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明頓大歌劇院 舊時代的豪華體驗

Deena Bouknight撰文 吳約翰 譯
19世紀著名建築師托馬斯‧迪克森(Thomas Dixon)以巴黎歌劇院(the Paris Opera House)為靈感,設計特拉華州威明頓的大歌劇院,展現法蘭西第二帝國風格(French Second Empire style)以及融合不同時期的各種建築元素。建築立面以各式拱門、代表上帝之眼(the eye of providence)的共濟會符號、科林斯柱、齒狀造型裝飾等特色深獲好評。(TheGrandWilmington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35
【字號】    
   標籤: tags: , ,

在1871年,建造一座大歌劇院(the Grand Opera House)需要10萬美元,這個金額的確龐大。這棟四層樓建築物的外觀和內部裝潢是特拉華州威爾明頓(Wilmington, Delaware)居民從未見過的。巴爾的摩建築師托馬斯‧迪克森(Thomas Dixon)以法國第二帝國風格設計這棟建築,其中華麗的意大利式鑄鐵立面,由19世紀的一間建築鐵工廠「費城羅耶兄弟」(Royer Brothers of Philadelphia)打造。

大歌劇院的正門外觀令人憶起舊時代,裝飾性實木門上的玻璃上刻有歌劇院的名字,兩旁還有非常獨特的上了漆的鑄鐵雙柱。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是與1871年當時相似的建築外觀。例如,弧形售票口、裝飾性人造圓柱、拱形售票窗,以及與禮堂內同款的玻璃球形黃銅吊燈。節目海報展示在有裝飾性簷口線板的玻璃櫃裡。

主要入口讓人懷念舊時光,裝飾性實木門上的玻璃上刻有歌劇院的名字,兩旁還有非常獨特的上了漆的鑄鐵雙柱。(TheGrandWilmington提供)
剛進大門會看到與1871年當時相仿的建築風格外觀。弧形售票口、裝飾性人造圓柱、拱形售票窗,以及玻璃球形黃銅吊燈。節目海報展示在有裝飾性簷口線板的玻璃櫃裡。(TheGrandWilmington提供)

大歌劇院的禮堂可容納一千四百多個座位,公認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全美第三大舞台。近期禮堂已重新裝潢,可容納達1,208人。走進歌劇院大樓的正門,穿過狹小的大廳後即可進入禮堂。大樓裡還有會客室與會議室,不過禮堂仍是最大的空間,其彩繪天花板壁畫是焦點。表演者從舞台上望出去的畫面真是美不勝收,可欣賞到足以容納上千名觀眾的座位、二樓奢華風的欄杆由細長的小柱子組成,還有色彩豐富驚艷大眾的天花板壁畫。

從舞台上望出去的視角美不勝收,包括可容納1,208名觀眾的座位、二樓奢華風的欄杆由細長的小柱子組成,還有色彩豐富的天花板壁畫。(TheGrandWilmington提供)

大禮堂最早採煤氣燈照明。目前所見的玻璃球黃銅枝形吊燈是接電的複刻品。圓弧形胡桃木欄桿扶手、舞台邊框彩繪、經典的紅色布幕等,帶給觀眾真正舊時代歌劇院的體驗。舞台兩側曾設有預留給貴客和政要的兩個超大型維多利亞風座位包廂,但在1970年代翻修時遭拆除,以便於提供更開放的舞台視野。

坐在上層樓座區的觀眾,可欣賞到寬闊的天花板、枝形吊燈,還能鳥瞰整個舞台。(TheGrandWilmington提供)

費城著名的科爾維德兄弟(Charles and William Kehrwieder of Philadelphia)是1800年代末的藝術家和濕壁畫畫家,大歌劇院原始天花板彩繪是他們完成的,但後來紐約諾蘭景觀工作室(Nolan Scenery Studios of Brooklyn, N.Y)以更防火的做法重新描圖彩繪。壁畫描繪的是神話女神,她們正看照著禮堂內的表演者和觀眾。中央藍色背景畫滿星星的穹頂讓人聯想到天堂。

天花板壁畫描繪的是神話女神,她們正看照著禮堂內的表演者和觀眾。中央藍色背景畫滿星星的穹頂讓人聯想到天堂。(TheGrandWilmington提供)

宏偉的禮堂不僅擁抱古典元素,更彰顯歷史建築之輝煌。然而,舞台的燈光、音效卻完全是現代高科技。這些現代設備隱藏在主座位區後方,盡可能在不太顯眼處。

舞台的燈光音效完全採現代高科技。而這些現代設備隱藏在主座位區後方不顯眼處。(TheGrandWilmington提供)

大歌劇院與現代建築並列,其古典風格的山形牆(pediments)和枕梁(corbels)均以手工製作,裝飾立面令人印象深刻。對比周圍線條乾淨的當代建築,讓位在特拉華州威爾明頓市場街(Market Street)上的大歌劇院鋒芒畢露。

大歌劇院對比周圍線條乾淨的當代建築,其古典風格的山形牆(pediments)和枕梁(corbels)等立面裝飾風格讓它盡顯鋒芒。(TheGrandWilmington提供)

數千位表演者,如「水牛比爾」‧科迪(Buffalo Bill Cody)或約翰‧菲利普‧蘇薩(John Philip Sousa)等都曾在寬闊的舞台上亮相。多年來無數觀眾欣賞了幾乎所有類型的娛樂節目,包括歌劇、交響樂、吟遊詩人表演(minstrel shows)和展覽。眾所皆知,大歌劇院在1909年變身成一家電影院,直到1960年代末才再次推出各種表演。1970年代初期進行了翻修,每年舉辦多達80場表演,內容涵蓋音樂、舞蹈、戲劇和喜劇等等。觀眾可體驗回到過去時光,享受宏偉的空間氛圍。

原文:Delaware’s Grand Opera Hous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施洗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說道:「看哪,神的羔羊,背負世人罪孽的!」(約翰福音 1:29)。基督教藝術經常用羔羊來描繪基督。
  • 馬德里王宮(Royal Palace of Madrid)位於西班牙首都中心,可說是西班牙王室傳統的代表。這座宮殿來自18世紀中葉改建古老的摩爾人堡壘(Moorish fortress),呈現法國巴洛克與新古典主義風格,佔地超過100萬平方英尺,擁有近3,500個房間。王宮是西班牙王室的官邸,至今仍用於國家慶典。馬德里王宮以躋身歐洲最大宮殿之一而聞名。
  • 當我告訴別人我還在用書信與朋友聯絡時,大多數人都覺得那是一種雅興,好像我們只是喜歡那些漂亮的羊皮紙和羽毛筆。平心而論,我確實喜歡使用漂亮的信紙和蠟封,但這並不是我最重視的因素。我認為,手寫信這種傳播媒介是數位訊息無法比擬的。
  • 《青銅騎士》,由葉卡捷琳娜大帝訂製,用來宣示她暨俄羅斯末代沙王及第一位帝王彼得大帝(1672—1725年)之後成功地統治了俄羅斯。彼得出生後一個世紀,這位新登基的女王不僅展現對前任帝王高度的敬意,更藉此鞏固自己身為俄羅斯偉大統治者的地位,在雕像上題詞「葉卡捷琳娜二世向彼得一世致敬,1782年」。
  • 「馬」對人類的貢獻也許更甚於其它動物,馬協助人類維持生存、繁榮以及征戰沙場。馬也提供我們運輸、犁田耕耘、機械動力,甚至跟我們勇敢地衝鋒作戰。
  • 遊客不僅能在凡爾賽宮「戰馬輝煌—人類文明的重要夥伴」(Horse in Majesty—At the Heart of a Civilisation) 展覽中欣賞到克雷格的畫作與騎馬藝術,還可以從三百多件跨越1500到1800年代的藝術品中看到輝煌的歷史,甚至還能欣賞到罕見的馬術或騎兵盔甲。
  • 波士頓美術館最近整修完成的展廳展出150多件、跨越4,000多年歷史的珠寶,主題:「超越輝煌:聚焦館藏珠寶」(Beyond Brilliance: Highlights from the Jewelry Collection)。這些珠寶述說著從遙遠的過去到現在,關於愛情、戰爭、死亡、全球貿易、政治、科學與藝術的故事。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 政治動盪和反戰的焦慮,或許是現代藝術普遍給人醜陋之感的兩個原因。然而,在激進政治的熾熱表象之下,如達達主義等藝術運動還隱含著更為陰暗的深層意涵:它們視覺化地傳達了後現代哲學,即虛無主義、非存在論(nonbeing)和生命無意義的觀念。畢加索筆下的人物形象支離破碎,反映了現代人在拋棄傳統真理觀之後所體驗的意義與秩序的崩解。
  • 「科尼什藝術村」(Cornish Colony),是美國早期數一數二的藝術村。藝術村的中心是聖高登斯的住所與他後來建造的工作室。這個地方現在是「聖高登斯國家歷史公園」(Saint-Gaudens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所在,由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管理,想了解美國的歷史、藝術和大自然,這個風景如詩如畫的藝術村再適合不過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