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之所为 勿令妻小蒙羞

作者﹕严自律
font print 人气: 56
【字号】    
   标签: tags:

大丈夫之所为,勿令妻小蒙羞!

齐国有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外出,一定吃得满脸油光,醉醺醺地回家。

妻子问他:“与你在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总是得意地说:“完全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人物。”

妻子悄悄的对妾说:“他总说跟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吃喝,但是我从来没见过有头有脸的人物到我们家里来。我准备看他究竟到了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清早,她偷偷地跟在丈夫后面盯梢。走遍城中,没有一个人站住,同他丈夫说话的。不知不觉出了城,一直来到东郊外的墓地。

只见丈夫走到扫墓的人那里,涎着嘴脸,乞讨些祭坟用的残羹剩饭。他把一堆碗碟舔干净后,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

原来这就是他吃饱喝醉的办法。

妻子心如刀割,回到家里对妾说:“丈夫是我们一心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没想到他竟然是这样卑劣污秽,而又满口谎言的人。他的所作所为,让我们为之蒙羞无脸见人!”于是,她们两人,便在庭院中抱头哭泣,悲伤不止。

但是,那丈夫并不知道。他大摇大摆地从外面回来,吆吆喝喝,还继续向两个女人摆威风。

(出自《孟子‧离娄下》)

【附言】

这个齐人,偷偷干着卑鄙肮脏的勾当,还要装腔作势,在妻妾面前摆出一副神气活现的样子,可是他的妻妾,并没有被他的假象蒙骗住。

假象也是一种现象。表面上看,假象给人一种同事物本质完全相反的印象,但“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是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这个齐人的假像,正暴露出他本质中虚伪和卑劣的一面。

有些人有意识地说慌作假,隐瞒事物的真相,以为这样便可掩尽天下人耳目;但在事实面前,总是会原形毕露的。

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要向那个齐人一样:让妻子儿女、全家老少,为之蒙羞啊!

下棋与求学

秋先生是一位全国有名的棋手。他有两个徒弟,同时跟他学下棋。两人当中,一个人在学棋时,精神完全贯注在棋上,静心听讲;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但心里却一直想着有一群大雁将要从这里飞过,准备张弓搭箭,去射它们。

两个人同时学习,学的都是一样,智力也差不多;可是,结果却大不相同。

(出自《孟子‧告子上》)

【附言】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开动机器,就是说,要善于使用思维器官。同样的条件,而学习结果却大不相同,。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个聚精会神,将脑筋用在学习上;而另一个却是三心两意,将脑筋用在别的事情上。

与民同益,越大越好

齐宣王沉湎于声色犬马,成天飞鹰走狗,到处围猎。

有一天,齐宣王问孟子说:“我听说周文王的猎苑,足足围了七十里,有没有这件事 ?”

孟子回答:“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齐宣王吃惊地问:“其猎苑,难道真有这么大吗?”

孟子答道:“当时,老百姓还嫌太小呢。”

齐宣王叹了一口气说:“唉,寡人的猎苑,只围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他们真不通情达理。”

孟子说:“文王的猎苑,虽然方圆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进去砍柴,进去捉野兔。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这猎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孟子停顿一下, 说:“我初来齐国,问明白了禁令才敢入境,听说大王的猎苑,不准百姓砍柴拾草,不准随意进出,如果有人杀死一头麋鹿,就要判成死罪。这样,不就等于在国内,设下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火坑了吗?人民嫌它太大,难道不合情合理吗?”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附言】

同一个苑圃,或以为小,或以为大,统治者和人民之间,在看法上的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利益不同所致。与民同益者,越大越好;与民相背者,越小越佳。

摹拭双眼细察看,唯有亲民是关键!

以羊换牛,骗人欺天

齐宣王坐在堂上看书,有个仆人牵着一头浑身发抖的黄牛,从堂下经过。宣王见了,放下书,问道:“把牛牵到哪里去?”

仆役回答。“今天是祭祀日,杀牛祭钟。”

宣王看看那头牛哆哆嗦嗦害怕的样子,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这副可怜相。它没有罪过,却要被送去死地,这有悖于仁慈。”

仆役问道:“把牛放了,钟(衅钟祭神)还要不要祭呢?”

“神怎么能不祭?”宣玉沉吟了一会儿,说,“这样吧,换一头羊,杀了去祭钟吧。”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附言】

齐宣王大发慈悲,救了一头牛的命,却换了一只替罪羊。这是因为,不管齐宣王有多大的“怜悯心”,他要搞“衅钟祭神”的目的,不可改变。因而用一头牲畜,供做牺牲品的需要,是不会改变的。神目如电,洞察幽微;骗人欺天,有何用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