非常獨特的上了漆的鑄鐵雙柱。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是與1871年當時相似的建築外觀。例如,弧形售票口、裝飾性人造圓柱、拱形售票窗,以及與禮堂內同款的玻璃球形黃銅吊燈。節目海報展示在有裝飾性簷口線板的玻璃櫃裡。
大歌劇院的禮堂可容納一千四百多個座位,公認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全美第三大舞台。近期禮堂已重新裝潢,可容納達1,208人。走進歌劇院大樓的正門,穿過狹小的大廳後即可進入禮堂。大樓裡還有會客室與會議室,不過禮堂仍是最大的空間,其彩繪天花板壁畫是焦點。表演者從舞台上望出去的畫面真是美不勝收,可欣賞到足以容納上千名觀眾的座位、二樓奢華風的欄杆由細長的小柱子組成,還有色彩豐富驚艷大眾的天花板壁畫。
大禮堂最早採煤氣燈照明。目前所見的玻璃球黃銅枝形吊燈是接電的複刻品。圓弧形胡桃木欄桿扶手、舞台邊框彩繪、經典的紅色布幕等,帶給觀眾真正舊時代歌劇院的體驗。舞台兩側曾設有預留給貴客和政要的兩個超大型維多利亞風座位包廂,但在1970年代翻修時遭拆除,以便於提供更開放的舞台視野。
費城著名的科爾維德兄弟(Charles and William Kehrwieder of Philadelphia)是1800年代末的藝術家和濕壁畫畫家,大歌劇院原始天花板彩繪是他們完成的,但後來紐約諾蘭景觀工作室(Nolan Scenery Studios of Brooklyn, N.Y)以更防火的做法重新描圖彩繪。壁畫描繪的是神話女神,她們正看照著禮堂內的表演者和觀眾。中央藍色背景畫滿星星的穹頂讓人聯想到天堂。
宏偉的禮堂不僅擁抱古典元素,更彰顯歷史建築之輝煌。然而,舞台的燈光、音效卻完全是現代高科技。這些現代設備隱藏在主座位區後方,盡可能在不太顯眼處。
大歌劇院與現代建築並列,其古典風格的山形牆(pediments)和枕梁(corbels)均以手工製作,裝飾立面令人印象深刻。對比周圍線條乾淨的當代建築,讓位在特拉華州威爾明頓市場街(Market Street)上的大歌劇院鋒芒畢露。
數千位表演者,如「水牛比爾」‧科迪(Buffalo Bill Cody)或約翰‧菲利普‧蘇薩(John Philip Sousa)等都曾在寬闊的舞台上亮相。多年來無數觀眾欣賞了幾乎所有類型的娛樂節目,包括歌劇、交響樂、吟遊詩人表演(minstrel shows)和展覽。眾所皆知,大歌劇院在1909年變身成一家電影院,直到1960年代末才再次推出各種表演。1970年代初期進行了翻修,每年舉辦多達80場表演,內容涵蓋音樂、舞蹈、戲劇和喜劇等等。觀眾可體驗回到過去時光,享受宏偉的空間氛圍。
原文:Delaware’s Grand Opera Hous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