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石吉: 淺談弘一大師的修練志心

巫石吉
font print 人氣: 19
【字號】    
   標籤: tags:

我在【讀書獨到的方法】這篇文章中,談到曾國藩從他一輩子讀書思考經驗中,總結了四點讀書心得,我另外加上一點,稱之為「為學五法」,當中讀書思考寫作練書法,均是讀書心法之一,透過深入探索弘一大師,更肯定書法其中的奧妙處。

古人讀書抄筆記,先要一手磨墨,一手翻閱書籍經典,不知不覺間,經典古籍讀完篇章,而墨亦濃郁,此時墨韻書香,氣定神閑,藉由毛筆書寫在紙上,筆墨酣暢,自然書法神氣躍然紙上,宛如天外飛來一筆的流暢美感。

弘一大師透過用毛筆抄經,讓自己處在平靜、恬淡、沖逸的意境中。弘一大師以書法抄經時,全神貫注於經文,思維專注一心,意念集中,這是定靜的功夫。

我常喜歡以「定靜安慮得」來強調書法的定靜作用,當然弘一大師以書法抄經時,更是「定靜安慮得慧」的關鍵所在,尤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閱讀思考修練功夫,使其佛法精意深植心田,此乃易經:「精義入神」的形而上智慧思維。

尤其弘一大師生前經常勸勉後輩精言:「甘淡泊、忍疲勞、精勤禪誦、唾棄名利,以冰霜之操自勵,以穹窿之量容人。親近善友,痛除習氣,勇猛精進,誓不退惰!」這段話中可以歸納成【管子.內業】提倡:「一意搏心。」

尤其要親近良師益友,改正惡習,勇猛精進,它們之間會形成「精氣日新」的面貌,產生「識日進,氣日剛」,自然勇猛精進,達到精氣神的圓滿境界。

當中的勇猛精進,還是認為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詮釋得最好:「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與莎士比亞說:「世上無福也無禍,全在自己怎麼想。」成功時福至心靈,雖然心中喜樂,卻不能樂極生悲,相反地,該以平常心處之,捫心自問心安否?失敗時禍不單行,雖然心中悲憤,百感交集,卻不足以悲從中來,轉換心境,從新開始,從心出發,勇於面對未來人生的挑戰,你將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真正不朽的文學、藝術靈魂,宗教哲學家等等,就是這種「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的寫照,與外在的俗世頑固抗衡,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真正達到老子說的:「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領悟到西方諺語說:「偉大的靈魂並不是平庸之輩所能理解,它是高貴心靈和強盛生命力的結合物。」

弘一大師書「大方廣佛華嚴經財首頌讚」中有一段話:「於身善觀察,一切皆明見。」似乎與六祖慧能說的:「明心見性」,朱熹所云:「心者,人之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物者也;性則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從以出者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六祖慧能說的:「明心見性」,也跟董仲舒說:「性者,生之質也,質樸之謂性。」似乎跟我锺情的老子說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些關聯,自知者明白本心,明白本心的真性情即是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本質素樸良善,通透這層因果關係,已經頗接近六祖慧能說的:「明心見性」了。

六祖慧能帶著五祖傳給他衣鉢作為禪宗權威的信物,此事後來被惠明知道,帶著憤怒的和尚追趕六祖慧能,後來他們翻越一個大庾嶺的山道時,追上了六祖慧能,六祖慧能把衣鉢放在石頭上,對惠明說:「這件法衣,代表著我們的信仰,不是武力所可奪取的,如果你要,可以拿去。」

惠明去取,但法衣重得如山一般。他住手因為敬畏而顫抖。後來他說:「我爲法來,不爲衣來,望慧能爲我掃除愚昧。」

六祖慧能說:「你既然是爲法來,請把一切心念止息,不思善不思惡,看看你未生以前是何面目。」

惠明立即悟得了一切事物的根本,而這是他一直尋求不到的。由於強烈的感動,恭敬的走近慧能,行禮說道:「除了這深遠話中所含的意義之外,還有其他奧秘的東西嗎?」

六祖慧能回答說:「我所指明的事物中沒有隱藏的東西。如果你反觀內在,你會認出你的本來面目,這本來面目是有世界之前已經有的,奧秘在你心中。」

可以想見六祖慧能說的:「明心見性」,與弘一大師書「大方廣佛華嚴經財首頌讚」中有一段話:「於身善觀察,一切皆明見。」皆是在了悟本心,其中的奧秘即在自心的通透。雖然我們在今世已經忘記前世的一切,但是循著澄澈心靈,一點一滴的回歸本性,也許有可能逐漸參透自己的前世與自身的本質。

佛經說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自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可不是嗎?當下覺悟,當下即菩提;一生了悟,一生皆菩提,「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佛法即心法,心法即是通透了悟本心本性,乃「明心見性」後的大澈大悟,然而從頓悟了悟覺悟還是不離本心本性,離靈魂世界還有一段長路要走,需要「忍」字訣的功夫做後盾。

弘一大師正值青壯歲月頓入空門,修行佛法,需要過人的勇氣與決心;此外,頗符合六祖壇經所說:「著境即煩惱,離境即菩提。」在人世間,每天眼睛看到的,都是生活上的細節,這些需要理智地面對它,與「著境即煩惱」意義相通。弘一大師皈依佛門,往靈魂宗教層次逐步修練,雖在人世間,然而心境澄澈不染,淡泊名利,渾然天成,人在世間,卻渾然不覺煩惱為何物!透過遠離俗世塵囂,方能達到陶淵明在【飲酒詩】所說:「心遠地自偏」,不也是「離境即菩提」的最佳寫照嗎?

弘一大師所書「華嚴集聯」中有一段精言很妙:「無上勝妙地,離垢清涼園;滅除一切苦,圓滿無上悲。」彷彿與心經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如出一轍,與四聖諦的:「苦集滅道」精義相通,似乎在佛法經典的形而上哲學思維裡,談的就是圓滿圓融圓通的「天心月圓」。

弘一大師在他生命最後一個月書寫偈語自勵:「以冰霜之操自勵,則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則德日廣大;以切磋之誼取友,則學問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

就算在他生命的餘暉殘盡之時,仍然在爲弘法作著最後的努力。

雖然弘一大師在過世前書寫最後偈語:「悲欣交集」,交給妙蓮法師。此為弘一大師最後之墨寶。字裡行間有無限感懷,然而此生無悔的「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留給後人無限修練的智慧書法經文。

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一顆宗教巨星殞落。聯想起古人所說:「歸去來兮」,相信他的靈魂依然會在不知的時空中降臨,依然在他所處的時空中綻放光芒。@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大概是自己最近一段日子的寫照,終於明瞭嘔心瀝血的創作過程為何!生命是「必須不斷自我超越的東西。」尼采認為:「人生的偉大肯定者應該兼有『堅硬的骨頭和輕捷的足。』」我發現在自己的創作過程中,尼采的這段話只對了一半,堅硬的骨頭如果沒有品質良好的睡眠,只能靠意志力來支撐著疲憊的軀體,有一種無法理解的矛盾!
  • 蕭伯納說:「倘若你有一蘋果,我也有一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 那麼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 但是,假如你有一種思想, 我也有一種思想, 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 那麼我們每個人將會有兩種思想。」
  • 我一刻也停不止我的思考我的心筆,它點燃我生命的強力意志,到了有一天面臨生老病死的關鍵時刻時,用盡剩餘的歲月寫下的形而上的智慧文章、感懷感動、真誠真情也不會在人間消失。
  • 每一本書、每一篇作品,就是一次答案。古今往來有數不清的作家,讀不完的作品,儘管生活環境各有不同,思想信仰不同,對人對事的看法不一樣,但是所有真誠的作家都向讀者交出自己的心。
  • 你是否也常為這樣的情緒感到困擾呢?小心!這種被美國譽為「二十一世紀的黑死病」的憂鬱症,正一點一滴的蠶蝕我們的心靈。過去大家已經習慣了,工作到一個年齡,便有一定的陞遷與財富的累積,習慣了經濟應該是逐年成長的。
  • 愛因斯坦說:「在閱讀過程中,他找到了閱讀的方法,在所閱讀的書籍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

  • 永恆不朽的大法則,我尊崇的,因此,吾人便能夠使一己之存在,完成於宇宙的大循環中。
  • 在文學的天地裡,見證到最真誠的文學藝術來自真心的情感,情感的表現顯現出最高貴的靈魂世界,且看文學家們如何看待情感:
  • 重燃生命意志的人,不是從未曾被擊倒過的人,而是在被擊倒后,還能夠積極地往燃起希望,往他要走的心的方向之路不斷邁進。
  • 愛由一個微笑開始,經過戀愛、結婚而成長,以一滴眼淚結朿,最美好的將來永遠建基於已被遺忘的過去,若要你的生命順利,除非你放下過去的失敗和痛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