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風賞月 秋節話月

善舒
font print 人氣: 751
【字號】    
   標籤: tags: , ,

中秋節是個充滿了詩情畫意,又富含濃濃人情味的節日。「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 ; 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所謂中秋,是因我國古代時把黃曆每季定為三個月,分別是孟、仲、季。因為黃曆八月十五是秋季的正中,故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或「仲秋」。

據傳中秋節源於古代的秋季祭月的儀式。在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禮 記》上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拜月之意。所以在中秋時,對著天上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便逐漸流傳到民間。

到了唐代,這種習俗更受重視,人們慢慢由觀月、賞月、望月、拜月、祭月等相關活動,演變為固定的慶祝節日,《唐書‧太宗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之後,中秋節盛行於宋代,到了明清時,已成為我國重要節日之一了。

由於中秋節的活動內容,不管賞月、拜月或玩月,都是以月亮為主角,所以中秋節又稱為「月節」或「月夕」;中秋節的月亮圓滿,象徵著人團圓,因此又稱為「團圓節」。中秋節前兩天叫做「迎節」,俗稱「迎月」;節後兩天叫做「餘節」,俗稱「追月」;中間十五才叫「正節」,就是俗稱的「賞月」。

自古以來月亮給人皎潔、明亮、柔和、恬靜、神祕的感覺,更賦予了文人墨客極其豐富的想像,而詠月的詩文詞賦也多不勝數。中秋節的月亮又圓又亮,不僅讓人倍感溫馨,也充滿了種種美麗的神話傳說。

在文人雅士的歌詠下,月亮有許許多多的別稱,豐富多彩,美不勝收。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月亮別稱的來源,不知道您知道多少個呢?

源於月亮本身特徵

月行於夜,月圓月缺,盈虧交替,從古至今,周而復始。故衍生的別稱有︰初月如鉤,故稱之為銀鉤、玉鉤、瓊鉤。如陸游《月下作》︰「玉鉤定誰卦掛?冰輪了無轍。」李白《掛席江上待月有懷》︰「倏忽城西郭,青天懸玉鉤」。白居易《三月三日》︰「指點南樓玩新月,玉鉤素手兩纖纖。」

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明弓、月牙。如李賀《南園》︰「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繆氏子《賦新月》︰「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

盈月如輪、圓扇、盤、鏡、盆,故稱金輪、玉輪、霜輪、冰輪,月輪、瓊輪、白輪、銀輪、孤輪、圓輪、蟾輪、兔輪、娥輪、鏡輪、輪輝、金盤、銀盤、玉盤、水晶盤、玉環、金鏡、玉鏡、冰鏡、寶鏡、寒鏡、飛鏡、天鏡、水鏡、圓鏡、金鑒、金盆、團扇等。

如李賀《夢天》︰「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汗浸鋪澄碧,朦朧吐玉盤。」李商隱《碧城》︰「玉輪臥兔初升魄,鐵網珊瑚未有枝。」孔平仲《八月十六日玩月》︰「團團冰鏡葉清輝,今夜何如昨夜時。」元稹《月》︰「絳河冰鑒朗,黃道玉輪巍。」蘇軾《宿九仙山》︰「夜半老僧呼客起,雲峰缺處湧冰輪。」白居易《櫛沐寄道友》︰「高星粲金粟,落月沉玉環。」

在陰歷每月初升的月稱「魄」,後來逐漸被用來代稱月亮,月魄、玉魄、冰魄、素魄、皓魄、金魄、新魄、圓魄、魄月、頹魄、纖魄、晚魄、宵魄、曉魄、殘魄、瑩魄、魄寶、魄淵、細魄、夜魄、瑤魄、蟾魄、兔魄等。如高適《塞下曲》︰「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宋李樸《中秋》︰「皓魄當空寶鏡開,雲間仙籟寂無聲。」

其它還有圓光、圓景、圓影、圓缺、圓舒、圓蟾,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暉、玄燭,素暉、素影、暉素、霄暉、皓彩、清暉,金丸、素丸,玉羊、玉壺、玉碗、碧華、銀苑、彎鐮、銀鐮、凝霜、月華等美稱。如《楚辭‧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曹植《贈徐幹》︰「圓景光未滿,眾星燦以繁。」李白《君子有所思行》︰「圓光過滿缺,太陽移中昃。」沈約《詠月》︰「方暉竟戶入,圓影隙中來。」

源於神話傳說

月亮許多的美稱、雅稱都來自於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

⊙「嫦娥奔月」的神話

所衍生的別稱有︰嫦娥、姮娥、素娥、、月峨、金娥、姱娥、娥月、娥影、娥靈、廣寒宮、嬋娟等。如謝莊《月賦》︰「引玄兔于帝臺﹐集素娥于後庭。」蘇軾《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李郢《中元夜》︰「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蒲松齡《聊齋志異‧白于玉》︰「童導入廣寒宮,內以水晶為階,行人如在鏡中。」

⊙「吳剛伐桂」的神話

別稱有︰桂宮、桂輪、桂殿、桂魄、桂殿、桂蟾、桂窟、桂叢、桂影、桂暉、桂月(「八月桂花香」也是農歷八月的俗稱)、玉桂、丹桂、月桂、桂影等。如蘇軾《念奴嬌‧中秋》︰「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沈約《八詠詩‧登台望秋月》︰「桂宮裊裊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

⊙「玉兔搗藥」的神話

別稱有︰玉兔、圓兔、金兔、銀兔、白兔、老兔、月兔、兔月、蟾兔、夕兔、兔魄、桂兔等。如辛棄疾《滿江紅‧中秋》︰「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李白《上樂雲》︰「陽鳥未出谷,顧菟半藏身。」賈島《贈智朗禪師》︰「上人分明見,玉兔潭底沒。」

⊙「蟾蜍成精」的神話

別稱有︰蟾蜍、玉蜍、玉蟾、玉蟾蜍、蟾闕、蟾光、霜蟾、寒蟾、冰蟾、明蟾、素蟾、孤蟾、清蟾、涼蟾、金蟾、銀蟾、靈蟾、新蟾、蟾窟、蟾盤、蟾宮、彩蟾、蟾彩、兔蟾、蟾桂等。如賈島《憶江上吳處士》︰「閩國揚帆去,蟾蜍虧複團。」方乾《中秋月》︰「涼宵煙靄外,三五玉蟾秋」李白《初月》︰「玉蟾離海上,白露濕花時。」

⊙其他傳說

月神又叫「結鱗」;「望舒」是傳說中為月亮駕車的女神,望舒又名「纖阿」,《史記》上載︰「陽子驂乘,纖阿為禦。」也稱圓舒、素舒、明舒;而月中的五夫人叫「月魂」……等等。

源於陰陽學說

依陰陽學說,日為陽,月為陰,故稱月亮為「太陰」。衍生的別稱有︰太陰、素月、月陰、月靈、陰光、陰靈、陰寶、陰婆、陰精、陰兔、陰魄、陰宗等。如柳宗元《感遇》︰「坐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陰。」馬戴《中秋月》︰「陰魄出海上,望之增苦吟。」毛滂《訴衷情》︰「秋韻起,月陰移,下簾時。」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因月之美、月之華、月之光,自古牽動了多少文人雅士對月吟詩作賦以舒情懷,與其說是歌頌月亮縈繞千古的美麗與哀愁,不如說是感嘆人生際遇的無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
  •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萬物的生長皆清淨㓗齊陽氣發,所以稱「清明」。自古以來清明融合了節氣、歷史的內涵,形成古老又豐富多元的節俗!其中不少節俗傳自僅相隔一二天且節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節。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節氣「清明」表示什麼意義呢?清明對應卦象是什麼涵義?如何利用「清明」讓人生「樂活」呢?古人有一套!
  • 春分節氣後到來的是「清明」,此時清淨明潔之氣象,瀰布天地間,萬物欣欣向榮。我們來探索一下: 清明節的日期為何在4月4日和4月5日之間變動呢?古代的清明節也放連假嗎?作什麼活動呢?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個很有指標性的節氣,在生命過程中也是一個重要的精神象徵。中國的節氣「春分」指示新生、誕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節、復活節的時間也都在此時節。東西方文化對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時節展現了什麼妙合之處嗎?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