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內經》藏象學說中的各家觀點

人氣: 38
【字號】    
   標籤: tags:

長期以來,中醫學術界認為《內經》中的藏象學說雖散見於有關各篇,但學術思想一脈相承,基本理論原則也前後一貫。這種認識忽略或迴避了《內經》藏象學說中不同體系的差異甚至矛盾之處。《內經》中的內容並非一家之言,其中就有「針經家言」、「脈經家言」、「運氣家言」和「藏象家言」等,「藏象家言」又是各種具體的「各家之言」的集合,他們並非一脈相承,理論原則也並非前後一貫。

  1.陰陽中有陰陽藏象說

  根據天氣陰陽之中又有陰陽、人亦應之的理論,認為「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並進一步提出:「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陽中之至陰,脾也。」至於講到藏府之間之關係,只說到「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這一藏象體系的特殊之處,就在於根據天氣陰陽之中又有陰陽的理論提出了五藏六府的陰陽屬性,其中還有一個屬於「陰中之至陰」的脾。

  2.太少陰陽藏象說

  認為人體內的心、肝、肺、腎四藏分別與四時之氣相通,故亦與四時之陰陽相應。而這裡提出的四時陰陽已有太、少之分,於是四藏的陰陽屬性也有了太、少之分: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太陰,腎為陰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而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皆通於土氣」,全都歸於「至陰之類」。此說的特殊之處還在於把膽排除於四時陰陽之外,提出「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與前述「陰陽之中有陰陽藏象說」已大不相同,前者只把脾歸屬於陰中之至陰,此說卻把脾與其它五腑皆歸屬於「至陰之類」,膽則成了凡十一藏的「取決」者。

  3.天地之氣藏象說

  一共提出了十七個藏府:肝、心、脾、肺、腎、腦、髓、胃、脈、膽、女子胞、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魄門。把它們分別歸屬於「藏」(五個)、「府」(六個)、「奇恆之府」(六個)共三大類。各類的生成屬象不同,功能也各異:奇恆之府為「地氣之所生」,「藏於陰而像於地」;「府」則為「天氣之所生」,「其氣象天」。「藏」與「府」功能各不相同,生理狀態也有別:「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此說的特點是講「天地之氣」而少提陰陽,只有一句「藏於陰」,且未提五行。藏府之間的關係則指出了胃、大腸、小腸、膀胱是「受五藏濁氣」,「魄門」為「五藏使」。這一學說顯然與前述兩種學說又大不相同。此說所在的篇名為《五藏別論》,屬於古代藏象說中的「別一種理論」。

  4.形神藏象說

  提出了「神藏五、形藏四」共為「九藏」的概念。認為此九藏與天地陰陽「九氣」、「九野」相應。「神藏」指心、肝、脾、肺、腎,對此歷代注家沒有分歧。而對「形藏」,則有兩種理解:王冰、馬蒔等認為是指「頭目、耳角、口齒、胸中」;張志聰等人則指胃、大腸、小腸、膀胱,以其「皆藏有形之物」故稱。根據《內經》精神,必須「藏於內」者才稱之為「藏」,故以後者解釋較為合理。此說特點在於提出了「神藏」和「形藏」概念,而且只講「九藏」與天地陰陽九氣九野相應。「神形藏象說」雖與「太少陰陽藏象說」同出於《素問·六節藏象論》,而體系卻大相庭徑,可能是兩種藏象家言被《內經》的編撰者雜湊在一篇之中所致。

  5.君臣藏象說

  平列人體十二藏(心、肺、肝、膽、膻中、脾、胃、大腸、小腸、腎、三焦、膀胱)、分別以之類比當的國家行政機構中的各個「官」(君主、相傅、將軍、中正、臣使、倉稟、傳導、受盛、作強、決瀆、州都)。然後又用這些官的地位不同而又相互支配共同治理國家的關係,來類比說明人體十二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係。此說的特點在於沒有「藏、府」之分,十二官中,特別強調了「君主之官」的「心」對其餘各藏的支配統率作用:「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更特別的是,此說完全不提人與天地陰陽四時之氣相應的「自然關係」模式,而是用的「社會關係」模式來類比說明「十二藏」的生理功能和相互關係。

  6.本藏藏象說

  直接指出人體五藏六府的「本藏」特徵:五藏的體積有「小、大」、位置有「高、下」、形狀有「端正、偏傾」、質地有「堅、脆」;六府也有「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等等。此說還詳細論述了如何通過觀察人體外表特徵,如皮膚之顏色、腠理之粗細、體表結構的變化等,來推測體內藏府的上述各種特徵、進而推之病人所患疾病。所謂「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此說的「本藏」,相似於現代解剖學上的實質性臟器。其特點就是基本上從人體解剖學的角度出發,只描述具體藏府實質的特徵。此說的「像」,直接講的是人體體表組織如皮膚、腠理、骨肉等結構的具體形象。

  7.五行藏象說

  以五藏類比五行,用五行之氣「而定五藏之氣」,用五行之氣「命其藏」,以「五行時之勝」的「更貴更賤」規律來類比說明人體五藏之氣間的相互關係,並據此關係的變化來「知死生、決成敗」。五行藏象說是《內經》有關藏象的各家之言中占主體地位、論述最為詳細、應用最為廣泛並為後世醫家系統地繼承和發展的藏象體系。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中所說的「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就是指這種五行藏象學說。
  上述七種藏象學說,也許尚未把《內經》中有關藏象理論的各家之言羅列完全,但我們從初步的比較分析中已可看出他們的明顯不同。特別是其中一些明顯的矛盾之處。如同屬「至陰」的藏,就有「脾」一藏和「脾、胃、大腸、小腸、膀胱」五藏的兩種提法,而且後一提法又明顯和「五藏為陰、六府為陽」的提法相矛盾。又如既是同一藏府體系,又有「十一藏,取決於膽」和「十二官,心為之主」的矛盾提法。再如,如果整個統一的藏象體系類比應用的是「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的自然模式,是因為「人與天地相應」,那麼,採用「君臣十二官」類比應用的「社會模式」就和人與天地相應沒有什麼關係。

  對以上各種藏象學說的明顯差異和矛盾的分析,至少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如何正確認識和理解《內經》中不同藏象學說之理論意義和臨床意義,繼承發揚、深入研究和實現中醫藏象理論和臨床的現代化。二是如何傳承中醫藏象理論及其臨床應用,若兼收並蓄、隨文敷衍、各取所需、自圓其說,那麼,就會使懂得現代人體解剖學知識的醫學生們對中醫學的科學性產生懷疑,影響他們進一步對中醫理論和臨床的學習。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李伯聰在其所著《扁鵲和扁鵲學派研究》一書中指出:「中國醫學早在戰國、秦漢時期就出現了不同學派和學術爭鳴。戰國、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如果不研究戰國、秦漢時期的不同學派及不同觀點的爭鳴,那麼中醫發展的許多重大問題都是不可能搞清楚的。」我們有必要從歷史的、邏輯的角度深入探討中醫學中的藏象學說,為中醫學的進一步發展和實現規範化並正確指導臨床實踐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文章來源: 華夏中醫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