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纪(54)

上集-第三章:监狱归宿
孔令平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 ,

1960年1月26日下午两点钟,鲁召叫我将行李收拾好,同他一起坐上了一辆公共汽车。来不及同朝夕相处的伙伴告别,他们用莫名其妙的眼光目送我上车,也不知该向我作怎样的表态,因为实在不知道,这是临时的调动或是分批离开南桐。他们不知道,我就此与他们分别了。

车刚开动,我便怯生生地向鲁召问道:“把我调到哪里去?”他看着我淡淡一笑,从那笑里分明泛出了一丝可怜,只说了声:“等一会儿你就明白了。”

我在晃动中昏昏睡去,不知走了多久,只听见车窗外面有人在喊:“万盛到了。”

万盛的市容于我已无任何兴趣,我拎起背包和行李,跟着他就像一只拖着去屠宰的羔羊。当时,我根本没有被逮捕的预兆,我想知道的是,我究竟调到什么地方去。鲁召看着我天真的模样,好像是跟着老师去上学一般,所以一路上对我非常放心。

我跟着他来到一处绿茵覆盖的土墙门口。

鲁召独自走进了办公室,将我一个人留在哪里。我将自己破烂的衣物和“行李”放在墙边,呆呆地站在那里等候了足足半个小时。

突然,监狱的边门打开了。两名警察吆喝着从门边涌出来的十几名光头囚犯,他们一律穿青色囚衣。我猛然想到七年前,我在北碚看守所远远看见那坝子里也是这般模样的人。一个信号才迅速地闪过了我的大脑:“我被关进监狱中了。”由是我想到在那个年代不知有多少人,就这么轻而易举地下狱了!

倘若在两年前我会惊得全身颤抖,但经过这两年的磨难,似乎有一种久临其间而不觉其险的感觉,脑子里还浮动着大炼钢铁时种种恐惧,而今脱离那里反而感到轻松,认为随便往哪儿送,都比丛林的炼焦场好。(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按中国民俗,三十晚上是要通宵守岁的,所以我们大家都不准备睡觉。王大爷的精神特别好。也许,今晚上这热闹的气氛打破了他长期独居的沉闷,看得出他是一个地道的中国老式农民,两杯白干下肚,便打开了话匣
  • 我们是一九五九年四月初从界牌农村回到丛林煤矿,第二次回到这里,第一景像是人流如海,热闹非凡。在那狭窄的丛林街旁,布满了临时搭起的蓬帐,里面挤住着从重庆、南桐各地调集来的“炼钢大军”。
  • 当时我们实在没有兴趣关注这些“设备”,我们只顾着吃饭和完成交给的劳动,我们只望着尽早回到学校的一天。
  • 我将要离开时,老汉走出门外,拣了一小指稻草,教我挫草绳,然后把挫好的草绳,套在脚跟上挠结打扣,便牢牢的捆在我的脚板上,护定我的脚跟踝骨,踏下脚觉得挺轻快。他告诉我:“这叫脚码子,山里人是从不穿鞋的,雨天路滑随便在那个草树上,挽上这脚码,爬山利索又不容易滑倒。
  • 有一天,天下着大雨,白果山已无法上去,王怀寿决定扎雨班,同时派了四个人把邮件和报纸从南坪取回来。上午十点钟左右,值班人发现临时保管室的门关着,听见派去南坪的四个人正小声说话,侧耳听到说话的人杨治邦。
  • 洗练场仅用了不到一个月就完工了。我们这支劳动突击队接受了运送铁矿石的任务,转战在通往炼铁厂的马路上。
  • 第二天,王怀寿一脸严肃向大家宣布了一椿令所有人振奋的特大好消息:国庆节前由金校长亲自率领的工作组,将来丛林检查一年半以来对右派的思想改造工作。学校将根据在座的人所表现的好坏,考虑给接受改造的人摘掉帽子。
  • 国庆节过后,不知道是出于王怀寿进一步收缩监视圈,以加强管理,还是出自丛林煤矿的某一管理人员的建议,我们全体“右派”集中到炼焦场从事专门的出焦劳动。
  • 我们心里发慌,又累又渴,满身的毛细孔已被焦碳的灰尘粉末堵死,除了眼睛还能吃力的眨动,一身像被捆住一般,也罢,休息一下再作计议。
  • 两个已在白天出焦时耗尽了体力的年青人,抬着满筐煤炭,在昏暗不明的练焦场高一脚低一脚踉踉跄跄前进,稍不留神,两人中只要有一人被路上的一块石头绊倒,那么两个人就会连带那满筐煤炭,跌倒在路上,最轻也要擦破表皮,跌伤韧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