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歌劇《俄耳甫斯和歐律狄刻》回歸源頭

作者/阿麗亞娜‧特里布斯韋特(Ariane Triebswetter) 編譯/嘉蓮
海頓最後一部歌劇以俄耳甫斯和歐律狄刻的神話為主題。圖為愛德華‧波因特(Edward Pointer)1862年創作的油畫《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刻》(Orpheus and Eurydice),油彩,畫布。(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5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當歌劇在16世紀晚期首次出現時,作曲家和詞作者對俄耳甫斯和歐律狄刻(Orpheus and Eurydice)的神話產生了濃厚興趣。它成為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譯註1)第一部歌劇《奧菲歐》(L’Orfeo)的主題。此後,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譯註2)和克里斯托夫‧威利巴爾德‧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譯註3)等作曲家,都圍繞俄耳甫斯這一神話人物創作了歌劇。俄耳甫斯是音樂本身的化身,因此也是這種新的藝術形式——「歌唱戲劇」的完美載體。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年,譯註4)對俄耳甫斯神話的演繹是他的最後一部歌劇《哲學家的靈魂》(L’animadel Filosofo, ossia Orfeo ed Euridice)(The Soul of the Philosopher, or Orpheus and Eurydice)。這是一部四幕歌劇(opera seria,一種嚴肅的歌劇),意大利語劇本由巴迪尼(Carlo Francesco Badini)創作。

海頓最後一部歌劇並未在其有生之年上演,而是到20世紀晚期才被搬上舞台。圖為英國畫家哈迪(Thomas Hardy)1791年繪製的《海頓肖像》,油彩,畫布。(公有領域)

有生之年從未上演

與莫扎特一樣,海頓是古典主義時期(1750—1820年)炙手可熱的作曲家之一。自18世紀80年代起,英國的指揮家們就試圖將其吸引到他們的國度。1791年,由於海頓的匈牙利資助人尼古拉斯‧埃斯特哈齊(Nikolaus Esterhazy)王子去世,約翰‧彼得‧薩洛蒙(Johann Peter Salomon)終於成功地將他帶到了倫敦。在那裡,海頓創作了多部交響曲,並為「國王劇院」(King’s Theatre)重新開業而創作了歌劇《哲學家的靈魂》。

英國公眾高度期待並歡慶海頓的到來,媒體甚至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當代俄耳甫斯」(Orpheus of his age)——當時的人們對俄耳甫斯這個神話人物非常著迷。海頓本人也非常喜歡格魯克的歌劇《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刻》,因此很自然地創作了自己對俄耳甫斯神話的詮釋。

海頓這部歌劇在他有生之年從未上演,因為國王劇院沒有得到英王和議會頒發的上演意大利歌劇的許可。海頓繼續完善這部他所稱「獻給英國的《奧菲歐》」,但此歌劇直至20世紀——在搜集歐洲多座圖書館該劇各版本的樂譜後,才被搬上了舞台。

該歌劇於1951年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的佩爾戈拉歌劇院(the Teatro della Pergola)首演,歐律狄刻一角由瑪麗亞‧卡拉斯(Maria Callas)演唱。1967年,該劇首次在英國蘇格蘭愛丁堡上演,由瓊‧薩瑟蘭夫人(Dame Joan Sutherland)主演。自此之後,這部歌劇得到多次錄製和演出。

1964年5月16日,瑪麗亞‧卡拉斯(Maria Callas)在巴黎歌劇院參加貝利尼歌劇《諾爾瑪》(La Norma)最後一次彩排。(AFP via Getty Images)

古典視角

透過《哲學家的靈魂》,海頓緊扣原始的故事和古典傳統,展現了神話的新視角。

海頓的靈感直接源於奧維德(Ovid)的《變形記》(Metamorphoses,公元8年)。《哲學家的靈魂》劇情發展,由獨自在森林中的歐律狄刻開始。這位林中仙女愛上了音樂家俄耳甫斯,但父親克瑞翁(Creon)卻將她許配給了養蜂人阿里斯泰俄斯(Aristaeus,譯註5)。

按照希臘悲劇的模式,合唱團勸說歐律狄刻離開森林,因為阿里斯泰俄斯的追隨者——一群野蠻的牧羊人現身要把她獻祭給復仇女神(Furies)。俄耳甫斯用他的音樂迷住牧羊人,將歐律狄刻救下,接下來的合唱唱段頌揚藝術戰勝野蠻。

克瑞翁相信命運的安排,允許這對年輕人成婚。然而,正當他們慶祝結合的時候,阿里斯泰俄斯策劃報復,俄耳甫斯聽到可疑的聲音,獨自離開歐律狄刻。新娘遭到阿里斯泰俄斯追隨者們的綁架,試圖逃跑時,被毒蛇噬足而亡。

雅各布‧德爾‧塞拉約(Jacopo del Sellaio)的《歐律狄刻和俄耳甫斯的神話》(The Myth of Eurydice and Orpheus),約1475—1480年作,油畫,面板。(公有領域)

第三幕中,俄耳甫斯向古典神話文學中著名的女先知西比爾(Sibyl)尋求建議。後者建議他保持冷靜,並引導他一同前往冥府。冥王普魯托(Pluto)為俄耳甫斯的音樂天資著迷,也被他的愛情所感動,准許他進入冥界並帶歐律狄刻回到人間。

不過,冥王告誡俄耳甫斯在到達地上之前,不得與心愛的人對視。冥途將近,俄耳甫斯遏不住愛念回頭看了歐律狄刻一眼,頃刻間永遠失去了她。

就在俄耳甫斯哭泣之時,西比爾也離他而去。酒與歡愉之神巴克斯的女祭司們(Bacchantes)走上前來,試圖引誘俄耳甫斯放棄悲傷、加入狂歡,他拒絕了。女祭司們強迫俄耳甫斯喝下了有毒的飲料,俄耳甫斯痛苦地死去。當女祭司們離開時,一陣暴風雨將她們淹死了。

雖然海頓的版本不如其它歌劇版本浪漫,但卻是最符合古典神話的版本。《哲學家的靈魂》走的是一條「黑暗」的路:提出的問題未必有答案,發生戲劇性事件,主人公幾乎無法掌控。

海頓的歌劇保留了神話中的主要人物——俄耳甫斯(奧菲歐/Orfeo,男高音)、歐律狄刻(Euridice,女高音或女中音)、克瑞翁(Creonte,男低音)、冥王(Plutone,男低音)和西比爾(Genio,女高音)。該劇還最大限度利用合唱團的力量來填補敘事空白。

複雜的劇情

《哲學家的靈魂》描繪了哲學家在理性與激情之間的內心掙扎,強調靈性與個人。

歐律狄刻雖被許配給了實業者阿里斯泰俄斯(神話中,他也是一位小神),卻愛上了藝術家俄耳甫斯。不幸的是俄耳甫斯傷了她的心,他似乎更醉心音樂而不是她。俄耳甫斯的音樂和歌聲能使猛獸馴服、木石起舞、河流改道,然而當他失去了歐律狄刻,藝術和哲學都無法安慰他。

今天,《哲學家的靈魂》為人們銘記的主要原因在於優美的樂譜而非歌詞。其中的詠嘆調是海頓最優美的聲樂作品之一,有著裝飾性極強的華彩唱段。歐律狄刻死前的詠嘆調「我所有的心願」(All my longing)(Del Mio Core il Voto Estremo)就是突出的例證。由大型管弦樂隊伴奏的合唱曲同樣震撼人心,讓人聯想起莫扎特《魔笛》(The Magic Flute)中的合唱。

卡米耶‧柯羅(Camille Corot)的《俄耳甫斯帶歐律狄刻出冥界》(Orpheus leads Eurydice from the Underworld),1861年作。油彩,畫布。(公有領域)

儘管這部歌劇在海頓生前從未上演,但他仍將其列入自己的作品清單,以此宣示他對俄耳甫斯神話的重述無愧於自己輝煌的音樂生涯。一些評論家感歎海頓的歌劇劇目缺少戲劇性,然而《哲學家的靈魂》以其令人難以置信的戲劇性和光彩奪目的音樂而成為一個例外。

譯註:
【註1】蒙特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意大利作曲家、製琴師,歌劇發展的先驅,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之間的重要過渡人物。
【註2】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意大利文藝復興作曲家和歌唱家,常被稱為歌劇的發明者。
【註3】克里斯托夫‧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德國歌劇作曲家,其歌劇改革是歌劇史上的里程碑。
【註4】弗朗茨‧海頓(Franz Joseph Haydn),與莫扎特、貝多芬同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被譽為「交響樂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
【註5】阿里斯泰俄斯,希臘神話中阿波羅之子,神界的羊群守護者,並將養蜂等技術傳給人類。

原文:Haydn’s Opera ‘Orpheus and Eurydic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阿麗亞娜‧特里布斯韋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一名國際自由記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