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纪(73)

上集-第三章:监狱归宿
孔令平
【字号】    
   标签: tags: , , ,

第五节:孙家花园监狱(3)

(一)入监(3)

清晨五点钟,东方还没有显出鱼肚的白光,监舍外花圃里欢叫的蟋蟀还没有停息它们的鸣叫,整个监狱还浸沉在黑夜的迷濛中,那令人心惊的高音喇叭,便用它的尖叫声刺破了监狱上空的宁静。

“东方红”开始曲后,便是那单音调的呐喊:“社会主义好。”这调门没有改变,歌辞却作了修改,然而无论是对帝国主义的咒骂,还是对右派分子的咒骂,一清早刚睁眼,就被它弄得神经兮兮的。

大监各监舍的组长立即从铺位上跳起来,用脚踢醒那些入睡还不到两小时,此时还沉睡在梦乡里,困乏不堪的“劳动力”们!他们中大部分人大约在凌晨三点钟,连脚都没洗,和衣而眠躺下的。

一分钟以后,那杂沓沉重的脚步,逐渐向楼梯口移去,一阵下楼的咚咚响声以后,脚步又经过我们舍房门外的过道。

木地板上的敲击声和四壁的回响,使我们睡在楼下的的人再也无法安睡。刚刚熄去不过一个小时的路灯和岗楼上的强光探照灯都一齐打开,在强光的护送之下,一群蓝灰色的影子忽长忽短的由广播乐曲伴送着进了车间。

接着便是隆隆的机器声,把整个的工厂淹没在“跃进”之中,大跃进的又一天就这么开始,隆隆的轰响一直在监狱上空盘旋,直到第二天凌晨三点钟。

新犯组规定住在这里的犯人,早上六点钟起床,按照监规的规定,起床的哨声一响,全体人员都必须爬起来背靠着墙静坐反省。等到七点钟,值班的管理人员打开监舍的门锁,大家才走出铁门,在大楼右侧的洗脸池中取水洗脸漱口。

七点半钟,炊事员送早饭上来,八点以后,吃饭完毕便开始监规学习,或继续前一天晚上没有开完的斗争会。斗争会是新犯组的主要内容,晚上依然是这种堂会式斗争会,有时一直开到十点钟还没有结束。

与看守所完全一样,这儿被押者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及时发现,斗争会是不断发生的,只是平时生活比起看守所有较大的活动空间,饭后的休息时间被允许在黄楼周围散步,可以围坐在花圃周围捉虱子。

我们监舍三十多名新“犯人”,几乎人人都有轻重不同的水肿病,即使很年轻的人行动也很吃力。平时无论是开斗争会或在花圃边纳凉,谈论的主体必是“吃”。

晚上开饭,全监人员不分工种一律二两,开饭中,端着硕大的洗脸盆改制的碗,再次重演“大碗”跟着炊事员手中的勺子上下飞舞的戏,当所有的人按次序打完两瓢以后,桶中的饭一般都有剩余,于是便挨着次序每人再添一瓢直到分完为止,如此的分配叫“分尾子”。

大监不同于小监,那装着稀饭的大黄木桶虽然已被刮尽舀完,但那附在桶壁上所剩余的残羹,是无法用瓢清理干净的,所以每次分尾子到最后一人,炊事员便会将桶交给那个人,任他用手指细细地在桶边抹净,有时遇到稀饭较稠的时候,那从桶上抹下的足足有两瓢。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大坝子里抹桶的事,让新犯的一个名叫王三的小伙子盯上了。

有一天晚上,他趁炊事员在坝子里分稀饭,没空光顾小监送饭的机会,混在上班人的队伍中到了大坝子里。等到尾子添完了,他便马上端着预先准备好的“洗脸盆”,接过那最后一名犯人用瓢已刮净的饭桶,正用手细细的抹刮那大木桶里的残羹时,新犯组正四处寻找他,方伯非气急败坏的报告值班干事。

当两个套红袖套把王三在坝子里捉到,像拎小鸡一样送到方伯非面前时,仔细看王三,那光头上还沾着在刮桶时糊满的稀饭浆,一面还喃喃的叨念那脸盆里已经收集了足有一瓢的“稀饭”。

王三成了我们监舍当晚斗争的“对像”,这王三说来聪明,他发现了任何人都没有发现的意外食物,为了王三这种“浪漫”,黄楼小监里的一百多号人被管紧了几天,不准我们走下那石梯阶。

虽然大家同是被中共残害,但人心不蛊,想从这地狱里像狗一样爬出去的人到处都是。祸从口出的意外是经常发生的,无所谓告密,更无所谓可耻。为了给自己已经很苦的日子,少添烦恼,所以我对紧邻的前后铺,有一种特别的谨慎,前面铺位上那位,因扶乩而入监的一贯道首,从不与他交谈。(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这一篇写成,还保留了一个幼稚的青年学生对中共当局的幻想。作为被动客体,作为跪在庭下受审的“罪人”除了呼冤,并寄希望中共领导能体察民情,纠正“错误”,就别无奢求了。
  • 在这种当局严密监视的监房内,喊冤诉苦不但唤不起任何同监人的同情,反而会遭致意外的麻烦。况且我手上伤得那么重,拿东西都感到困难,不愿因自己语言的疏忽而带来新的折磨。
  • 同南桐看守所的农夫们摆谈猪身上的哪一处最肥,以解馋为目的的精神牙祭完全相同。这房里的四位人物成天交流的仍是以解馋为目的的“食文化”,这仍是人处在饥饿中的一种生理本能的反应,似乎与身份、素质不大相关。
  • 有一天下午,民警送进来一个看上去年龄与我相近的年轻人,第一次打破了十来天的平静。进来时,他的脸蜡黄而沮丧,被反铐着手,身上到处沾着血迹,看来是一个刚刚抓住,临时关到这儿来的犯人。
  • 我在石板坡看守所经过了十五天,双手才能握笔写字。提审员将我传去的第一门“功课”就是写出材料,交待我写的“反动文章”。我知道,这是认定我“反革命罪”的第二道程序,实际上就是“终审程序”。
  • 这年夏天,我在这里看到了赵凡,我俩在放风时相对凝视良久,那晚又勾起了我对赵家湾的回忆,很想找机会问他,怎么也落到我这个地步。但没找到这机会。
  • 1960年10月份,我结束了两年多的“右派改造”生活和八个月的监狱生活,仿佛一直在一场漫长恶梦中跋涉。我的炼狱还刚刚开始,我将去的地方,是一所更残酷的人间地狱。
  • 看那很狭窄的店面里,悬挂的竟是一些洗净了的补巴衣服!这使我注意到了街上行人们的衣着,与三年前的解放服和中山装为主体的衣着没什么区别,色彩依然的蓝、灰、白,三种流行色。
  • 这孙家花园原是一个从毛铁到零件,全都自行加工的小而齐的机械加工工厂。许多穿着蓝色背心、背上隐约有劳字标记的犯人,就是这儿的工人。
  • 我跟着白汗衫走过了那足有百米长的水泥过道,再缓缓的顺着石阶梯,一步一步登上那中心地带上的小山头。这儿是一幢很宽的两层楼房,四周围着整齐的花圃,花圃与楼房之间环绕着一条一米多宽的三合土通道,周围打扫得倒也干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