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戰火瀰漫中的迷茫

三舍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5日訊】

美伊一開打,世界各地立即感染緊張氣息。早年那一首描寫戰爭殘酷的英文名曲「花落誰家」(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又依稀在耳邊響起:

花兒落誰家?落在姑娘家;姑娘何處去?于歸隨丈夫;丈夫何處去?從軍上征途;征人何處去?捐軀進墳墓;墓園何處去?墓園變花圃。花兒落誰家?又落姑娘家……

幾句簡單的問答,平靜、沈痛地流露對戰爭的無奈,也讓人刻骨感受漫天烽火的殘酷與亂世兒女的悲情;我們不禁想起一首以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台灣歌謠「望郎早歸」。回顧當時的台灣:

──許多年輕人被日本統治者徵召,遠赴海南島、南洋等地充當軍夫,造成骨肉離散的人間悲劇。

──受太平洋戰火影響,物資短缺、經濟蕭條;尤其戰爭末期慘遭盟軍轟炸,台灣居民生活更加困苦。

其中一位應召遠征的新婚男子,為安撫初有身孕的妻子守候家鄉,謊稱要到海外經商。誰知烽火無情,日子難捱;孩子出生後,生活更加艱苦,甚至朝不保夕。而丈夫音訊全無、生死未卜,妻子卻不知真相,望穿秋水,日復一日唱出這首感人的歌曲。

相對於「花落誰家」旁觀、間接、含蓄的表達,「望郎早歸」則直接由受害者唱出哀怨的心聲,可說異曲而同工。只是當時台灣人身不由己,連從軍與否的意願都無從表達,似乎更多了幾分悲壯。

時隔半個多世紀,台灣固然吐氣揚眉,成為國際經濟舞台要角,卻一直不能擺脫中國以武力犯台的威脅,仍必須依附在軍事強國的區域安全保護傘下。

更諷刺的是,如今面對美國與回教世界的衝突,一向窮兵黷武的中國,居然能擺出和平擁護者的姿態大聲反戰,並允許北京居民走上街頭。而台灣只是針對反恐聊表支持,卻已慘遭部分媒體、人士大批特批。

這實在是戰火瀰漫中的另一種迷茫!@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八年辛苦不尋常﹐
    吾舌尚在筆作槍。
    蛙鳴犬吠齊頌聖﹐
    雷霆梵音啟愚氓。
    小杜警句(1)傳千載﹐
    老美真言(2)播萬邦。
    子規夜半猶啼血﹐
    誓喚春回迎朝陽。
  • 一個青年背著一個大包裹千里迢迢跑來找無際大師,他說:“大師,我是那樣的孤獨、痛苦和寂寞,長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極點;我的鞋子破了,荊棘割破雙腳;手也受傷了,流血不止;嗓子因為長久的呼喊而喑啞為甚麼我還不能找到心中的陽光?”

  • 說到平反,這是我們國度的特產。

    回想童年的日子里,每逢佳節,當我們許多人家歡歡樂樂地團聚時,鄰居一位老伯總是孤獨一人、以淚洗面。

  • 想当年在德国,荷兰和比利时的交界处的德国境内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名为亚琛(Aachen),城虽小却因有一所欧洲久负□名的工科大学而驰名,很多中国莘莘学子不远万里慕名而来。一年秋高气爽之际小W从国内名牌大学精密仪器系毕业,马上来到亚琛求学读□械工程。日日攻读德语,日子倒也清静。一日正闲来无事,瞥见窗外自行车棚中的废弃的自行车,回想起中国攻读大学时炼就的一手篡自行车的绝活,不禁手痒。 圖
  • 黃曆年前去東京,與往常一樣,見到絕大部分人都是衣冠楚楚,大衣革履,女士好像沒有不化妝的。香港冬季流行的BohemianStyle,那些像吉卜賽或美洲紅番的裝束,在衫腳、袖口、靴邊、手袋邊有一排流蘇,牛皮或仿牛皮的,觸目皆是,在東京竟沒踫到一個,懷疑是否沒有去蒲新潮一族的地區。日本人穿西服,總不難看到那股和風,這其實也與東洋文化一致。例如他們的文字,除了保留一些漢字外,併音字母一套平假名,演化自漢字的草書體,用來併日本本土文化的文字;另一套片假名,除了音韻表有幾處出入外,發音與平假名一樣,借自漢字楷書的邊旁冠蓋,用來併外來語(絕大部分是英語) 。真的做到「西為日用」,切實體現了中國人常說的「西為中用」的理想。此民族在用人家的東西的同時,又高姿態的劃分開外來文化,不讓本土文化受侵蝕。試舉一兩例子,不用提明顯的外來文化產物了,就連橙汁、鎖匙、女士的手袋,也用片假名併英語發音來點明是外來東西,可看到真的是「劃清界線」哪!圖
  •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翠碧如絹的蕉葉,可入詩、入畫,是傳統藝術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閨秀,以此為名號,在良辰美景中結社唱和、賦詩填詞,為當地帶來一幕幕文化盛宴。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園詩社。
  • 明末的某個煙雨時節,蘇州郊外,支硎山中,出現了一位攬勝探幽的青年才俊。忽遇驟雨,他躲進一座莊園,卻駐足在庭院中,憑欄觀魚,困倦之際忍不住沉沉睡去。當晚,莊園主人就夢見山中別業,有神龍臥於欄杆。次日清早,主人親自入山察看,恰好看到仍在休憩的青年。
  • 暗喻清貧貪饞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頭逮著竹筍就砍,把渭水邊上千畝竹林都吃進了肚裡。這生動的形象,刻畫了文同豁達、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這對表兄弟親密的關係。
  • 岸上有一棟高樓,半夜裡,突然失火,大火熊熊燃燒,樓中人張惶呼叫,亂成一片。林孝廉忽見一個少婦,只穿內衣短褲,從樓上墜入船中。林孝廉見少婦衣不蔽體,急忙把自己的狐皮長袍拿過去,給她蓋在身上。又叫人把她扶進船艙休息。自己則挑燈站在船艙外面,守護著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