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硯的對話

張銘芬 文、攝影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站在台灣南投縣集集攔水堰的水資源館裡,望著窗外滾滾的黑水,朋友告訴我,濁水溪上游的頁岩因近日豪大雨沖刷,那河床中堆積的黑泥與黑濁的河水正是豪雨的成果!談到黑水,朋友突然提起,在濁水溪中游的彰化縣二水鄉有製作名之為「黑玉」的螺溪石硯藝術館,很值得參觀。

探訪「黑玉」的家鄉

車行至二水鄉員集路4段,我們來到286號的「董坐石硯藝術館」。名作家劉墉曾來此做一方硯,留下做人如做硯的體悟;我與朋友一遊後,也頗有同感。記得有句話說,用心處處皆文章,董坐用心的雕硯,那種忘我的境界是我所認識的藝術家們共有的特徵,讓藝術作品可以雅俗共賞更是技藝高超的藝術家所樂意呈現的。

欣賞硯雕前,我十分好奇硯台是如何製作出來的?雖然我從小學3年級就開始拿起毛筆寫書法,唸師專時也學練書法,站上講台當教師後也教小朋友寫毛筆字,卻從來不知道硯台是如何產生的?說來真是汗顏!


在集集攔水堰的水資源館窗外望見的濁水溪景

製硯的流程

製硯專家董坐示範硯台的製作過程,真是讓我開了眼界:

一、選取石材

在濁水溪中可以撿到的石頭種類很多,如:木紋石、紋樣石、貝殼化石、黑膽石、板頁岩、玉石和龍石…等等,而螺溪石只是其中的一種。全長有186點4公里長的濁水溪,只在信義鄉雙龍村至彰化縣二水鄉之間的河床上,才能找到做硯的好石材--螺溪石。

螺溪石因為質地細緻溫潤,光澤細膩、不會沾染砂塵、容易發墨、不損傷毛筆的尖端、貯水不易乾涸、容易洗淨,且色澤多而各不相同,有墨黑、灰褐、靛青、黛綠、棗紅等,所以是製作硯台的上等材料。

選中的石材還必須經過日曬雨淋讓大自然做第2級的篩選。從小就跟著父親做硯台的董坐憑著他40多年的經驗,可以靠自己的眼力輕易看出石材好壞與出處。他表示,有些石材暗藏裂縫,不易察覺,這些暗藏的缺陷就要經過日曬雨淋的考驗了。自然的力量展現篩選的功能,有缺陷的石材會禁不起考驗而裂開,只有久曝不變的才能成為製硯的石材,所以,不是每一個螺溪石都能成為硯台。

二、裁切

一個螺溪石通常可以做成一或二方硯台,不管要不要做雕刻,先切好底部的平整是最重要的,底部平了才能再繼續做其他加工。在董坐石硯藝術館的創作工作室中可以看見很巨大的切割鋸,直徑約80公分的鋸子十分壯觀。雖然它看起來有些可怕,卻是切平石硯底部的好幫手。


切平石硯底部用的直徑約80公分的鋸子

三、挖槽

以前硯台是靠鑿刀與槌子一刀一刀的鑿出所要的形狀。董坐憑藉參觀大理石工廠的經驗設計出做硯台的機械,節省了挖槽與打磨的許多力氣,很快就可以磨出硯台的基本形狀。

四、細磨

機械節省大部分重複性的力氣,卻無法真正取代人。所以,硯台形狀做好後,還要用粗磨刀石與細磨刀石再打磨,經過「人與硯的對話」才能真正做出好硯台。把玩成品的手工磨硯石那種感覺很棒,細而不滑,頗叫人愛不釋手。

五、煮石硯(加熱)、上蠟

美麗是需要化妝的,硯台也不例外。硯台完成後,為了充分顯現石材的光澤與保護硯台,就需要做上蠟的動作。細緻的螺溪石硯不吸蠟或吃蠟,需要靠加熱才可以上好蠟,所以,來這兒參觀還可以看到難得一見的烹煮石頭大餐。硯石在熱水鍋中加熱,當熱度一夠,立即從鍋中撈起,用毛巾擦乾水分、塗上一層蠟、擦亮,就大功告成了。


「司馬光打破水缸救人的故事」作品

寧靜中的幽默

體驗了石硯的製作後,上藝術館的2樓參觀董坐家族的硯雕作品。硯雕翹楚的百龍硯,其精細與美麗的程度令人讚嘆;還有熟稔可愛的司馬光打破水缸救人的故事、青蛙到處跳的全家福,看了心中彷彿一股暖流流過,相信看過之後的你也會會心一笑。在館中細細感受董坐雕硯時心中的寧靜與幽默,是精神上一大享受喔!◇(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被香港權威影評人石琪譽為上半年度最佳香港影片的「跟蹤」,不僅參加柏林影展,同時榮膺今年香港及上海電影節開幕片。本片因聯絡不及無緣參加台北電影節,但即將於七月六日在全台公映。香港小姐徐子珊也以這部處女作,成為繼梁洛施後,又一備受期待的香港女星。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