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漫談

談談過新年

李同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16日訊】新年就要到了。大家都知道,新年是我們華人一年之中最熱鬧、最隆重的節日。傳統上,如果從臘八開始的製備年貨算起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歷時有一個多月。

華人過新年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積累了非常多的過年的傳統和風俗。但是,隨著西風漸盛,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在西方現代文化的衝擊下漸漸遺失。特別是在中國大陸,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共統治,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所承載的道學精髓和文化內涵,都被系統的破壞殆盡。許多風俗也漸漸被遺忘了。就算許多風俗形式還存在,但是其內在的意義人們也都渾然不知,慶祝起來也就覺得索然無味了。就好比去遊歷名寺古剎,若是不知其來龍去脈、淵源典故,也只是看來千篇一律,無甚感觸。所以,現在,在大陸,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的一代,對於過新年總覺得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不過把它當作一般的假期,休息兩天,吃喝一下罷了。

是啊,向筆者這樣在中共統治的中國大陸受教育長大的,對於中華民族的許多傳統本來都不太知道了。相反,到了海外以後,擺脫許多中共所植入的思想觀念之後,才開始逐漸從新認識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其實是在人類文明之中佔有特殊地位的神傳文化,是半神文化。他的許多思想和內涵都不僅僅是屬於規範人類生活的範疇了。在中國文化裏,充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的生活理想甚至已經不僅僅是追求順應天道的美滿生活,而是處處講求修身養性,從而達到超凡入聖、返本歸真的人生最高境界,所以又是一個修煉文化。

敬神敬天傳統

回來,繼續談過新年和中國人過年的文化內涵。前面講過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其實就是天人合一,敬神敬天。所以,在過年這個除舊布新的時候,人們的中心活動之一就是祭拜神明、祭祀祖先。其實,許多人可能還不知道,這個臘月的「臘」字,就是祭祀的意思,也叫臘祭。通常,我們中國皇曆的最後一個月,叫臘月,是因為在這個月,通常人們會舉行各種各樣的祭神典禮,所以就把這個月叫臘月。那麼,我們大家都喜歡吃的臘腸、臘肉的名字從哪裏來的,也就清楚了。
其實,就是傳統上醃製用來祭祀神明祖先的供品。在傳統上要祭祀的神很多,在《禮記》中有很多得記載。人們通過對神明的敬拜來酬答上天對人得賜予,並祈禱來年神對人得保佑。另外,中國人傳統上是非常重視家族觀念的,特別是孝道,所以對宗族祖先的祭祀也是重要的內容之一。到了今天,臘月最重要的日子其實是臘八,也就是皇曆的十二月初八。到這一天,大家都要吃臘八粥。

臘八粥的典故

臘八的由來是來自佛教。因為,黃曆的初八,在佛教中被定為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所以這一天,各個佛寺中都會熬制有多種乾果和豆類煮成的“五味粥”來供養佛祖,然後分給前來朝拜的善男信女們。久而久之,傳入民間,大家也就都在家裏也吃「臘八粥」。這個「臘八粥」,不但香甜可口,愛非常有益身體。因為一般來說,「臘八粥」多採用像花生、紅豆、白果、紅棗、栗子、藕乾、松仁、薏米、桂圓、核桃仁、杏仁、蓮子、葡萄乾、糯米之類,湊成八種,加上紅糖、白糖熬煮成粥。這些食物在中醫的看法,大多具有健脾養胃、補氣養血、暖身驅寒的功效,煮成粥後易於消化,適合嚴冬寒冷季節食用。當年的宋朝大詩人蘇東坡就曾大力提倡吃臘八粥,認為可以延年益壽。

後來,傳統上,臘八也就成了除舊布新的起點。一般到了臘八,過去的一年的生計事業就告一段落。商傢紛紛清算賬目。據傳說,在北方較流行的醃製「臘八蒜」,就是因為「蒜」字和清算賬目的「算」字同音。要討債的商傢出於客氣,委婉的向欠債的商傢要求清算債務,就在臘八的時候,送些「臘八蒜」作為禮品和對欠債方的提醒。今天看來,這種方式是多麼委婉體面,傳統中國的禮儀之風和大家的講信重義可想而知。
從臘八起,一般家裏也就開始做過年的各種準備。北方有句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在過去,的確是喝過了臘八粥,新年的腳步就近了。到了臘月廿四日送灶後,過年的氣氛更是一天比一天濃。似乎空氣中就可以聞到節日的一絲興奮和喜氣。

祭灶的習俗

祭灶的風俗也有很久的歷史,這在《禮記》中也有記載。傳統上,中國人都相信善惡有報,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人做的每一件事在神明那裏都有記載,相傳灶神,就是在臘月二十四這一天「上天述職」去彙報一家人過去一年的功過。有些地方還在這一天有做芝麻糖的風俗,據說是要來供奉灶王神的,這樣希望灶王在彙報時會為自己“美言”幾句。百姓們的這些樸素的期望固然可以理解。誰都希望從神那裏得到嘉許和福氣。所以,用祭祀的方法表示對神的敬意是應該的。但是,當不理解道理的人用一般人情的角度去揣摩神,好像自己對神表示些尊重,神就會偏袒自己的過失,那就是大錯特錯了。
其實,這樣的行為已是十足的「迷信」了。都是祭祀,心態的不同結果恐怕會有天壤之別。傳統上,每個人所作的一切善惡之事,在神明自然都會有記載,所謂「三尺頭上有神明」。天地閒,神多的不計其數。中國傳統上,天神叫做神,而地神被稱作「祇」。無論是傳統的道家還是佛家,都講有眾多的神,風有風神,樹有樹神,山有山神,河有河神等等等等。在這種,信神敬天的傳統中,人們時時注意檢點自己的行為,勤做善事,杜絕惡行,所以自然會保持人民淳樸善良,百姓安居樂業。甚至連強盜都會遵循一定的規矩,不敢亂來。不向現在,特別是在中共統治下的大陸,許多人是什麼也不信,所以什麼樣離譜的壞事都敢幹,種種亂象惡行不一而足。重新建立敬天知命的中華風尚,實在是扭轉社會潰變的當務之急。這裡當然無暇論及有神的存在。但是,單單就文化來講,傳統中華文化確實有眾多可取之處。

春聯的由來

再回來談過年,臘八之後的製備年貨和除舊迎新的「掃年」等等活動這裡就不詳談了。總歸,家家都會購置各種各樣的食品、禮物、花卉、鞭炮等等。有兩樣東西傳統上是少不了的,一個是年畫,另一個是春聯。這兩樣東西都是起源於桃符。

桃符是用桃木製成的木板。據說早在周朝,人們就有在桃符上面寫著或畫著門神的名字或圖案。最早掛在門上,意在避鬼驅邪,以求吉祥如意。據《後漢書 ‧ 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宋朝著名的大詩人王安石在他題為《元日》的詩中這樣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可見遠在宋朝的時候,大年初一,家家燃放爆竹和張貼桃符的盛況。後來,在桃符上寫字的就演變成了寫在紅紙上的對聯,而畫成畫的就演變成了大家喜愛的年畫了。

說起最早的對聯,相傳是起源於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國時期。據 《 宋 史 》「 蜀 世 家 」 記載,那時後蜀的國君叫孟昶。有一年過年時讓手下的宮中大學士辛寅遜題詞在桃符上,但「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這就是歷史上第一幅新年的對聯。後來,桃符漸漸由木板改為紅紙。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特別喜愛對聯,據記載,初一家家戶戶張貼對聯的大面普及,是始於朱元璋。明代陳雲瞻在他的《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

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在他經過一戶人家時,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這副對聯寫得不緊對仗工整而且意義貼切、幽默,是一副很好的對聯。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提起對聯,他實在是非常體現中華文化和文字智慧的一種世界上獨有的藝術形式。她不僅體現了漢字的工整與字詞的構成奧妙,而且直接體現了中華文明高妙的宇宙觀,體現了陰陽兩種因素的互相對立、互相依存、互相配襯的關係和變化萬千的姿彩。可惜的是,現在的讀書人會做對聯的也越來越少了,學校裏也大多不教對聯了。想來是因為現代的生活中,詩文的雅興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沒有什麼地位了,人們多喜歡更加直接的聲色享樂和物質實惠。另外,生活的緊張和競爭的壓力可能也會使人缺乏這些輕逸的雅興了。筆者認為,恢復這種傳統文藝的教育是益處多多,應該大力提倡。

關於過年的風俗和典故還有許許多多,比如吃年夜飯、守歲、放爆竹等等這裡就不一一詳述了。當今,在全世界範圍都在興起中華文化熱,人們對於中文和中國的傳統越來越感興趣。許多國家都有慶祝華人新年的活動。在這新的一年金豬到來之際,祝願我們中華文化傳統更加被發揚光大。這裡,特別送讀者一副對聯,上聯是:「千年古木逢新雨」下聯是:「中華文明又一春」,橫批是:「否極泰來」。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裏都有一個新的開始和美好的未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我國民間的歲時節令中,過新年可以說是最長的節日,從臘月初八開始一直到元月十五元宵節為止,這都是過年的範圍。民間稱傳統曆法的十二月為「臘月」。這裏的「臘」在古時是祭祀的意思,按《說文解字》:「臘,合也,合祭諸神者。」遠在商代,中國就有連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叫做「合祭」。
    一年春、夏、秋、冬四次大祭,其中以冬祭規模最大。這種祭祀,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謙卑的心理,意思是說:一年到頭了,能得到豐衣足食,該感謝神明啊!因為冬祭多在十二月進行,因此從周代開始,便把十二月叫做臘月,將舉行冬祭這一天稱為「臘日」。
  • 大紀元記者李佳、岳芸紐約報導)2月15日新唐人全球新年晚會在曼哈頓著名的無限電音樂城早晚連續上演兩場。當日紐約氣溫持續下降,最低氣溫達到零下九度。在寒風凜冽中,紐約的觀眾熱情不減,正如晚會主持人周梅所開演前所祝福:人們不畏嚴寒來觀看演出,晚會的節目會讓觀眾從頭溫暖到腳。」很多觀眾表示看完晚會後,覺得非常值得,節目太寶貴了,應該珍惜。
  • 一說起端午節的民俗,你的腦海中想到什麼呢?應該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說粽子起源於紀念、奠祭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大夫屈原,可是真是這樣嗎?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就從「粽」的文字內涵與相關文化民俗來探尋追索吧。
  • 中華文化自來就發現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陰陽生剋之道表現在天地人間,表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節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的,該當端午節莫屬了!讓我們來輕輕揭開這道綿延幾千年的文化面紗,找找端午節俗中蘊含哪些陰陽五行的道理?
  •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除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粽子口味,古來還有更被關心的要點,那是什麼呢?古人重視養生,協和陰陽,在端午節也不例外。有什麼具體作法表現在民俗中呢?
  • 說到艾草,你可能會好奇它和端午節的關聯。艾草一直都是端午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習俗呢?摘了艾草要幹嘛用呢?
  • 平日寂靜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來村內最盛大的節日——觀音寶誕,遠遠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製的大戲棚,滿掛賀誕花牌,十分吸睛。穿過閃耀的大花牌,伴隨著喧天的「查篤撐」鑼鼓聲,大幕拉開,六位台柱閃耀登場,上演開台例戲《六國大封相》。
  • 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歷朝歷代的中華古人對於節氣相當重視,相應衍生出不少民俗。立夏的民俗中隱含養生觀念與作法,展現民俗養生的內涵。關於立夏的食補、禁忌和養生的民俗一次看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