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七》)
【注釋】
射:射箭,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孔子將它作為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射有禮儀。《儀禮》中有兩篇記述射禮,一是《鄉射禮》(各鄉長官於每年春秋兩季在當地學校中舉行鄉射禮),一是《大射禮》(諸侯與群臣習射之禮);還有一篇《射義》,闡述射禮的意義。
揖讓而升下,而飲:本句句讀有多種,亦有有標點為「揖讓而升,下而飲」。然,射禮中,無論升堂、下堂還是取箭、飲罰酒,皆有揖讓,非獨「升」時才揖讓。
【討論】
現代人視競爭為自然、為常態,競爭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了。本章講「君子無所爭」,相當於為現代人打開了一扇窗子,一窺古代中國人的另一種生活方式。
「君子無所爭」的主語是君子。《論語》強調君子、小人之辨,但目的是養成君子,以小人為鏡鑒,而非針砭小人(例如全書中「君子」是高頻詞、出現107次,「小人」僅出現24次),君子要引導、教化小人,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大意:君子之品德如風,小人之品德如草。草上颳起風,草一定會倒。)
怎麼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為例。射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傳說很多,從「后羿射日」到春秋時的神箭手養由基百步穿楊、一箭射穿重疊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於古希臘的體育,古中國的射是與禮儀結合在一起的。
以鄉射禮為例。鄉射禮的核心活動是射手之間的三輪比射,稱為「三番射」。每番比射,每位射手都以發射四支箭為限。第一番射側重於射的教練,是習射,不管射中與否,都不計成績。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賽,根據射箭的成績分出勝負。第三番射的過程與二番射相同,但增加了音樂伴奏。樂工演奏《詩經‧召南》中的《騶虞》,要求射手應著鼓的節拍而射;否則,射中也無效。第三番射的比賽結果公布後,射手們順序上堂,負方射手喝罰酒,比賽至此結束。
「揖讓而升下,而飲」,是講整個三番射的過程中,都講揖讓。先必相互作揖,才升到堂上去;比賽後,又相互作揖才退下;勝者敗者又必相互作揖了再升堂,舉杯飲酒。「是雖有勝負之相較量,然自始至終,雍容揖遜,是其爭也,乃君子之爭,非若小人專以血氣相尚,而為角力之爭也。」(張居正)這種爭,表面上是射之爭,實則是共勉君子之道,通過射的方式,大家來磨礪自己的君子之行和君子之心。
「射矍相圃」故事最能說明這點。據《孔子家書‧觀鄉射第二十八》記載:孔子說,射箭時配上禮儀和音樂,射箭的人怎能一邊射,一邊聽?努力修養身心而發出的箭,並能射中目標,只有賢德的人才能做到。如果是不肖之人,他怎能射中而罰別人喝酒呢?孔子又帶著弟子們在矍相的園圃中學習射箭,觀看的人們多得好像一堵圍牆。當射禮行至子路時,孔子讓子路手執弓箭出來邀請比射的人,說:「敗軍之將、喪失國土的大夫、求做別人後嗣的人,一律不准入場,其餘的人進來。」聽到這話,人走了一半。孔子又讓公罔之裘、序點舉起酒杯說:「幼年壯年時能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到老年還愛好禮儀,不隨流俗,修身以待終年的人,請留在這個地方。」結果又走掉一半。序點又舉杯說:「好學不倦,好禮不變,到老還言行不亂的人,請留在這裡。」結果只有幾個人留下沒走。
這裡再簡單說下為什麼「君子無所爭」? 古人講「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顏淵篇),一個君子最重要的是養德養身、恪守本分、隨遇而安,不要去強求、爭奪,該有的就會有。當然,人生不會一帆風順,會遇到很多事情,怎麼處理呢?那就當作是射箭,揖讓而行,君子之爭。
本章僅僅23字,從「君子無所爭」,以射為例講到「其爭也君子」,內涵豐富,需反覆咀嚼。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彭林:從〈儀禮‧鄉射禮〉看中國古代體育精神》https://www.sohu.com/a/167999250_523132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