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老字號:「砂鍋居」飯莊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砂鍋居,地處西四南大街缸瓦市路東,是一家地道的北京風味飯莊,開業於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砂鍋居原名「和順居」,最早以經營砂鍋白肉起家。因二百多年來,一直用一口直徑4尺深3尺的大鍋煮肉,人皆稱其「砂鍋居」,遂由此更名。

據史料記載,砂鍋居店址是清室王府外的更房,白肉是當年清宮用於祭祀的上等貢品。當時清宮有祭天的制度,分年祭、月祭、日祭,祭品皆選用上等整豬,用罷即廉價賣給更房。更夫與曾在御膳房供職的廚師合作,以滿族特有的燒、燎、白煮之法做出各種菜餚。最初,只賣給一些小官吏,後來宮內當差者及庶民也逐漸來吃,於是生意興隆,九城聞名。

砂鍋居的師傅們將白煮的肉,因材施藝,烹製炸鹿尾(引兒)、燒子蓋、拌雙皮、九轉肥腸,尤其以「下水」菜獨具特色。用砂鍋烹製出的菜軟爛不膩,蘸調兌的作料更濃香適口。不過當年每天只燒煮一隻豬,到中午則銷售一空,售完便摘掉幌子,所以到砂鍋居吃白肉有說辭:「日頭才出已去遲」,民間有歇後語「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道明砂鍋菜受歡迎的景況。

砂鍋居的名菜製法是燒、燎、白煮。燒即炸,中炸肥腸、炸卷肝、炸鹿尾兒,先煮後炸,其色金黃,外上酥脆,內肝松嫩,沾花椒鹽兒食之,味道極美。「燎」是將帶皮的肘、蹄、頭由鐵叉子叉之以火燎糊,再由溫水浸泡後去掉糊皮,最後以砂鍋煮熟切片沾佐料吃,外皮金黃而肉質白嫩,有濃郁的糊香味兒。白煮是將豬肉和肉膩洗淨煮熟,使脂肪溶於湯內,上桌時切片放入砂鍋,並加原湯、口蘑、海米、粉絲,再沾韭菜花、醬豆腐、辣椒油、蒜泥,入口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砂鍋居還以經營北京風味的各種砂鍋菜而著稱,如沙鍋三白、沙鍋下水、沙鍋丸子,都獨具風味。此外,像燴酸菜,燴酸菠菜等,則是其它飯莊所沒有的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位於杭州中山中路298號的邵芝巖筆莊,原名粲花室,創建於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後以店主名為店名,自設制筆墨工場,製作的毛筆以「尖、齊、圓、健」四絕為特色,深得歷代藝苑儒林稱著,清時被列為貢品。在杭州的百年老店中,邵芝巖筆莊是唯一精製各類毛筆和經營文房四寶的中華老字號商家。
  • 舊時,翁隆盛茶號為杭州三大茶號(汪裕泰、方正大、翁隆盛)之一。清乾隆皇帝南巡時特封「翁隆盛茶號」為「天字第一茶號」,還親筆御題了兩塊招牌,並印上乾隆兩字的方、圓兩方印章。自此,「翁隆盛茶號」更加名揚四海
  • 餑餑,就是北京老話中糕點的意思。正明齋是京城內專門經營餑餑的著名字號,開業於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正明齋的創辦人孫學仁,祖籍山東省掖縣。清道光初年(公元1821年)山東大旱,他隻身來北京謀生,向同鄉借了些銀子,在前門外肉市街上擺酒灘。由於買賣實在,待人熱情,生意越做越好。後來孫學仁把兒子孫學仁招來幫助經營,幾年後有了積蓄, 在肉市南頭路東開設了正陽樓酒樓, 生意十分興隆。
  • 東來順創始人是位名叫丁德山的回民。1903年,他在東安市場裡擺攤出售羊肉雜麵和蕎麥麵切糕,以後又增添了貼餅子和粥。由於生意日漸興隆,便取「來自京東,一切順利」的意思,正式掛起東來順粥攤的招牌。自此,「東來順」的名字第一次閃亮登場。
  • 飲涼茶本是兩廣民眾千百年的一種習慣,而王老吉涼茶則是嶺南文化的一朵絢麗的奇葩,大熱天時,喝杯「王老吉」解暑;灑足飯飽,喝杯「王老吉」降火;初患感冒,喝杯「王老吉」驅病……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 端午「五紅」、「十二紅」的養生飲食,都是觀察時令,巧用時鮮,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傳統中醫的養生方法,同時五行養生的原理也在其中體現。不管時代怎麼推進,注重天人合一,順應節令過生活,上天自然賜給人最鮮美的生活滋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