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千古神将忆淮阴(下)

作者:宋紫凤

萧何追韩信图。(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4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5年07月28日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然而在韩信的戎马生涯中,多多益善的将兵作战,其实只有垓下之役这一次,而他大部分的时间,所面临的最大难度就是卒少兵弱,或是帅无常兵。用韩信的话说,几如“驱市人而战之”,然而韩信却一次一次出奇制胜,战无不克,攻无不取。

韩信用兵,殆有三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此一奇也。

公元前205年的中秋之月,黄河的临晋津口弥漫着肃杀之气。西岸已经集结了很多的渡船,汉军们来来往往的在河滩上忙碌,不多时,又有新的渡船被调集过来,沿岸排开。东岸的魏军早已全副武装严阵以待,只待汉军登船而渡,就万弩齐发,葬之河心。魏军们无论数量,装备,补给,都远远优于汉军,大将柏直还在把魏军的主力源源不断征调而来。

就在魏军们用全副的精力盯住西岸那一排渡船时,忽然身后杀声大起,回首惊见大队的魏兵从北方沿河而下奔逃于前,汉军循岸而追掩杀其后,魏将柏直怎么也想不到,西岸的渡船明明还排在那里,汉军如何从背后杀来,却见沿河漂下越来越多的木罂。原来韩信派人在临晋西岸陈船诈渡时,早已令大队汉军潜至北方夏阳,从那里乘木罂渡过黄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东袭安邑,南下临晋。汉军的突如其来令魏军惊遑失措,溃散奔逃。一月之内,魏地大定。

而韩信用兵之二奇,则在于士气之运用。从韩信第一次领兵还定三秦,至韩信最后一次率军兵围垓下,都是运用士气之典范。还定三秦之时,韩信看到士卒皆思东归,所以要极其锋而用之,故而锐气百倍,果然未足一月,三秦大定。

然而,看到士气之所在,顺势而用,尚且容易。而对于士气低落的军队,如何调动士气,对于强敌如何瓦解士气,则非韩信之智,莫可为之。

破魏定代之后,韩信乘胜伐赵,陈兵井陉。然而汉兵们虽然乘胜远斗,此时却士气低落。一来是听说汉将张耳,正是对面赵军大将陈余的手下败将。二来是因精锐部队才被刘邦调走,却替换成张耳带来的弱卒新兵。

十月的井陉,寒气已深,这一晚,韩信一夜未眠,他在沉着布署一场速决之战。夜半时分,两千骑兵出了大营,衔枚疾走,往井陉口西面而去。不多时,又有上万步兵整队出发,往治河东岸北边高地而去。拂晓十分,韩信亲领大军下井陉口,鼓行而进。赵将陈余一见韩信大将旗鼓,立刻举兵迎战。战不多时,汉军败退,丢旗弃鼓,赵军乘势追击,空壁而出,一直追至冶河岸边,却见上万汉军犯兵家布阵之大忌背水陈阵。陈余不禁大笑,于是挥军掩杀,想要一举歼敌。然而方才溃不成军的汉兵,却突然士气大振,以一当十,以十当百,赵军节节向井陉大营败退,才至半途,却远远望见军壁之上,尽是汉军赤帜,顿时阵脚大乱,溃败奔逃,日落之前,汉军破赵,陈余被杀,赵王被擒。

诸将得胜却不知所以,韩信为之解说,正因汉军兵弱,所以才要背水列阵,断去后路,使人人能殊死而战,此正兵法所谓“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反之赵军兵强,取胜之要则在瓦解士气。所以早派二千轻骑,每人持一汉帜,先行埋伏,只待赵军空壁而出,就急驰而入赵壁,断幡拔旗,广张汉帜,赵军于溃败之途望见壁上汉幡,以为大营尽为汉军所夺,自然不战自乱,不堪一击。

兵法云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在韩信的阵前,不仅敌兵的军心可夺,敌将的士气亦在韩信的掌握之中。

公元前203年的深冬,韩信率三十五万大军于垓下兵围项羽。韩信深知,擅长逞勇快战的项羽,越是置之死地,越能奋不顾死,决地反击。所以韩信并未恃兵力之优势与项羽力战,而是传令汉军,彻夜唱楚歌。冬深苦寒,月冷风凄,枕戈被甲的楚军们忽闻楚声幽怨,自四面八方而来,如羁人之夜哭,如孤鸿之寒唳,彼伏此起,不禁归思摇荡,泪下潸然,就连项羽也不能不为之所动,以为楚地尽为汉军所得,以为自己已是穷途末路,慷慨悲歌虽然力拔山兮气盖世,怎奈时不利兮骓不逝!读史至此,使人唏嘘,若能故国重游,回梦千载,多想再听一阙十万军中唱楚歌。

韩信用兵之三奇,则在应天时而因地势,阴阳,寒暑,远近,险易,皆可发挥利用,策出无方,变换无穷,这一点更是奇之又奇。

公元前204年,韩信被刘邦二次夺军后,带领着临时征集与收编的士卒不过十万,在潍水西岸列阵以待。而潍水东岸则是二十万齐楚连军,戈甲连野,杀气横云。楚军大将是连项羽都让之三分的悍将龙且,而他所指挥的更是令诸侯军闻风丧胆的楼烦骑兵,各个骁勇善战。

韩信临水勒马而立,他在计算出击的时间,来赢得这一场数量不成比例,强弱差距悬殊的战役。一水之隔的龙且望见韩信,他没有把当年项羽帐前的执戟郎中放在眼里。此时的潍河看起来不似春季时那样水急流深,虽然冰冷刺骨,却可搴裳涉之。龙且在盘算是否要主动出击,却见韩信突然引兵涉水,奔袭而来。好战的龙且立即举兵迎击。才一交战,汉军显然不是楼烦兵的对手,纷纷向西岸撤回,龙且亦率大军渡河追击。然而就在楚军半渡之时,惊闻潍河上游雷音喧豗若万骑之来,转见大水倾泻而至,排天卷雪,摧岳奔雷。正在渡河的楚军顷刻间为洪流所没,滞留东岸的楚军无不惊悚股栗,远远望见西岸之上龙且阵脚大乱,竟被汉将曹参斩于马下,其余楚军披靡溃散,更相踩踏,呼嚎之声,动地连天。

原来韩信早于前夜使人在潍河上游置沙囊万余截流阻水。待至引龙且军半渡潍河时,撤去沙囊,大水立至。

韩信用兵之奇,皆如此类,出人意表,殆如天降。然而这也只是用兵之术,而韩信的用兵之道,则又非是知兵与善战所能涵盖矣。

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用之何为?以武止戈,以战制争,以征平乱。说到底,兵者虽为凶器,而其根本仍然不离于“仁”,所以杀人盈野的好战与征伐向来为圣贤所警戒。韩信用兵几于道,正因为他能够把握用兵的根本,全在达成战略之目标,而非在杀人流血。这也恰如杜甫所云: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比之古时中原勇将,韩信之前,则有白起,韩信同时,则有项羽,翻开他们的历史,看到的是一串串斩获数万,十数万,数十万的血腥数字,“坑杀降卒”,“所过残灭”都是他们自诩的所谓“功业”。而韩信用兵,不仅自己折兵甚少,对敌兵也往往分而制之,三军夺帅,瓦解士气,速战速决,得胜而止。至其兵不血刃取燕,更是孙武所说“上兵伐谋”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精典范例。

明人茅坤说“古今兵家者流,当以韩信为最”。囊括八荒的战略器识,出神入化的战术应用,以仁为本的用兵之道,使得淮阴侯韩信成为兵家所推崇备致的名将,一扫前代,后世无匹。

赞曰:
楚汉干戈起,九野连万军。谁仗依天剑,来踏阵云深。
裂地非所志,一统大乾坤。伐谋穷变化,兵道本为仁。
壮图在尔胸,长飙吹尔襟。中原出神将,千古忆淮阴。

责任编辑:思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徐天序《山水画册.行旅》
    中华传统文化讲究相生相克之理,对应于具体事物,也就体现为同一事物善恶同在,利弊同存,有正有负,亦幻亦真。而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正的、美的、真的、善的那一面也就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主体。换言之,中华传统文化旨在阐发一切事物之正义,也就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的道德性。
  • 张良,字子房,其先五世相韩。后来韩国为秦国所灭,一时间君臣授首,百姓屏息。张良自谓世受君恩,久叨荣禄,一朝国破,无以为家,一心想为韩国报仇。于是散尽家财,学礼淮阳,远游东方,终于仓海君处得一力士,愿为刺秦。二人私着铁椎,遂有博浪沙惊天动地的一椎之击。
  • 张良洞彻天机而能清识独流,也必然深谙成事在天的道理,故而从不敢据功自傲。天下初定,汉高祖大封功臣,诸将争功不下,张良却旁观静侯,冷眼时事。
  • 这一次,夜半未过,张良披星前往,候于桥上。片刻,果见老者扶杖而来,面露喜色道:“这就对了。”于是袖出一书,交与张良,又告诉他:“读此书可为王者师。十年后,汝将大有为,十三年后汝过济北,见到谷城山下的黄石,即是我。”说罢即去,不复再见。
  • 太史公为二子做传时却对陈余受笞的经历要特笔一书,足见平常之中却有非常之处。因为张耳、陈余既非闾左役夫,亦非骊山刑徒,倘若大魏不亡,此时他们或许在庙堂之上从容揖让,或许在公卿之府高谈剧饮,或许硃轮华毂驰南骋北,或许燕服微行探贤访幽。而眼下,他们却亡命它乡,屈膝里胥——所谓虎落平阳被犬欺,这其中的悲哀又有几人能坦然受之。
  • 汉之世,盛行佩剑之风。君子佩剑,服之象德。匹夫佩剑,拔之相斗。韩信方为布衣之时,也常常腰悬三尺之剑,落拓而行于淮阴的乡亭、城下的溪滨、熙攘的市井。而他高大挺拔的身形,沉毅慷慨的奇节,无论走到哪里都透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如玉在璞,无华其表,涵彩其中。
  •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属于楚汉的时代只有五年。虽然迅如流电,却因为一位将星的横空出世威亮火烈,煌煌千古。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想见他见凤翼飞展的兜鍪,明光映日的战甲,依然能想见他开辟汉家天下,天纵神武,凛然若神。
  • 任迪简二话不说,一下把那壶醋当成酒全喝完了。原来,任迪简担心治军严厉的李景略,会因这个失误处死小兵,于是为小兵遮掩过错,
  • 名列凌烟阁功臣的尉迟敬德武勇超凡,进出敌阵重围,往返自如。他为何对秦王李世民忠心不贰?他是怎样的明辨大是大非之人?面对皇上的赐婚,他如何表现对糟糠之妻不离不弃的恩义?
  • 4月19日起,由大纪元、新唐人联合制作的九集历史纪录片《历史英雄系列:兵仙韩信》,将在新唐人电视台的美东、休斯顿、美西、大陆、欧洲等频道播出。《兵仙韩信》以秦朝末年,楚汉相争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韩信跌宕起伏而又辉煌的一生。以动画和文物古迹相结合的画面,再现了韩信生平,以及他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评论