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全球首隻B肝鼠 台大培養成功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台灣大學成功創造出全球第一批B肝帶原老鼠,讓B肝治療露出重要曙光,台大醫學院院長陳定信表示,這是一項偉大的學術成就,他預估未來兩、三年內,B肝免疫療法將有重大突破。

過去只有人類與黑猩猩能慢性感染人類B肝病毒。台大微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黃麗蓉花了六年心力,在台大醫學院教授陳培哲的指導下,挑出適當的小鼠「品系」,並利用特製的人類B肝病毒DNA質體,成功使小鼠慢性感染B肝病毒,建立全球第一個「B肝帶原小鼠模式」。

「這是全球B肝研究上的重大突破!」陳定信說,這項來自大學的創新知識將成為「巨人的肩膀」,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還特別對此研究進行重點介紹。

六年來,外型美麗的黃麗蓉為了讓小鼠「慢性」感染病毒,從早到晚都守在實驗室,連假日都來報到,根本沒有時間交男友,連老師陳培哲都忍不住提醒她,「人生不是只有研究,還有其他」。

陳定信表示,兒童比成人容易感染B肝病毒、男性B肝患者比女性容易罹患肝癌,至於其背後的原因,至今成謎,此一小鼠模式有助找出解答,進一步讓根治B肝變成可能。

胸主動脈血管瘤 支架救命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台大醫院本週一完成全國首例「胸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

六十八歲的徐先生五年前因急性胸主動脈剝離住院治療,血管瘤膨脹到六點三公分,併發急性腎衰竭,經過胸主動脈支架置放術,才逃過大出血的厄運。

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王水深表示,台大醫療團隊在徐先生股溝處切開三至四公分的傷口,利用導管將支架放進胸主動脈的血管瘤,彷彿在脆弱的血管內壁加上一層保護膜,避免血管瘤進一步擴大、破裂,引發大出血。

台大醫院外科主治醫師吳毅暉、放射科主治醫師梁博欽表示,胸主動脈瘤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中有六到十人,發生率不低,卻不容易發現,在血管瘤變大的過程中,病人有時會感到腰痠背痛,但其他症狀不明顯,必須要經過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才能確診。如果發現胸主動脈瘤不處理,五年內破裂的機率為二十一%,一旦胸主動脈瘤破裂,死亡率在五成以上。

王水深表示,管內支架不管是傷口大小、手術時間、失血量、住院天數、死亡率與下肢癱瘓風險都明顯較低,但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 )去年才開放臨床使用此類支架,長期效果仍有待觀察。此外目前健保並不給付,自費需四十幾萬。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