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歌劇《俄耳甫斯和歐律狄刻》回歸源頭

作者/阿麗亞娜‧特里布斯韋特(Ariane Triebswetter) 編譯/嘉蓮
海頓最後一部歌劇以俄耳甫斯和歐律狄刻的神話為主題。圖為愛德華‧波因特(Edward Pointer)1862年創作的油畫《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刻》(Orpheus and Eurydice),油彩,畫布。(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4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歌劇在16世紀晚期首次出現時,作曲家和詞作者對俄耳甫斯和歐律狄刻(Orpheus and Eurydice)的神話產生了濃厚興趣。它成為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譯註1)第一部歌劇《奧菲歐》(L’Orfeo)的主題。此後,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譯註2)和克里斯托夫‧威利巴爾德‧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譯註3)等作曲家,都圍繞俄耳甫斯這一神話人物創作了歌劇。俄耳甫斯是音樂本身的化身,因此也是這種新的藝術形式——「歌唱戲劇」的完美載體。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年,譯註4)對俄耳甫斯神話的演繹是他的最後一部歌劇《哲學家的靈魂》(L’animadel Filosofo, ossia Orfeo ed Euridice)(The Soul of the Philosopher, or Orpheus and Eurydice)。這是一部四幕歌劇(opera seria,一種嚴肅的歌劇),意大利語劇本由巴迪尼(Carlo Francesco Badini)創作。

海頓最後一部歌劇並未在其有生之年上演,而是到20世紀晚期才被搬上舞台。圖為英國畫家哈迪(Thomas Hardy)1791年繪製的《海頓肖像》,油彩,畫布。(公有領域)

有生之年從未上演

與莫扎特一樣,海頓是古典主義時期(1750—1820年)炙手可熱的作曲家之一。自18世紀80年代起,英國的指揮家們就試圖將其吸引到他們的國度。1791年,由於海頓的匈牙利資助人尼古拉斯‧埃斯特哈齊(Nikolaus Esterhazy)王子去世,約翰‧彼得‧薩洛蒙(Johann Peter Salomon)終於成功地將他帶到了倫敦。在那裡,海頓創作了多部交響曲,並為「國王劇院」(King’s Theatre)重新開業而創作了歌劇《哲學家的靈魂》。

英國公眾高度期待並歡慶海頓的到來,媒體甚至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當代俄耳甫斯」(Orpheus of his age)——當時的人們對俄耳甫斯這個神話人物非常著迷。海頓本人也非常喜歡格魯克的歌劇《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刻》,因此很自然地創作了自己對俄耳甫斯神話的詮釋。

海頓這部歌劇在他有生之年從未上演,因為國王劇院沒有得到英王和議會頒發的上演意大利歌劇的許可。海頓繼續完善這部他所稱「獻給英國的《奧菲歐》」,但此歌劇直至20世紀——在搜集歐洲多座圖書館該劇各版本的樂譜後,才被搬上了舞台。

該歌劇於1951年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的佩爾戈拉歌劇院(the Teatro della Pergola)首演,歐律狄刻一角由瑪麗亞‧卡拉斯(Maria Callas)演唱。1967年,該劇首次在英國蘇格蘭愛丁堡上演,由瓊‧薩瑟蘭夫人(Dame Joan Sutherland)主演。自此之後,這部歌劇得到多次錄製和演出。

1964年5月16日,瑪麗亞‧卡拉斯(Maria Callas)在巴黎歌劇院參加貝利尼歌劇《諾爾瑪》(La Norma)最後一次彩排。(AFP via Getty Images)

古典視角

透過《哲學家的靈魂》,海頓緊扣原始的故事和古典傳統,展現了神話的新視角。

海頓的靈感直接源於奧維德(Ovid)的《變形記》(Metamorphoses,公元8年)。《哲學家的靈魂》劇情發展,由獨自在森林中的歐律狄刻開始。這位林中仙女愛上了音樂家俄耳甫斯,但父親克瑞翁(Creon)卻將她許配給了養蜂人阿里斯泰俄斯(Aristaeus,譯註5)。

按照希臘悲劇的模式,合唱團勸說歐律狄刻離開森林,因為阿里斯泰俄斯的追隨者——一群野蠻的牧羊人現身要把她獻祭給復仇女神(Furies)。俄耳甫斯用他的音樂迷住牧羊人,將歐律狄刻救下,接下來的合唱唱段頌揚藝術戰勝野蠻。

克瑞翁相信命運的安排,允許這對年輕人成婚。然而,正當他們慶祝結合的時候,阿里斯泰俄斯策劃報復,俄耳甫斯聽到可疑的聲音,獨自離開歐律狄刻。新娘遭到阿里斯泰俄斯追隨者們的綁架,試圖逃跑時,被毒蛇噬足而亡。

雅各布‧德爾‧塞拉約(Jacopo del Sellaio)的《歐律狄刻和俄耳甫斯的神話》(The Myth of Eurydice and Orpheus),約1475—1480年作,油畫,面板。(公有領域)

第三幕中,俄耳甫斯向古典神話文學中著名的女先知西比爾(Sibyl)尋求建議。後者建議他保持冷靜,並引導他一同前往冥府。冥王普魯托(Pluto)為俄耳甫斯的音樂天資著迷,也被他的愛情所感動,准許他進入冥界並帶歐律狄刻回到人間。

不過,冥王告誡俄耳甫斯在到達地上之前,不得與心愛的人對視。冥途將近,俄耳甫斯遏不住愛念回頭看了歐律狄刻一眼,頃刻間永遠失去了她。

就在俄耳甫斯哭泣之時,西比爾也離他而去。酒與歡愉之神巴克斯的女祭司們(Bacchantes)走上前來,試圖引誘俄耳甫斯放棄悲傷、加入狂歡,他拒絕了。女祭司們強迫俄耳甫斯喝下了有毒的飲料,俄耳甫斯痛苦地死去。當女祭司們離開時,一陣暴風雨將她們淹死了。

雖然海頓的版本不如其它歌劇版本浪漫,但卻是最符合古典神話的版本。《哲學家的靈魂》走的是一條「黑暗」的路:提出的問題未必有答案,發生戲劇性事件,主人公幾乎無法掌控。

海頓的歌劇保留了神話中的主要人物——俄耳甫斯(奧菲歐/Orfeo,男高音)、歐律狄刻(Euridice,女高音或女中音)、克瑞翁(Creonte,男低音)、冥王(Plutone,男低音)和西比爾(Genio,女高音)。該劇還最大限度利用合唱團的力量來填補敘事空白。

複雜的劇情

《哲學家的靈魂》描繪了哲學家在理性與激情之間的內心掙扎,強調靈性與個人。

歐律狄刻雖被許配給了實業者阿里斯泰俄斯(神話中,他也是一位小神),卻愛上了藝術家俄耳甫斯。不幸的是俄耳甫斯傷了她的心,他似乎更醉心音樂而不是她。俄耳甫斯的音樂和歌聲能使猛獸馴服、木石起舞、河流改道,然而當他失去了歐律狄刻,藝術和哲學都無法安慰他。

今天,《哲學家的靈魂》為人們銘記的主要原因在於優美的樂譜而非歌詞。其中的詠嘆調是海頓最優美的聲樂作品之一,有著裝飾性極強的華彩唱段。歐律狄刻死前的詠嘆調「我所有的心願」(All my longing)(Del Mio Core il Voto Estremo)就是突出的例證。由大型管弦樂隊伴奏的合唱曲同樣震撼人心,讓人聯想起莫扎特《魔笛》(The Magic Flute)中的合唱。

卡米耶‧柯羅(Camille Corot)的《俄耳甫斯帶歐律狄刻出冥界》(Orpheus leads Eurydice from the Underworld),1861年作。油彩,畫布。(公有領域)

儘管這部歌劇在海頓生前從未上演,但他仍將其列入自己的作品清單,以此宣示他對俄耳甫斯神話的重述無愧於自己輝煌的音樂生涯。一些評論家感歎海頓的歌劇劇目缺少戲劇性,然而《哲學家的靈魂》以其令人難以置信的戲劇性和光彩奪目的音樂而成為一個例外。

譯註:
【註1】蒙特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意大利作曲家、製琴師,歌劇發展的先驅,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之間的重要過渡人物。
【註2】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意大利文藝復興作曲家和歌唱家,常被稱為歌劇的發明者。
【註3】克里斯托夫‧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德國歌劇作曲家,其歌劇改革是歌劇史上的里程碑。
【註4】弗朗茨‧海頓(Franz Joseph Haydn),與莫扎特、貝多芬同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被譽為「交響樂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
【註5】阿里斯泰俄斯,希臘神話中阿波羅之子,神界的羊群守護者,並將養蜂等技術傳給人類。

原文:Haydn’s Opera ‘Orpheus and Eurydic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阿麗亞娜‧特里布斯韋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一名國際自由記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古羅馬以來,美麗的彩繪玻璃窗就一直深受大眾喜愛。隨著禮拜堂彩繪玻璃的出現,這種藝術形式在中世紀達到了顛峰,神聖明亮的故事激勵著信徒。在之後的幾個世紀,彩繪玻璃成了私人住宅常見的裝飾,之後再度復興,最終進入世界各地博物館的收藏中。
  • 聖路易大教堂(St. Louis Cathedral)高聳的尖頂似乎想伸向天堂,這座氣勢宏偉的大教堂俯瞰著紐奧良(New Orleans)法國區(the French Quarter)中心的傑克遜廣場(Jackson Square)。自1718年建城以來,天主教徒一直在密西西比河畔的木造教堂參加禮拜活動,直到1727年教堂才改磚木建造。
  • 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年)之前,大多數的住家採用喬治亞、新古典主義或仿古希臘式的建築風格。然而,位於密西西比納奇茲(Natchez)的豪宅朗伍德(Longwood)卻自成一格。儘管朗伍德也有展現一些當代流行的建築風格,然而其室內外的設計元素很明顯的就是與眾不同。
  • 羅浮宮是世界上最多遊客參觀的博物館,目前正在舉辦「那不勒斯在巴黎: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特邀展」(Naples in Paris: The Louvre hosts the Museo di Capodimonte),展覽至2024年1月8日。這次展覽由那不勒斯卡波迪蒙特博物館出借60多件藝術品在羅浮宮展出。卡波迪蒙特博物館是意大利規模最大且重要的博物館。
  • 在博德博物館(Bode Museum)莊嚴的寧靜中,我幾乎能聽到樂聲,伴著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的等身雕塑作品《舞鈸的少女》(Dancing Girl With Cymbals)在我面前輕鬆地以單腳旋轉。她的舞步輕盈如飛翔般曼妙,戲劇化般地高舉雙手平衡著姿態,敲響著手中的鈸。精緻古典的洋裝隨著她的身軀飄揚,勾勒出她舞動的每個瞬間。
  • 自2019年以來,一支由國際專家組成的考古團隊在伊特魯里亞-羅馬浴場聖堂(Etruscan-Roman bath sanctuary)進行挖掘,出土了20多尊古代青銅雕像和其它物品,以及5000枚金幣、銀幣與青銅幣──這是意大利迄今為止發現最大宗的伊特魯里亞和古羅馬青銅雕像。
  • 馬賽大教堂(又譯:馬賽主教座堂,the Marseille Cathedral)可謂新拜占庭式建築(Neo-Byzantine architecture)的奇蹟,更是法國中世紀以來所建造最大又最古老的教堂。它是19世紀崇尚歷史主義(Historicism)的典範,著重在復興過去的建築風格。
  • 法國艾克斯大教堂(Aix Cathedral)主要是哥特式建築,但也有古羅馬、羅馬式和巴洛克風格等設計元素。教堂西側立面是哥特式設計,有精緻的雕刻和華麗的裝飾細節。整個外觀融合多種建築風格,包括羅馬式石牆、頂部有裝飾尖塔的淡黃色扁平矩形扶壁等,皆與正門中央的建築結構形成鮮明對比。
  • 1805年,維拉諾宮成為波蘭一座公共博物館開幕,三間房合併為一個藝廊,有著龐貝粉紅色的牆面和古典的裝飾主題。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從天花板上的肖像獎章(portrait medallions)中向外望去,同時也可欣賞他們的傑出作品。博物館每週四供所有人免費參觀,這項傳統延續至今。
  • 比爾特摩莊園奢華建築的內部有250間房間,其中臥室35間,浴室43間,還有65座壁爐。莊園擁有相當先進的科技,安裝了室內管道和電力(這在1800年代末期可是奢侈的享受)。此外,莊園還有室內游泳池、健身房和保齡球館;甚至還有足以容納一個人的升降機。圖書室和宴會廳後面有一個「秘密」通道系統,直達主臥室的壁櫥區域。這些通道主要由范德比爾的僕人使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