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奧斯陸王宮:展現新古典主義建築之美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編譯
挪威奧斯陸王宮(The Royal Palace of Oslo)高居宮殿廣場的盡頭。這座新古典主義建築樓高三層,外觀呈簡潔的U字形,包括左右兩側翼樓、平屋頂、灰泥磚外牆。禮拜堂立面可見一整排六根柱子的裝飾,無疑就是參考新古典主義建築。(Oivind Moller Bakken/The Royal Court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5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奧斯陸王宮(the Royal Palace of Oslo)位於挪威首都奧斯陸市中心的貝爾維尤(Bellevue)高地上,不僅是挪威歷史的象徵,也體現了新古典主義建築之美。

1824年,挪威國王卡爾三世‧約翰(King Carl III Johan of Norway)委託建築師漢斯‧林斯托(Hans Linstow)建造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宮殿。這位丹麥建築師原本設計的是兩層樓建築加上兩側翼樓,但因造價太高,於是將翼樓移除,改為三層樓。宮殿於1849年竣工。

國王卡爾‧約翰(1818─1844年)來不及住進宮殿。他的兒子國王奧斯卡一世(King Oscar I)才是宮殿的首位居民。他修改過宮殿多次,包括增建面向前花園的翼樓,以及將原來陡峭的屋頂改造成優雅的平屋頂。

宮殿內部裝潢反映出25年建造期間流行的風格。最明顯的是新古典主義,屬古典建築的復興,特色為簡單的幾何圖案、希臘或羅馬式裝飾細節、空白牆面、石柱的使用、雄偉的規模等。這些風格呈現在王宮宴會廳(The Banqueting Hall)裡的龐貝壁畫、壯觀的大廳(The Great Hall)裡色調柔和的牆壁,以及充滿挪威古典主義建築的前廳(the Vestibule)等處。王宮公園(The Royal Palace Park)綠樹成蔭,小池塘和雕塑相映成趣。王后公園(The Queen’s Park)以美麗的洛可可花園著稱。

至今,奧斯陸王宮仍是挪威王室的主要住所。

大廳(The Great Hall)又稱舞廳(The Ballroom)是整座宮殿最美的地方。建築師漢斯‧林斯托不惜成本打造寬敞空間,靈感來自柏林音樂廳。大廳樓高兩層,天花板高35.1英尺,拼花木地板(parquet floor)覆蓋面積約3,875平方英尺。藍色鑽石造型格子天花板,以木材和鍍金混凝紙漿(gilded papier-mâché)製成,下方由12根白色灰泥大理石柱和24根木柱支撐。

(Jan Haug/The Royal Court提供)

宴會廳(The Banqueting Hall)大小超過3,229平方英尺。藝術家佩德‧韋格曼(Peder Wergmann)以龐貝風格(Pompeian style)裝飾牆壁和天花板,在淺色系牆面上繪製玫瑰花、藤蔓和棕櫚樹等圖樣。受到意大利龐貝城和古城赫庫蘭(Herculaneum)出土文物的啟發而發展出來的龐貝裝飾品在當時的歐洲非常流行。另外,牆上還有希臘男、女神祉的圖像,顯見19世紀的歐洲對古代的著迷。王宮於2009年再次局部整修,新添了一些古典風格的桌椅。

宴會廳以龐貝風格裝飾牆壁和天花板,淺色系牆上可見玫瑰花、藤蔓和棕櫚樹、希臘神祉等圖案。(Simen Sund/The Royal Court提供)

家庭餐廳(The Family Dining Room)不像宴會廳那麼寬敞,而是用在非正式的午餐和晚餐。建築師漢斯‧林斯托希望家庭餐廳簡單有活力,藝術家佩德‧韋格曼也以龐貝風格繪製這個房間的牆壁和天花板。另一位畫家奧古斯特·湯姆森(August Thomsen)則在牆上添加藍色面板,上面繪製男女圖像。喬納斯‧希德爾(Jonas Hidle)設計的吊燈呼應牆上的裝飾,造型水晶正好與彩繪花環的線條相呼應。

家庭餐廳氣氛簡單有活力,房間的牆壁和天花板也是龐貝風格。藍色面板上繪有男女圖像。水晶吊燈的設計與彩繪花環的線條完美搭配。(The Royal Court提供)

王宮禮拜堂(The chapel)也以新古典主義設計著稱。禮拜堂有兩層樓高,特色為側廊以石膏浮雕裝飾;廊台有12根木柱支撐;以及由佩德‧韋格曼繪製的天花板壁畫。遊客來到禮拜堂中央時,可欣賞到白色大理石灰泥祭壇,還有後方的粉紅色灰泥大理石牆環繞著使徒彼得和保羅的大理石雕像。

禮拜堂(The chapel)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著稱。樓高兩層,室內特色為側廊有石膏浮雕裝飾,廊台由12根木柱支撐,以及天花板壁畫。祭壇為白色大理石灰泥,後方的粉紅色灰泥大理石牆有使徒彼得和保羅的大理石雕像。(Oivind Moller Bakken/The Royal Court提供)

上層前廳(The Upper Vestibule)採挪威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有20根乳白色灰泥大理石柱、淡粉色牆壁、白色格子天花板等裝飾。

上層前廳採挪威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有乳白色灰泥大理石柱、淡粉色牆壁、白色格子天花板等裝飾。(Jan Haug/The Royal Court提供)

鳥室(The Bird Room)的裝飾獨樹一格,1843年由畫家約翰尼斯‧弗林托(Johannes Flintoe)完成。鳥室顧名思義,想營造一個開放式的花園涼亭,棲息著各種挪威的鳥類。牆壁和天花板上的繪畫展現挪威美麗的風景,反映了19世紀人們對挪威歷史和大自然的愛好。室內的橡木家具可追溯自1846年,屬新文藝復興風格。

鳥室的設計猶如一個開放式的花園涼亭,裡頭棲息著各種挪威鳥類。挪威的美麗風景繪製在牆壁和天花板上。橡木家具呈新文藝復興風格。(The Royal Court提供)

原文:The Neoclassical Beauty of Norway’s Royal Palac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位國際自由記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科尼什藝術村」(Cornish Colony),是美國早期數一數二的藝術村。藝術村的中心是聖高登斯的住所與他後來建造的工作室。這個地方現在是「聖高登斯國家歷史公園」(Saint-Gaudens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所在,由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管理,想了解美國的歷史、藝術和大自然,這個風景如詩如畫的藝術村再適合不過了。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故事在17世紀是一個熱門的畫題。克勞得的這幅畫是目前唯一已知他嘗試這種題材的作品。……這情景像不像人間仙境?難怪Claude(克勞得)會成為17世紀英國最受人讚賞的畫家和收藏家的寵兒。
  • 16世紀初,意大利曼托瓦公爵費德里戈‧岡薩加(Federigo Gonzaga)請藝術家朱利奧‧羅馬諾(Giulio Romano)以「純粹休閒」為目的,為他建造一座遊憩宮殿來接待貴賓。當時,曼托瓦市是意大利中部四個湖泊中的一個島嶼。宮殿位於城市牆外一處較小的島嶼上,名為得特宮(Teieto)。
  • 「寒冷時,茶會給你溫暖;燥熱時,茶會使你鎮定;沮喪時,茶會給你鼓舞;亢奮時,茶會令你冷靜。」這首小詩的作者是前英國首相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1898),精簡地詮釋了這種飲品風靡全球的原因。
  • 老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Sr.)是著名的維吉尼亞種植園主,亦是政治家和愛國者,於1760年為他的家族建造了蒙彼利埃(Montpelier )。這座以喬治式建築風格設計的宅第位於夏洛茨維爾(Charlottesville)北部的橙縣。最初,這座宅第的外觀以簡單且正式的對稱呈現。
  • 1788年以來,參眾議員們就在里奇蒙(Richmond)的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the Virginia state Capitol)舉行會議,這裡也是全美最早用英文召開代表大會的地方。宏偉的議會大廈坐落在維吉尼亞州里奇蒙的肖克山頂(Shockoe Hill),是新世界第一座以古典神廟為設計基礎的公共建築,也是美國第一座新古典主義公共建築。
  • 美國的開國元勛們以古典和基督教哲學原則創建了國家。湯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給法國藝術家皮埃爾‧朗方(Pierre Charles L'Enfant)的信中表示,國會大廈的建築應以「通過數千年認可的古代典範」為設計基礎。
  • 聖本特教堂位在丹麥靈斯泰茲(Ringsted, Denmark),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最古老的磚造教堂,也是丹麥第一座王室教堂。教堂在1170年由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一世(King Valdemar I)委託建造,作為父親聖克努特(St. Canute)的陵墓與紀念之所。
  • 在多數人心中,大海似乎總能激發兩種感受:面對碧海汪洋感到寧靜安詳,心靈被浪花拍岸的濤聲撫慰;或是面對海洋之浩瀚和不羈力量,感受到一己的渺小與人生的短暫。1564年出生的威廉‧莎士比亞多次在作品中融入海洋意象,十四行詩第60首便是一例。這首詩發表於1609年,收錄於莎翁154首十四行詩中的「美少年」(Fair Youth)組詩,同時收錄的詩作都描寫了詩人與一位美少年的深厚友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