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維陶藝 — 土「蝕」流(5)

以水侵蝕喚醒土的生命
張桂維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

作品《諸法空相》

張桂維《諸法空相》,2006 146×27×92cm 熟料土、瓷土 拉坏、盤築、陶板成形、沖蝕 1230˚c 還原燒成

形式與技法說明:

此件作品的四支圓柱發想源於藏傳佛教的轉經輪,四根圓柱以草書節錄《心經》段落,每個圓柱頂上分別裝置月亮的四種盈虧形態,有上下弦月、半月、滿月,代表月相的陰陽消長。

《諸法空相》(側視)

創作理念說明:

《心經》裡面所提到的:「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沒有生起來,也沒有滅掉;既不骯髒,也不清淨;不會增加,也不會滅少,這就是「空」,也就是佛性。

什麼是「空」?比如說這個房間是空的,我們不會去買一間實心的房子,「空」就是這間房子的特質,因為房子如果不空,是沒有用的;也沒有人要買一個實心的杯子,因為空心的杯子才有用,這些都是對「空」的初步解釋。佛經裡面釋迦牟尼佛經常用「虛空」來比喻「空性」;我們注意看一看,這個「虛空」是不是空得很大?因為它空得夠大,所以整個宇宙都可以放在這個虛空裡面,整個日月星辰全都容納在裡頭,也可以說空得愈徹底,就容納得愈多。我們的心靈也是一樣,如果很空,就可以吸收很多不同的意見和知識;如果是實心的,不空的,那麼新的意見和學問就裝不進來了。

人們肉眼所看到的月亮盈虧變化,是地球、太陽、月球三者之間的位置變化所形成,月球永遠是一顆球體繞著地球運轉;因此,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一個「虛」的空相,實際上,它是個不發光的球體,也不會增加或減少體積,比喻世間萬物,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看事情不能只看事物的表象,而是要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了解事物的全貌。

張桂維《沉思》,2006 40×21×13cm 熟料土、瓷土、紅土、無光黑釉 盤築成形、浸泡水蝕 1230˚c 中度還原燒成

張桂維《器》,2006 26×17×11cm 熟料土、金色釉上彩 盤築成形、浸泡水蝕 1230˚c 還原燒 650˚c氧化燒成

作品《沉思》與作品《器》二件作品的造形發想,來自於鵝卵石與角頁岩的切面,前者在作品上畫上寫意的線條及壓上瓷土條紋,後者則書寫草書,水蝕之後再繪上金色釉彩,作品中間皆有一個內凹的空間,搭配水蝕後的書法線條,粗糙與平滑的圖地關係,陰陽虛實互為呼應。@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