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掩耳盜鈴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118
【字號】    
   標籤: tags:

春秋時代,晉國的智伯把范吉射消滅以後,有人在範家看到了一口鐘,就想把它偷偷背走。但是那口鐘實在太大了,根本就背不動。因此他就想把鐘敲碎了,然後再一塊一塊的搬走。不料,一動手敲打鐘,鐘就發出了陣陣嘹亮的響聲。他怕別人聽到鐘響也來跟他搶奪,於是急忙用雙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認為這樣自己聽不見了,那麼別人也一樣的聽不到。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引申為“掩耳盜鈴”這句成語,比喻自作聰明的人,妄想欺騙別人,實際只是欺騙了自己。

──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戰國時代的韓非子認為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時宜,不可一味地遵循古人的作法,要適合當前的社會所需,否則會徒勞無功。
  • 從前在杞國有個人,成天擔憂著天會下塌,地會崩裂。

  • 這是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國君治理國政的道理。他認為國君治國應要符合時宜,明白世事在變,若一味沿襲舊法不知改革,那麼就無法治國。後來這個典故就被濃縮成“刻舟求劍”這一句成語,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的人。
  • 眼看秦國日益強大,而各路的反抗軍卻畏縮不前,楚國的大將項羽便決定再度發動攻擊。他為了激勵軍隊的士氣,就想出了一個方法。
  • 周景王駕崩,之後再也沒有人說大鐘的聲音好聽了。
  • 王羲之急急忙忙來到相府,因為天氣實在太熱,就隨手脫掉外衣,袒胸露腹躺在東床上,一邊喝茶,一邊想著蔡邕的書法。
  • 這個故事是描寫鄒忌用引喻勸諫齊威王虛心接受他人意見,但後人把絡繹不絕進諫的人潮,引申出“門庭若市”這句成語,形容來往的人群眾多,非常熱鬧擁擠。
  • 管仲後來回憶道:“我貧窮時,與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總是多拿,鮑叔從不以為我貪,他知道我是因為貧窮的緣故...
  • 晏子說:“掉進水裏和迷路的人,原本就不曾去注意路徑方向,直到溺水了才知道探水路,迷路了才會向人問路。”
  • 當雙方軍隊對峙時,重耳為了報答楚莊王及實現自己的諾言,就下令全軍往後撤退九十裏,一直退到城濮才停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